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伪装者》让靳东火了。
明楼这个角色太复杂了,表面是汪伪政府的高官,暗地里是共产党的卧底,还得在家里扮演兄长的角色。
这种多重身份的切换对演技要求极高,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变成脸谱化。
靳东把这个角色演活了,每个身份都有不同的眼神和气质。
那段时间靳东的微博粉丝暴涨,各种综艺节目、商业活动的邀约像雪片一样飞来。
很多人觉得他终于熬出头了,该好好享受一下这份名气了。
![]()
可靳东做的选择让人意外,他没有接那些赚快钱的活儿,而是继续挑剧本,继续演戏。
《我的前半生》里的贺涵,《精英律师》里的罗槟,《底线》里的方远,这些角色都不简单。
靳东没有重复自己,每个角色都在寻求突破。
有人说他演的都是精英形象,可仔细看会发现,每个精英背后的内心世界都不一样。
这就是演技的层次,不是说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就是精英了。
那些年很多流量明星红得快,可靳东没有走这条路。
他在文工团的工作也一直没放下,该下基层还是下基层,该参加公益演出还是参加。
圈内人都知道,靳东这个人特别轴,认定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
升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的消息传出来后,很多人才意识到靳东的身份变了。
这不是简单的职务调整,而是一种认可。
国家把一个文艺团体交给你管理,说明看重的不只是你的演技,更看重你的品格和责任感。
当上团长之后靳东的工作重心确实变了。
他开始推动现实题材的创作,组织更多的基层巡演,还给年轻演员创造机会。
很多好的角色他主动让给年轻人演,自己退到后面做协调工作。
这种格局不是每个当红演员都有的,名利面前能放下的人真不多。
《人民日报》把称呼从"演员靳东"改成"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这七个字的变化意味深长。
![]()
官方媒体的用词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这个改变说明靳东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
他不再只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个文艺工作的领导者,是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人。
有记者采访过靳东,问他当团长和当演员有什么区别。
他说当演员只需要管好自己,演好戏就行。
当团长得考虑整个团队的发展,得想怎么为基层群众服务,得培养新人。
这份责任重多了,可他觉得值得。
因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表演,是在更大的舞台上做更有意义的事。
陈道明作为圈内德高望重的老戏骨,说过很多关于演员的话。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是:演员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流量和名气,而在于对艺术的敬畏和对社会的责任。
当时很多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可具体怎么做呢?
靳东用自己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他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什么大明星,成名之后依然保持着在文工团时的那种踏实劲儿。
别人追求的是更高的片酬,更多的曝光,他追求的是角色的深度和作品的质量。
这种选择在娱乐圈里显得有点另类,可正是这份坚持让他走得更远。
对艺术的敬畏体现在哪里?
靳东演戏从来不走捷径,每个角色都要深入研究。
他会花大量时间去了解角色的职业背景,去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演律师就去律所观摩,演法官就去法院旁听。
这种认真劲儿让合作过的导演都赞不绝口。
对社会的责任又是什么?
靳东当团长之后做的那些事就是最好的诠释。
他没有因为自己红了就高高在上,而是继续去基层演出,继续服务普通群众。
他培养年轻演员,推动现实题材创作,这些都是在履行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
这些年娱乐圈的乱象大家都看在眼里。
流量至上、数据造假、人设崩塌,一波接一波的负面新闻让观众对这个行业越来越失望。
大家不是不喜欢明星,而是不喜欢那种只会摆架子、只会炒话题、作品却拿不出手的所谓艺人。
靳东的走红给行业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你可以不靠流量,可以不靠炒作,只要踏踏实实演好戏,观众就会认可你。
他的经历证明了一件事:真正能在这个行业长久立足的,不是那些昙花一现的流量明星,而是有实力、有担当、有责任感的艺术工作者。
从《人民日报》对靳东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正在发生转变。
不再只看你有多红,有多少粉丝,而是看你为这个行业做了什么,为社会做了什么。
这个信号很明确,娱乐圈的风向变了。
现在回过头看靳东这些年走的路,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
从端盘子到跑龙套,从文工团普通演员到团长,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他没有走捷径,没有靠炒作,靠的就是对表演的热爱和对职业的敬畏。
这份坚持在浮躁的娱乐圈里显得格外珍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