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李雨心 资阳摄影报道
在四川,有一遗址群被学界认定为“世界级全要素”“古人类与动植物资源互动的典型范例”,这就是资阳濛溪河遗址群。2021年9月,资阳濛溪河遗址群1号点位(以下称“濛溪河遗址”)被发现。经过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濛溪河遗址的年代向前推至距今约8万-6万年;同时,考古工作者在资阳、内江、遂宁、绵阳等地,先后发现了与濛溪河遗址文化类型相似的遗址点,构建起了一个共计百余个点位、主体年代在距今约10万-5万年、跨区域的濛溪河遗址群。
10月25日,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暨资阳濛溪河遗址学术研讨会(第十四届中国动物考古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中国植物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四川资阳开幕。封面新闻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截至2025年9月,遗址群出土已编号石器及化石标本1.7万件、大中型木质遗物0.21万余件,采集土样2万余份,鉴定植物种子等有机遗存6.35万件,并挑选出石制品及化石碎屑总量逾20.4万件。濛溪河遗址特殊的饱水环境,让其成为了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全球唯一发现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
面对如此珍贵且丰富的植物遗存,考古工作者如何开展研究?得出了怎样的成果?在大会现场,参与该遗址研究工作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万娇发表了主旨演讲。
植物遗存间接反映遗址自然环境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万娇
据万娇介绍,在考古发掘之初,考古团队采用的是传统的水桶浮选法。但不同的是,因为濛溪河遗址的植物遗存非常密集,因此考古团队决定将所有的土样进行浮选。同时,对于例如火塘这样重要区域的土样,团队还特别选用了超声波浮选法,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遗址中的信息”。经过筛选和辨认后,濛溪河遗址鉴定出蔷薇科、胡桃科、壳斗科、荚蒾科、莎草科等37科53属。
通过这些植物遗存,考古工作者能够对濛溪河遗址曾经的自然环境进行推测,例如五列木科柃属的遗存。“五列木科柃属的存在,环境指向的作用特别明显。它是一种濒水的植物,所以它的存在也指明了濛溪河遗址的古环境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万娇说。
目前,濛溪河遗址所拍摄的植物种子/果实等超景深照片资料已达8600余张,完成样本1670份,录入数据约2万条。其中,植物/真菌类遗存76580颗,植物种子/果实59241颗,芽孢6944颗。这些成果为探讨6万年左右人类在自身发展历程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系统的植物资料。
多种植物遗存应与人类活动相关
那么这些植物遗存与人类活动是否相关呢?目前,研究团队已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推论。例如,在濛溪河遗址中,蔷薇科种子的数量是非常突出的,但因为其孢粉含量较少,可以推测濛溪河遗址中这些数量多、可以食用的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植物种子,应该是人类行为的结果。
此外,被切成两半、切口整齐的橡果,壳斗内的刻画痕迹,炭化植物种类的丰富,尤其是占比较高的花椒,都指明了濛溪河遗址中的植物遗存与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中,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发掘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曾说过,面对“难能可贵”的濛溪河遗址,考古人员选择用细致的考古工作来回报这份“幸运”。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这一世界级的考古发现,或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