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建国后表哥给周恩来写信,被秘书当作普通信件,从此两人失去联系

0
分享至

1949年12月,淮北平原已是干冷天气。宝应县水巷口的一幢老宅里,六十七岁的陈式周推开窗户,一份《人民日报》随风翻动。头版最醒目的照片里,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微笑致意。“大鸾竟成了总理。”他喃喃一句,指节因激动轻轻发白。

两人相识可以追溯到四十二年前。1907年秋,周恩来随嗣母回到宝应养病,寄住在陈家。那年陈式周二十五岁,刚从通州师范回乡教蒙童,他把自家书房让出一角,专为九岁的周恩来备了席位。白天读《醒世恒言》,夜里谈太平天国、甲午割台,“为什么停了?”“因为要睡觉了,下回接着说。”这样的对话常到鸡叫才散。

短短三个月,少年周恩来从《西厢记》读到《苏报副刊》,陈式周则惊讶这个小表弟对“洪杨之乱”的见解既大胆又准确。此后即便分隔千里,信件始终往返。周恩来迁沈阳、入天津、留法,全部行踪,陈式周都清楚。



1920年冬,周恩来动身去欧洲,特地绕道上海向表哥告别。兄弟俩在永泰里长谈一夜,第二天一早,陈式周把仅有的三百银元塞进表弟行李。汽笛拉长,甲板上周恩来抬手挥别,陈式周的帽檐被海风掀起。

到法国后,第一封海外长信寄回上海。信里他权衡英国与法国的学费、工人运动氛围以及留学生生活成本;信尾一句“望兄珍摄”,至今留在陈家后人手里的旧信纸上仍依稀可辨。

然而,从1924年起两人的笔迹在信袋里突然稀疏。周恩来奔赴黄埔期间,陈式周忙于《申报》编辑事务,通信只能偶尔夹杂在公函之间。1927年“南昌起义”报道出炉,陈式周拍案怒斥:“胡说八道!”外甥范延禧见他额青筋毕现,忙递了杯凉茶。

1931年底周恩来离沪去苏区,此后行踪秘而不宣。抗战爆发后,陈式周举家回宝应,把早年周家旧屋赎回修缮。他常坐在厅堂,望着屋梁感慨:“终有一天,大鸾要回来看看。”可山河动荡,消息再无着落。



时钟拨到开国之年。确认表弟平安无事且位居庙堂,陈式周当即磨墨落笔,字迹依旧遒劲:“念及旧谊,盼得一晤。”信封贴好“北京中南海”六字,他骑车到县城邮局。

几周后,一纸回函抵达宝应。格式规整、言辞客气:“来函者可向地方政府反映情况。”署名并非周恩来本人。陈式周手握薄薄一页,许久没有说话。他从抽屉里找出二十年前周恩来的亲笔信,两相对照,轻轻叹息。

此后他再未写第二封。朋友劝他再试一次,他只是摆摆手:“总理公务繁重,别添麻烦。”

1954年春,陈式周病重入京治疗。弥留之际,他仍嘱咐子女保存所有家书。“有朝一日,总理会找来的。”这是老人说出的最后一句完整话。

周恩来确实没忘。当各项工作稍见转机,1964年他专门托江苏省公安厅查询表哥下落。档案反复检索,才知陈式周已故十年。工作人员将消息带到总理办公室,据说周恩来沉默良久,只轻声吩咐:“找到家属,务必妥善照顾。”



1970年代末,陈式周次子陈莱官进京,带着一箱泛黄信札。中南海的小会议室里,他向工作人员逐页展开。那一夜北风呼啸,窗外松柏摇动,屋内却只能听见翻纸声。

此后,周家与陈家恢复常来常往。1992年邓颖超逝世,陈莱官以亲属身份参加吊唁,在灵堂前,他将父亲珍藏的一张合影轻放花圈旁。照片里,少年周恩来与青年陈式周肩并肩,背景是宝应大运河,河面波光碎银,时光仿佛停在了那个午后。

历史留下巨大空白,却也留下无可替代的温度。两位老人未能见面的惋惜,转化成一叠叠书信的墨香,提醒后人:革命与亲情,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是时代的骤雨常打乱最朴素的愿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思雨忆史录 incentive-icons
思雨忆史录
饮木兰之坠露兮,每天更新原创历史作品
431文章数 9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