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岁的韩愈因仕途不顺闲居在家,百无聊赖下,他突然想到了己中进士却未入仕途的好友孟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遭遇,让韩愈感慨万分,于是提笔写下了《与孟东野书》。
韩愈在开篇写道:“与足人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这一句“足下”,表达了他对好友深深的思念和尊重。
或许你会很奇怪:既然要表达尊重,怎么能把对方称为“足下”呢?“足下”不就是脚下吗?这哪里有丝毫尊重之意?
这“足下”之意就是从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演变而来的。
![]()
俗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春秋时期的晋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版的春秋史。各大家族之间上演着一幕幕勾心斗角的大戏。
晋献公时期,宠妃骊姬要想改立自己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她设计逼死太子申生,接着又开始诬陷晋献公另外两儿子重耳和夷吾。无奈之下,为了保命重耳只能选择逃离晋国。
好在重耳自幼喜好交贤士,所以在出逃的时候,有几位仁人志士决定追随他同去,其中有一名叫介子推。虽然众人在逃难中勠力同心,但毕竟是逃亡,其中充满着许多的未知凶险。先是重耳父亲派兵追杀,后是重耳兄弟派兵追杀,堂堂一国公子,竟狼狈得犹如一只过街老鼠。
![]()
有一年,重耳一行逃到卫国,当时的卫文公迫于晋国的压力,没有给重耳一行任何好脸色,于是他的只好悻悻地离开卫国。屋漏偏遇连夜雨,在跟随重耳的一行人中,有一个名叫头须的仆人,他因为受不了苦,于是就偷光了重耳的干粮,一个人逃走了。
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只能向沿途的农夫讨要吃的。但农夫看他那落魄的样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拒绝也就算了,这些人还嘲讽他,只见一农夫在地下拾起一块土,然后递给重耳说:“这个给你,拿去吃吧”。
正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但即便是平阳,也终究是虎,依然有自己的骄傲。重耳见农夫无礼,不由得怒气勃发,随即便抡起拳头想教训农夫一顿。后来在随从们劝谏下,他才渐渐消了气。
本就是四处逃命,如今又断了口粮,这让本就营养不良的重耳染上风寒,而且病势凶险。这天,发着高烧的重耳在迷迷糊糊中呻吟道:“我想喝肉汤”。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行人已经好几天连干粮都没得吃,哪里还有肉作汤呢?众人虽然忙作一团,但却无能为力。
这时介子推想到了办法,为了让重耳喝上一口救命汤,他独自一人到山沟里去,忍痛在腿上割下一块肉来,并与採来的野菜同煮成汤喂给重耳吃。
此时的重耳已是三月不知肉味,一见肉汤不由得大喜,连忙端起碗一口喝干。后来,当他知道喝下去的肉汤竟是介子推腿上的肉熬成的,感动万分,不由得对天发誓:“他日我若能成晋国国君,必当重重报答介子推,天地为证,决不食言”。
介子推听了重耳的话,只是笑着说:“我不求公子日后的报答,只求您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好国君,这就足够了”。
也许介子推的忠诚感动了上天吧,喝下肉汤后的重耳竟恢复了往日的神采,一行人也得以继续前行。终于,在流亡十九年之后,重耳顺利返回晋国,登上大位,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重返晋国的重耳励精图治,重振晋国雄风,重耳也开始大封功臣,尤其是那些与自己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功臣。
可是大家很快就发现一个问题,晋文公几乎封遍了所有功臣,就连仇人都得到封赏,可独没有那个当年“割股啖君”的介子推。
其实这并非晋文公的忘恩负义,而是他尊重介子推的个人意愿。当初,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即将渡过黄河回到晋国即位,跟随重耳一起逃亡的老臣狐偃突然对重耳说:“我己经是一个没有用的老臣了,跟随您这么多年,也犯了不少错,现在您功成名就,也用不上我了,就让我告老还乡吧”。
重耳当然明白狐偃的忧虑,他知道对方在提醒自己,不要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于是,重耳当即把一块玉扔到黄河里,然后信誓旦旦说道:“回国之后,如果我没有好好对待功臣,下场就如这玉,请河伯明鉴!”
正当重耳在这边激情澎湃地发誓时,那边的介子推却淡淡说道:“公子得国,本是天定,我们有什么功劳呢?即便有些许功劳,又怎能向国君邀功呢?我誓不向主公邀功!主公也不必封赏我!”因此当重耳大封功臣的时候,介子推选择默默地离开,隐居山野。
介子推的母亲对他这一行为很是不解,便问他:“你为什么不去请求赏赐?”介子推说道:“我指责了那些邀功的人,反过来却要效法他们,那我的罪过就比他们还大了。而且我已经发誓决不要封赏,又怎能食言?”!
母亲继续说道:“那你也应该让他们知道你的心思啊。”介子推笑道:“但求心安,又何必多做解释呢?”就这样,母子二人真就隐居深山之中了。介子推的朋友为介子推不平,写了一首“龙蛇歌”挂在了城门之上:“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后来这首歌传入重耳的耳中,重耳感叹道:“这条蛇就是介子推啊,我正在担忧国家的事情,没有考虑到他的感受,这实在是我的疏忽”。
重耳心中对介子推充满了愧疚,他不想被世人认为是一个忘思负义的小人,便赶紧派人召介子推来受封。当得知介子推早己隐入绵山时,重耳更是亲带人马前往山中寻认。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寻到介子推的踪迹。
这时有人向重耳建议放火烧山,到时候介子推被逼无奈,只能出来相见了。于是重耳下令三面烧山,自己则在另一面生路上等待介子推的出现。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却始终没有出现。
等到火熄灭之后,重耳赶紧令人去寻找介子推,结果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尸骨。重耳见状悲痛万分,他在介子推尸体前哭拜不己。
重耳感念忠臣之志,将介子推葬于绵山,为其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为了表达对介子推的纪念,在其死后第二年,重耳亲自来到柳树前祭拜他。没想到,当年那棵被烧焦的柳树,竟奇迹般地抽出新芽,人们认为这颗柳树是介子推生命的延续。
重耳望着复活的柳树,就好象见到了介子推一样。他缓缓走到柳树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然后又从柳树上砍下一段树枝做成木屐,经常穿在脚上。一怀念起介子推的忠义,他就看看自己的脚下,嘴里时常念叨着:“悲哉,足下!”然后对着木屐说些怀念的话。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足下”当作一种对他人的尊称了。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的节气,流芳百世,感人至深。黄庭坚曾写诗赞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介子推看似迂腐执着,实则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
割股充饥不言禄,一世忠义流万古。他是重耳的足下君,也是后人的“心上人”。一声足下,一生足下。其间情怀,无须赘言。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