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悲剧

分享至

秦国(首府咸阳〔陕西省咸阳市〕)国君(二十五任孝公)嬴渠梁逝世,子嬴驷继位(二十六任)。公孙鞅的后台既倒,立刻就被厄运抓住。被公孙鞅割掉鼻子的太子师傅嬴虔的党徒,检举公孙鞅阴谋叛变(“诬以谋反”模式),嬴驷下令逮捕。公孙鞅仓促逃亡,投奔魏国(首府大梁〔河南省开封市〕),魏国拒绝入境,把他遣返秦国。公孙鞅回到商(陕西省丹凤县)於(河南省西峡县),集结他的党徒和民兵,北上攻击郑县(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秦国政府派大军迎战,把公孙鞅生擒,用五马分尸(车裂)的酷刑,把他处死,公孙鞅的家属,无论男女老幼,全部被诛杀。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权力关系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每一个政治人物的命运。

其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最深刻也最残酷的权力逻辑。

在秦国由弱转强的历史转折点上,商鞅与秦孝公的关系恰如这一命题的绝佳注脚——一个看似悖论的历史谜题:为何一位为君主奠定霸业的功臣,最终却难逃被其继任者车裂的悲惨命运?

要理解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重新审视商鞅与秦孝公之间那段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权力关系。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忠诚与背叛的简单故事,更是一幅展现古代中国权力运行机制的复杂图景。


商鞅(公孙鞅)

变法前夜:危机中的权力结盟

公元前362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秦国:“君臣废法,百姓离心”,“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年轻的君主怀揣着“复穆公之故地”的雄心,却苦于无可用之才。

与此同时,卫国的庶孙公孙鞅,怀揣着李悝《法经》与治国理想,正游历各国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舞台。

历史的巧合让这两位人物在秦国相遇。

通过景监的引荐,商鞅得以面见秦孝公。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会面并非一帆风顺。

据《史记》记载,商鞅先后以帝道、王道说孝公,孝公均“时时睡,弗听”,直至最后以霸道进言,孝公才“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与之“语数日不厌”。

这一细节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秦孝公与商鞅的结合,本质上是一场基于现实利益的政治结盟,而非思想上的完全契合。

在这一权力结盟的形成过程中,秦孝公作为君主,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他能够决定是否接受商鞅的理念,是否给予商鞅变法的权力。

而商鞅,尽管怀揣治国理想,却必须依附于君主的权力才能施展抱负。

这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从一开始就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秦孝公(剧照)

变法的政治博弈:权力让渡与制度创新

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开始了一场彻底改变秦国命运的制度革命。

徙木立信、垦草令、军功爵制、连坐法、废井田开阡陌......一系列雷霆手段的背后,是一场精密的权力重构工程。

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的旧秩序,使得社会流动的渠道被重新定义,“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这意味着传统贵族特权的终结,也意味着君主能够通过军功授爵的方式,将人才选拔的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与此同时,连坐法和严刑峻法则构建起一套全方位的社会控制网络,“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使得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渗透到社会基层。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商鞅通过变法,实际上在不断强化君主权力,而他自己作为变法的主导者,其个人权力也随之扩张。

这种权力扩张是必要且危险的——必要在于,没有足够的权威,无法推动如此深刻的变革;危险在于,权臣地位的提升,必然会引发君主的不安和猜忌。

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既是出于对变法目标的认同,也是一种精明的政治计算。

他清楚地知道,商鞅的变法虽然在短期内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但长远来看,最大的受益者将是秦国公室。

在这种默契下,秦孝公容忍甚至鼓励商鞅的权力扩张,因为这种扩张本质上是服务于君主权力的终极目标。


商鞅徙木立信

权力迷局中的共生与张力

随着变法的深入,商鞅与秦孝公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

一方面,他们是政治上的盟友,共同面对着来自旧贵族的激烈反抗。

太子犯法时,商鞅毫不留情地刑其傅、黥其师,而秦孝公则默许了这一挑战君主家族权威的行为。

这种默契的背后,是两人对变法坚定不移的承诺。

另一方面,随着商鞅权力和声望的不断提升,两人关系中的张力也日益凸显。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中的这一记载,不仅反映了旧贵族对商鞅的敌视,也暗示了商鞅权倾朝野的现实。

尽管秦孝公表现出对商鞅的极大信任,甚至一度“欲传商君”,但这种超常的信任本身,恰恰反映了两人关系中存在的微妙平衡问题。

在这一权力迷局中,商鞅的处境极为特殊。

作为变法的设计师和执行者,他必须保持足够的权威来推动改革;作为君主的臣子,他又必须时刻注意不逾越权力的边界。

这种两难处境,在《战国策》的一段记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赵良劝商鞅急流勇退时,商鞅既表现出对个人安危的担忧,又无法割舍已经掌握的权力和未竟的事业。

秦孝公的态度同样值得玩味。

一方面,他需要商鞅的才能和魄力来完成变法大业;另一方面,作为君主,他不可能对权臣坐大毫无戒备。

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两人的关系始终在信任与猜忌、依赖与防范之间摇摆。


商鞅变法

权力交接的悲剧:从共生到牺牲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

权力的交接,立即改变了商鞅的命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