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2025年10月24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10 月 24 日的北京刚过霜降,天还没亮透,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铁门外汇聚起越来越多的人群。有人裹着厚羽绒服,手里攥着刚打印的先生照片;几个清华学子捧着装订整齐的生平册,指尖把纸页捏出了褶皱 —— 他们都是来送杨振宁先生最后一程的。
![]()
早上七点,距离追悼会开始还有两小时,队伍已经从大礼堂门口排到了停车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跺着脚取暖,手里的保温杯冒着热气:“杨先生是真正的大家,就算等再久也要送送他。” 人群里不时有人互相传阅着先生的轶事,从诺贝尔奖的传奇到清华园的执教岁月,低声的交谈很快被清晨的寒风卷散。
![]()
九点整,哀乐准时在大礼堂响起。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捧着遗像的孙子,少年身姿挺拔却难掩悲戚,紧随其后的仪仗队抬着覆盖国旗的棺木,每一步都踩在人们的心尖上。大厅中央,先生的遗体静卧在鲜花与翠柏间,鲜红的国旗在黑白遗照旁格外醒目,四周层层叠叠的花圈上,“千古” 二字被泪水打湿了边角。
![]()
家属队伍里,翁帆的身影让不少人红了眼眶。她穿着素色衣裳站在最前排,原本清亮的眼睛肿得像核桃,脸颊也瘦了一圈,连扶着母亲的手都在微微发抖。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一个多月她几乎没合过整觉 —— 从先生住院到离世,喂饭、擦身、读报,事事都亲力亲为。
中科院院士葛墨林夫妇还记得九月去 301 医院探望的场景。那时先生已经不太能动,全靠吸氧维持,翁帆总在床边放块小白板,一笔一划写着想说的话。看到 “葛墨林来了” 几个字,先生费力地扭头,手指还轻轻动了动示意招呼。谁也没想到,这竟是老友最后一次见面。
![]()
翁帆的母亲也拄着拐杖站在队伍里,花白的头发被风吹得凌乱。老人年事已高,原本家人都劝她在家休息,可她攥着女儿的手不肯松:“小帆太累了,我得陪着她。” 这对母女的身影,成了追悼会上最让人揪心的画面。
现场只见到先生的二儿子杨光宇和孙子,大儿子杨光诺与三妹没能赶来。有人猜测,74 岁的杨光诺或许是身体不允许长途奔波,毕竟从美国赶回来要跨越大洋;而三妹的缺席,更可能是太过悲痛伤了身体 —— 毕竟这位一生要强的物理学家,是家人心中永远的顶梁柱。
![]()
追悼会的小册子上,印着先生 103 年人生的高光时刻,但在亲友的记忆里,那些烟火气的细节更让人难忘。联想董事长杨元庆在悼念文中写道,先生对世间万物都抱着孩童般的好奇,90 岁生日时还特意做了 PPT,引用莎士比亚的话调侃自己 “走了个圆满的大圈”。
翁帆曾在文章里说起过先生的 “冒险精神”。85 岁前,先生总爱开着那辆老车带她穿梭香港的山水间,就算两次转弯闯了祸,被大巴司机骂也笑得开心。那辆车开了 17 年,秘书劝了无数次换新车,先生却总说 “旧车坐着踏实”。直到翁帆考了驾照,先生才放心交过方向盘,还怂恿新手司机开上太平山顶的窄路,事后笑着说 “一点都不担心”。
最让人动容的是西贡海湾的回忆。先生第一次请翁帆吃饭就在那儿,沙滩上的圆桌对着大海,能闻到咸湿的海风。后来十几年,他们常去那里看风帆、数星星,翁帆划橡皮艇出海时,先生就在岸边喝茶等她,有次久等不归,急得差点报警。那些走过的山路、看过的日出,成了两人 21 年婚姻里最珍贵的注脚。
先生 103 岁的生日是在医院过的,好友王征特意写了寿联,盼着他能好起来。可生日刚过没几天,这位一生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家,还是永远闭上了眼睛。就像他曾说的,翁帆是 “上帝给我的最后礼物”,这 21 年的相伴,终究成了彼此生命里最温暖的光。
![]()
上午十一点,追悼会结束,人群缓缓散去。有人把生平册小心翼翼折好放进包里,有人对着大礼堂的方向深深鞠躬。一位带着孩子来的父亲指着先生的遗像说:“记住这位爷爷,他让我们知道科学有多酷。”
![]()
杨振宁先生的去世对于翁帆来说是非常难过的,陪伴了21年的爱人突然离开,让她非常痛苦,希望她能早点走出阴霾,恢复正常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