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58岁的周叔又端着那碗“千年不变”的白米粥——配咸菜、蘸油条,吃得心满意足。可儿子小周一回家就皱眉:“网上说哈佛研究喝粥更长寿,你这白粥就是‘慢性毒药’!”周叔不服气:“我吃了一辈子粥,血压血脂都正常,你倒说说,这碗粥怎么就成了毒?”
父子俩吵到社区医生那里,医生一句话点醒众人:“哈佛研究的是‘全谷物杂粮粥’,不是您这白米+咸菜的高盐组合。”原来,同一碗粥,原料不同、搭配不同,结果天差地别。
近年来,健康饮食话题备受关注,其中“喝粥”这一传统饮食方式也引发了诸多讨论。哈佛大学一项长达14年的研究,针对10万名志愿者展开追踪,结果发现每天饮用约28克全谷物熬制的杂粮粥,可使死亡率降低5%、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9%。这一数据让“喝粥长寿”的说法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
一、如何解读这一项研究?
哈佛大学的研究中,关键变量是“全谷物”的摄入量。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小米、荞麦)保留了谷物的麸皮、胚乳和胚芽,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及抗氧化物质。这些成分在降低疾病风险方面,发挥着独特且关键的作用。
膳食纤维堪称全谷物的“健康卫士”。全谷物中的可溶性纤维就像一个个微小的“吸附器”,能精准地吸附胆固醇和胆汁酸,并促进它们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如同给血管做了一次“大扫除”,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坏胆固醇”)水平。相关研究显示,每天摄入25克膳食纤维,可使冠心病风险降低15%,这一数据直观地体现了膳食纤维对心血管健康的积极影响。
全谷物还具备强大的抗炎与抗氧化能力。其中的多酚类物质,如阿魏酸、木酚素等,具有天然的抗炎特性。它们就像身体内的“消防员”,能够抑制慢性炎症反应。要知道,慢性炎症可是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全谷物通过抑制炎症,从根源上降低了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
在血糖调节方面,全谷物也表现出色。其升糖指数(GI)较低,消化吸收速度慢,就像一位沉稳的“节奏大师”,能避免血糖骤升骤降,减少胰岛素抵抗风险。这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血糖偏高的人群来说,全谷物饮食是一种理想的健康选择。
![]()
二、长期喝粥是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益?
1.糖尿病患者
粥的质地软烂,消化速度快,这就好比给血糖按下了“加速键”,可能导致餐后血糖迅速升高。例如,白米粥的GI值高达70以上,而燕麦粥的GI值约为55。所以,糖尿病患者应选择低GI的杂粮,如燕麦、荞麦等,并严格控制食用量,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2.胃食管反流患者
粥的流动性强,进入胃部后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酸反流症状。这类人群建议选择稠度较高的食物,如软饭、馒头等,并且要避免睡前喝粥,减少胃酸反流的发生。
3.婴儿
长期食用糊状食物会阻碍他们咀嚼能力的发育,影响牙齿萌出和面部肌肉的发展。婴幼儿需要逐步引入固体食物,通过咀嚼锻炼口腔功能,促进面部和口腔的正常发育。
4.术后或营养不良者
粥的营养密度较低,难以满足他们术后恢复或营养不良时对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迫切需求。此类人群需要在喝粥的同时,搭配鸡蛋、瘦肉、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保证营养的全面摄入。
对于健康人群,科学建议是每周饮用3—4次杂粮粥,每次约200毫升(含28克全谷物),并搭配蔬菜、蛋白质食物,这样既能享受喝粥的健康益处,又能保证营养均衡。
![]()
三、如何搭配,才能做到营养均衡?
将燕麦、小米、糙米、红豆、绿豆等混合熬煮,就像组建了一个营养“小团队”,能增加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例如,燕麦富含β-葡聚糖,可降低胆固醇;红豆富含铁和钾,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喝粥时搭配水煮蛋、清蒸鱼、凉拌菠菜等食物,能为身体补充优质蛋白、ω-3脂肪酸和维生素C。研究显示,这种搭配可使营养吸收率提高30%,让身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营养。
控制熬煮时间,避免过度熬煮导致B族维生素流失。建议全谷物提前浸泡2—4小时,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30—40分钟,保持颗粒感,这样既能保证粥的口感,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营养成分。
对于特殊人群,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老年人可以在粥中加入核桃、黑芝麻,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和钙;便秘者添加燕麦、奇亚籽,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失眠者晚餐喝小米百合粥,利用小米中的色氨酸促进褪黑素分泌,帮助改善睡眠质量。通过这些巧妙的搭配,让喝粥变得更加健康、科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