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 INTERVIEW
![]()
![]()
人物访谈
郑志华 教授
——半生播种,成就药学一片风景
导语
郑志华教授三十年坚守与破壁
在广州这座繁华都市的心脏地带,越秀区的一栋写字楼里,郑志华教授的日常总是忙碌而充实。
作为广东省药学会专家,郑志华的日程表上满是学术活动和紧张的工作安排。几十年来,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灵活变通的智慧,默默耕耘在药学领域,为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潮州少年:从犹豫到坚定
01
![]()
郑志华1970年出生于广州,成长在一个科研家庭。他的父母是广东省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从小就灌输给他知识和外语的重要性。然而,在他年轻时,郑志华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高中时期,他曾犹豫于文理选择,最终因为不喜欢背书而选择了理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本想就读医学院,却因为对毕业分配的担忧,最终选择了中国药科大学的医药企业管理专业。这一选择,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开启了他与药学的缘分,也奠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我当时真的是有点迷茫,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郑志华回忆道,“但我始终相信,任何一条道路,只要努力,都能走出自己的精彩。”
职业初期:从困惑到突破
02
![]()
1992年 大学校园
![]()
2002年获中山大学硕士学位
1992年大学毕业后,郑志华被分配到广东省医药管理局,但由于当年的机构改革,他被调配到广东省药学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动,他一度感到困惑和失落。起初,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干事,主要负责一些琐碎的事务。然而,这段经历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机遇。
“那时候的我,思想有过迷茫,四处碰壁,但也在寻找自己的方向。”郑志华说。他开始充实各种专业知识,尤其是药学、计算机和外语,2002年还获中山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药学方向)硕士学位,为未来的突破打下基础。
专业范:从小干事到学会领导者
03
在广东省药学会的工作中,郑志华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他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个超说明书用药规范,面对的是一片空白和重重阻力。公众媒体和法律专业人士的质疑,曾让他感到压力重重。“有时候真的是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来,但我知道,患者的需求,是我们一切医疗工作的出发点。”他和团队不断努力,将该规范推向了实际应用。他的超说明书用药管理工作成果2015年写入了国家卫健委规划教材;2016年在全球四大主导医学期刊之一的《英国医学杂志》发表;2017年在超说明书用药是违法的印度的权威医学期刊——《印度儿科》发表,阐述了“法律正义源于伦理正义,因此符合伦理的超说明书用药应被视为合法”以及“凡是阻碍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的法律都不是好法律”的观点;2021年超说明书用药写入《医师法》,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郑志华的职业生涯充满了类似的挑战和突破。他在2017年推动的以药物治疗管理(MTM)为模式的药学门诊,同样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和反复,最终写入《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正式获得国家医疗收费资格。
生活与工作:坚韧中的温情
04
![]()
2021年
疫情期间献血
郑志华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的生活中也充满了感人的细节。自2001年以来,他每年无偿献血,从最初每年1次、每次200毫升到近五年来更是每年2次、每次400毫升,从未间断,先后共无偿献血28次,累计献血总量达10200毫升。他的朋友们常常打趣他说:“你是用血液来传递爱心的药学家。”郑志华总是笑笑回应:“每次献血,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守护。”
然而,郑志华也有自己的困惑和挣扎。“有时候,我也会感到疲惫和迷茫,但每当看到我的工作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希望时,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深情地说道。
创新与坚持:从传统到前沿
05
在工作之余,郑志华还对神经可塑性这一神经科学的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神经可塑性是神经科学的热点,但2008年左右没人将其与个体用药差异以及除神经系统的其他系统的疾病联系起来。郑志华想到神经可塑性会造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因此即使排除基因的因素,神经可塑性也会造成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个体差异;同时神经系统协调机体功能,因此神经可塑性会与除神经系统的其他系统的疾病相关,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肠易激综合症等。郑志华就此查阅大量文献并撰写的系列的综述、述评等,从2012年起在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等多本SCI杂志发表。这虽然貌似与学会工作无关,但这些文章的撰写训练了科研的思维,提高了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对后续提高学会工作的质量大有裨益。
郑志华不仅在传统药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不断推动药学的创新发展。除超说明书用药管理和药学门诊,他在2007年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个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质量管理规范,2012年获原广东省卫生厅和广东省物价局采用作为收费依据;以及2017年引入并翻译推广“处方精简”(Deprescribing)概念,其中文翻译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采用,并被写入《剑桥词典》;2019年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相关团队在国内首次正式提出利用PET分子影像进行药物开发0期临床研究的概念,相关研究2022年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这些都是药学领域的重要创新。他提出设立“外科药师”岗位,构建外科药师的知识体系——外科药学,并主编了第一本《外科药学》教材,2023年被全球最大的药学组织——国际药学联合会(FIP)认可为一新学科(specialty),并已进入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吉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本科教育体系,为药学实践和教育开辟了新的方向。
“药学的未来在于创新和实践的结合,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药学专业人士能够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郑志华在一次演讲中这样总结他的职业信条。
![]()
2007年
北京人民大会堂
世界药学大会
![]()
2017年
获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
![]()
2023年
参加布里斯班81界
世界药学大会
![]()
2023年
外科药学进入中国药科大学本科教育体系
结语:药学的灯塔
06
郑志华的职业生涯中,既有高光时刻,也有困惑和挣扎。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灵活变通的智慧,开创了中国药学的多个“第一”。他不是完美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个在困境中不断奋斗的普通人。他的故事,既是药学领域的缩影,也是每一个在自己职业道路上坚持不懈的人的真实写照。
在郑志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求,对事业的执着,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精神,正是时代所需,正是未来所盼。郑志华教授,用他的学识和智慧,书写了一曲药学领域的辉煌乐章。
资源1
了解更多人物故事
编辑:王思恒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审校:郑志华 广东省药学会
排版:朱愔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