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75年,西电人从未忘记!

0
分享至



1950年10月25日

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75年前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

于10月25日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

以光荣的胜利

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

后来

具有历史意义的这一天

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

烽火连天处,电波震长空
在这场“打通信、打后勤”的生死较量中

西电人的身影从未缺席——


▲军委工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一部召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心大会(西电档案馆馆藏)

在70多年前这场伟大的战争之中

首任校长王诤赶赴沈阳

传达毛泽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赋予

东北军区通信处的联络任务

并具体部署志愿军入朝作战的通信保障工作


▲西电首任校长王诤(西电档案馆馆藏)

曾担任无线电训练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

教员的刘寅则

在北京筹划入朝部队的

通信设备和器材供应工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有以王金超、王克偐、张国枢、

李光绳、 高臻海、吴祥熙等为代表的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一批老同志

他们是经过朝鲜战争战火洗礼

经过极端艰难困苦环境考验的钢铁战士

他们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西电参加过抗美援朝健在的老同志

光荣榜

刘松林 雍新民 王元璋

张祥臻 宋声燕 张振永

付文任 黄桂生 石开玉

肖志鹏 邬碧霞 刘德修

黄书川 杨 浩 张宝钧

郭守仁 徐明彦 任行刚

王贵昌 李朝政 刘万才

李廷超 周建全 马书芳

同时,早在20世纪50年代

我校的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

就为抗美援朝的“坑道通信”“山地通信”

做出过突出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简图(西电档案馆馆藏)


75年过去

那段用热血与智慧写就的历史

依然在西电的基因中澎湃


今天,让我们重回战火纷飞的年代

读懂西电与抗美援朝之间

那些永不消逝的电波


01

西电400余名学员提前毕业

奔赴一线战场

为了有力地支援抗美援朝,奉上级指示,我校有400余名学员提前毕业,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朝鲜前线。他们到了前线后,奋勇杀敌立功,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军委工程学校校刊《学习》1950年12月3日28期(22)刊登“一部召开抗美援朝决心大会 宣布提前完成教育计划”的文章(西电档案馆馆藏)

军委工校是支援抗美援朝战争重要的后备力量,当时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培训体系也与抗美援朝战争密不可分。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主席发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樊昌信教授在回忆他的西电生活故事中提到,“当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各地大学学习电讯的毕业生中大多数都被分配到了总参通信部。全国各地学习电讯的大学毕业生有一百人左右,集中住在北京总参通信部大院。大约半个月后(9月中旬)绝大部分毕业生都被送到张家口的军委工程学校(即次年正式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

西电1951级校友,原总通信部副部长杨千里少将在访谈中也谈到他考入南京大学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举国上下都开始抗美援朝的征兵宣传,从小的良好教育让他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报名后,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们就被送到张家口,经过长达半年的政治审核及政治理论学习后,便开始了在中央军委工校的正式学习。


▲军委工程学校抗美援朝游行队伍(西电档案馆馆藏)

蔡希尧教授回忆西电学科专业建设称:“当时学校只有通信专业,分为三个层次,即工程、机务和报务。学校成立时,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第二年又发生朝鲜战争。所以,培养机务和报务的学生是主要的,工程班的学生人数较少。”


▲军委工程学校在张家口市街头宣传抗美援朝(西电档案馆馆藏)

樊昌信教授也谈到“1952年冬,我教的第一班学员是学习无线电通信的两年制‘机务班’。他们毕业后很多人分配到志愿军,参加朝鲜战场的军用电台维修工作。

到一线参战的学员们有的寄回喜报,有的赠母校锦旗,有的给母校写信,表达杀敌立功的豪情。


▲赴朝鲜参战的部分校友赠给母校的锦旗(西电档案馆馆藏)

杨森校友1951年11月从朝鲜前线来信写道:

当我们走到鸭绿江边,看到隔岸的新义州正燃烧着熊熊烈火,到处残壁断垣,敌人的飞机残酷地轰炸,白天无法行军。但不管敌人怎样凶狠,吓不倒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们在这里一年来,看到一批批从母校来到前线的同学,我们在一起紧张地工作着。

林绍谛校友来信说(节选):

亲爱的工校校党委同志们并转全校同学们:

我从离校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已三月了。当我听到美帝在朝鲜史无前例的罪行时,我切齿痛恨,后来我终于以炽烈的心情参加了志愿部队开往朝鲜了,在火线上虽会受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为一种意志鼓舞着:“不能克服困难就是向困难低头”、“困难是帝国主义造成的,战胜困难就是战胜了敌人”。我们已立下了不解放全朝鲜不回国的决心。

在到朝鲜去的路途中我遇见了一个志愿军战士,他带病行军到一个五百里路的目的地去,他说:“我十多天来吃不下饭。”我把一碗米饭给他,他说:“我什么东西也咽不下了······”

我很替他担心,劝他好好休息休息。但他说:“为了抗美援朝便不能顾这些······

我虽然掉了队,但我要赶上队伍······死也不能死在半路上,要到火线上去牺牲······”说完就拄起一根木棒走了。

同志们!像这样的战士,由这样的战士组成的队伍能不打胜仗吗?最近在朝鲜,我们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成千成百的俘虏从前线押下来就是有力的证明。

同志们!事实证明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属于伟大的中朝的!

让我们高呼:

坚决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

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学习!

02

西电掀起捐赠飞机坦克、

“军委工校号”高射炮热潮

为了加强国防,加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彻底消灭敌人,军委工校一部热烈地回应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捐献飞机坦克的号召。

报纸上一公布出捐献的号召,教育科的同志们就纷纷打听,“什么时候开始?”当开始捐款的消息传出后,金首饰、人民币、工薪米、津贴费……都在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和支援抗美援朝完全胜利的信心下捐献出来。


▲军委工程学校一部交来决心书(西电档案馆馆藏)

当时我校是军队建制,全体人员除个别教师外,均为供给制。学员每月只有几角钱津贴费,各级干部每月也只有十几元或二、三十元的津贴费。尽管如此,1951年6月10日,校党委号召全校人员捐献“军委工校号”高射炮。全校人员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把仅有的几元、几十元钱,全部捐献出来。同学中,有不少华侨青年,有的家庭比较殷实,他们无私奉献,把从家中带来的贵重物品都捐了出来。

唐衡之同学捐出了二两重的一块金砖,不少女同学把父母给的金银首饰都拿了出来,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

经过短时间的捐献活动,共捐出现金及金银首饰共计人民币1622万元。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已是一笔可观的数字。不久,学校将这笔钱捐至中央军委。

陈方桢同志把一只他祖母临终送给他的金戒指捐了出来,何治垓教授捐出了两枚金戒指和工薪米一百斤。其他同志长期捐出自己的津贴费。已经收到金戒指八枚、人民币二百零三万、工薪米四百斤以及长期捐献的(至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为止)每月人民币共三十四万元及其他首饰等。

二班四组郭衍龄同志拿出了自己准备做被子用的五万元。其他各组亦纷纷捐出钞票、金饰,到中午为止已捐出一百四十三万余元及衣服、饰物。到午饭后,还有许多同志牺牲午睡时间,酝酿捐献问题。他们希望这一运动能得到更大开展,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一个捐献“工程学校号”飞机运动。

三班十六小组上书给党支部,提出每人每月捐献五千元直到抗美援朝完全胜利为止,并且要积极学习,争取早日完成学习任务。

韩立雪同志把家里刚寄来的五万元也捐了出来。四班十、十六等各小组除捐出津贴费外,并写信给班主任保证:放弃一切私人打算,开展批评自我批评,搞好团结,搞好业务学习,争取在创模运动中成为优良的模范者。

6月3日,军委工校三部同学听了中央机要处李处长对三部同学的报告,一方面对中朝人民正义的反侵略战争鼓足了信心,又看到了美帝虽是一个纸老虎,但要击溃它,必须有强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援,二十二班第六组和第十组的同志们已经开始以实际行动回应赴朝慰问团发起的捐献飞机坦克的号召,程家英同志捐出了保存很久的六块银元,这是她母亲怕她在外吃苦,让其“见机行事”而给她的。她惭愧地说:“过去常常看到人家捐钱、捐金戒指、捐买表的钱、捐出由每月津贴中节省的钱……而我到今天才捐出了收藏的银元……”。

张励生同志捐出了仅有的人民币六万元,并说:“此次爱国捐献,不仅可增强我们人民志愿军的物质条件,同时也能鼓励前方士气,加强消灭敌人的斗志,使我们的胜利早日到来”。

王家品等同志因手里没钱可捐,已写信动员亲友们捐献。其他各班同学也都在酝酿展开一个捐献飞机、坦克的运动。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军队,而我军则是在刚刚打完三年解放战争,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情况下入朝作战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尤其是制空权完全为敌人所控制,朝鲜前线急需飞机及高射炮,中央号召全国人民捐钱购买飞机及大炮。


▲军委工程学校校刊《学习》1950年12月3日28期(23)刊登“支援朝鲜人民正义战争 续有同学多人函慰捐助人民军”的文章(西电档案馆馆藏)

03

自制电台保障通讯

西电支援抗美援朝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之时,正值我国国民经济计划恢复时期。战后对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又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在此背景之下,毛泽东及时提出“边抗、边稳、边建”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国家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所需的通信装备全部立足国内,自行解决。这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定,也是对新生的电信工业的一次重大考验。朱德总司令强调指出,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保障抗美援朝战争所需通信器材的供应。

在此条件之下,电信工业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除了工厂设备简陋,不具备大生产的条件以外,还有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进口极端困难等情况。

当时,王诤和刘寅提出试制2瓦短波战术电台。不到半年时间,便拿出样机,经改进后投产,批量供应朝鲜前线,解决了前线急需,使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的无线电通信装备由配发到团发展至配发到连,大大提高了作战指挥的保障能力。在供应志愿军部队的通信设备中,七一型电台成为志愿军的功勋电台。在整个抗美援朝作战期间,我国没有从国外进口过一部电台。

战争间隙,王诤与刘寅商定,王诤带领野战通信装备各生产厂、研究所的主要设计、生产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志愿军部队,实地了解、检查各自设计、生产的装备性能和使用情况,实际体验战争中的特殊要求,就地修理损坏的装备,以设计生产出更适合作战需要的通信装备。

在朝鲜战场上,通信立了一大功!通信兵和电信企业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寅(左)和王诤(右)(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1年秋,随着抗美援朝战争局势的发展,为预防美帝国主义对我国内地进行报复性轰炸,中央军委工程学校一部接受上级交给的一项紧急任务——在张家口建立一个中央备用的短波电台,以备北京的中央台遭到轰炸时使用。

建台工作由中央军委工程学校和张家口电信局共同完成,学校负责电台安装的工程技术事宜,电信局负责全部经费及天线架设、场地修建等事项。


▲张家口时期军委工校校门(西电档案馆馆藏)

学校决定由实习工厂抽调原修试组组长张华明和组员王子玉两位老同志,由第一实习区队抽调金钧、钱家两名半工半读的学员和张伟吉五个人组成电台组,张华明任组长,负责电台的具体建台工作。不久,又调来戴公华、盛才超两名刚毕业分来学校的大学生。张家口电信局也派了两位同志参加这项工作。


▲军委工程学校一部学员小组在讨论(西电档案馆馆藏)

建台地点选在学校卫生所院内的地下室。在经过几名工作人员的艰苦工作之后,张家口的备用电台终于建立起来。由于形势的发展,这个电台一直备而未用,后来被拆迁了。

对于建台工作,军委工校一部主任孙俊人同志非常重视,虽然他工作很忙,但却经常抽出时间,给大家讲述建台的意义,讲工作作风,讲技术理论,既严格要求,又放手让大家大胆工作,从始至终指导着众人安装调试,确保这次建台工作的顺利完成。


▲孙俊人在抗美援朝动员会上讲话(西电档案馆馆藏)

在整个抗美援朝作战期间,我国没有从国外进口过1部电台、1米被覆线。志愿军通信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是:1950年入朝时,几乎没有国产装备;至1953年7月,15瓦以上收发报(信)机的国产化率达到81%,步话机为74%,电话单总机为65%,被覆线为75%。

参考资料:《光辉历程》、《谈往鉴今》、《正义与强权的较量》。


战火已远,电波永传

75年,我们不曾忘记——
是那群“最可爱的人”

用牺牲换来山河无恙
是那一代西电人

用通信之光刺破战场阴霾

而今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
愿每一位西电人

不忘来时路,不负赤子心
在新时代的“信息战场”上

继续做祖国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致敬英雄,传承有我!



海报来源 / 新华社

资料来源 / 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 离退休工作处

编辑 / 王冠玉

责编 / 王 格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ncentive-icons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网易号
2615文章数 381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