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评丁晓平《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文 | 张陵 丁晓原 张志强 刘浏
![]()
![]()
![]()
![]()
![]()
摘自《人民日报》
关注丨丁晓平: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
文 | 张陵
丁晓平是红色题材创作的大家。他笔下的人物,多为革命历史和新中国历史的英雄。志愿军英雄蒋宗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时才21岁,她没有留下多少英雄事迹,只留下50多封家书,珍藏在她小哥哥蒋宗恒手里。根据这个素材,作家丁晓平创作了《寻找蒋宗英》《“遇见”蒋宗英》,呼唤社会要敬重先烈,崇拜英雄。作品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不断激活着作家的创作热情。于是,就有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写给志愿军女战士蒋宗英的一封信》,可简称为《写给蒋宗英》,与先前两篇,一起构成了感人至深的“英雄蒋宗英三部曲”。
在这篇书信体的报告文学里,作家把笔触伸向蒋宗英家族里的英雄和英雄式的人物。除了向蒋宗英报告家乡人民对她的怀念以外,还集中讲述了家族两个成员的故事。
第一个人物是蒋宗英伯父蒋翊武。他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功臣、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后被袁世凯逮捕枪杀。牺牲时与当年谭嗣同一样,面不改色,视死如归,英雄气概,后人传扬。蒋宗英生前并未见过英雄的伯父,死后终于一起安放在同一座列士纪念塔里,供人们瞻仰,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个人物就是家书的收藏者,蒋宗英的小哥哥蒋宗恒。他新中国以后参加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忠诚勤勉、为人厚道,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而是作为中学校长多年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个普通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桃李遍天下,最令他为之骄傲的是他的学生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当然,他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守候了烈士50多封家书,为中国红色文化保留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作品以蒋宗英为魂,讲述了家族几代人的故事,拉拉家常,说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老百姓的感受情怀,朴朴实实,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红色的血脉、英雄的精神之间的传承与弘扬,从普通人身上,更深刻地认识英雄蒋宗英。由此,故事得以丰厚,主题得以升华。
读丁晓平这篇深情如歌的作品,很自然地想起一首歌的歌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这面战旗上,我们看到了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的身影,也看到了蒋宗英的身影。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已经75周年了,中国人民的好儿女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安全,保卫了世界和平,为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百年的历史机遇、和平发展的好环境。作为197653位抗美援朝烈士中的一员,中国好儿女蒋宗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永远是年轻,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家族熠熠生辉的荣光。作家以真情、诗意的书写向历史致敬,向英雄致敬。
张陵
![]()
评论家,曾担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特别的信,致敬特别的青春
![]()
文 |丁晓原
我的“弟弟”,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丁晓平的新作《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写给志愿军女战士蒋宗英的一封信”。这是一封特别的信,一份无法寄达收信人的信,令人嘘唏,使人动容,更让人缅怀致敬。蒋宗英,这一位志愿军女战士,1952年3月14日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前线,长眠在异国他乡。她的青春,永远定格在那21岁的年轻芳华。
这是一封穿越时代、跨越山海,致敬一代“最可爱的人”的特别的信。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赴朝作战75周年。成千上万的志愿军将士,以他们勇武的抗击、血染的风采,诠释了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成为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的“最可爱的人”。湘妹子蒋宗英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兵,没有功名,史册无名。丁晓平不期意中偶得《最可爱的亲人:志愿军女战士蒋宗英家书》,披阅再三,蒋宗英的五十多封家书,深深打动了丁晓平。他循着家书,走进蒋宗英的战斗生活和心灵世界,走进那一个渐行渐远但永不消逝的大时代,以《寻找蒋宗英》《“遇见”蒋宗英》等作品,让我们得以一睹蒋宗英那女战士的神采,那一颗跃然纯真的初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丁晓平“蒋宗英系列”的第三篇作品。最是书信诉衷肠,纸短情长动人心。书信是蒋宗英最熟悉的交流方式,作者以“回信”对应蒋宗英家书,是一种很有意味的写作形式。这是一封很“懂”蒋宗英心理的书信,作者不仅告诉蒋宗英自己读其家书的心得感受、书写她的作品的初衷与构想,更告诉蒋宗英,她最想知道的她父母家人特别是小哥哥一家的工作与生活的情况,还有家乡和国家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所写如同对面茶叙交流,写得真切具体而感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封信不是仅就蒋宗英而写,而是由她推展开来,写出了一方人、一代人的功业和精神,显得开阔而丰富。
这封信,丁晓平以“一个以文学的名义向您致敬的战士作家”署名。战士对战士自有深远、深厚的革命情怀。其实,这封信也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写给蒋宗英、写给“最可爱的”蒋宗英们的。岁月静好,敬爱先烈。
丁晓原
![]()
文学博士,苏州工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等学术著作十余部,主编《新中国报告文学史料与研究》《江苏新文学史·报告文学》等。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首届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
穿越时空的对话
![]()
文 |张志强
这是一篇非常别致、独特的作品,用叙事者写给志愿军女烈士蒋宗英的书信的方式,串起了历史与现实,讲述了两代革命者的牺牲与信仰。
作品通过一封写给七十六年前志愿军烈士蒋宗英的信函,绘制出了一部鲜为人知的红色家族谱。从辛亥革命的蒋翊武到抗美援朝的蒋宗英,到烈士的“小哥”蒋宗恒、嫂子龚玲,再到弟弟蒋宗成,进而挖掘出了常德蒋氏家族的堂姐、作家丁玲,以及那位出现在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常德籍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戴笃伯、志愿军诗人未央轰轰烈烈的生命历程。
这是一部用书信体写就的近现代革命史,通过寻踪觅迹的梳理与还原,清晰地呈现、挖掘出了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血脉相连的红色基因图谱,唤起了人们对于信仰者的瞩望,对于先行者的崇敬之心。
书信是写给一个人的私语,书信体文学作品(第二人称叙事)在叙事学上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原因是,第二人称作品的“隐含作者”面对的是一位“隐含读者”,也就是“一对一”的讲述。这与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相比,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写作的难度就大。当隐含的作者面对两个以上的隐含读者说话时,是不受读者接受限制的,也就是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面对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受众,而第二人称所面对的听众却是一个单一的、有着唯一性的对象,作为叙事者必须通过“这一个人”而让所有的人都清晰地知晓作品要表达的意图,也就是要“话里有话”,具有弦外之音的效果。
令人喜悦的是,这篇独特的作品做到了,既达到了向那位志愿军烈士倾诉的目的,也收获了更为广泛的受众,恰如作者所言,“对话逝者,叩问来者”,用对话的方式串起了历史。这既是时间和空间的对话,也是历史与现实的凝视,从而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两代人的家国情怀。
张志强
![]()
笔名古风、江南。作家,学者。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奖评委。北京市海淀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一封穿越时空的回信,
献给“永远年轻”的英雄
![]()
文 | 刘浏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以其独特的书信体,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作家丁晓平写给牺牲时不满21岁的志愿军女战士蒋宗英的这封“回信”,不仅是对一位普通战士的深切缅怀,更是对那一代青年精神图谱的庄严描摹。
作品巧妙编织四条线索:第一条线索,作为《寻找蒋宗英》作者的“我”寻访英雄成长足迹的当下之旅,从她出生成长的故土,到她伯父蒋翊武投身革命的家族传承,再到她的小哥哥蒋宗恒、堂姐丁玲这些在历史中留下印记的亲人,还有她常德籍的乡亲、战友,这条寻访之路,追溯一个年轻革命人的生命轨迹和精神轨迹;第二条线索,作为与宗英有着至亲般情感的“我”向她细数她离去后的岁月里,父母如何怀念他们永远的小女儿,伯父如何成就革命理想,哥嫂如何传承家风家教,亲友同乡如何延续着精神火种,这些平凡的日常与不平凡的人生,都是她未能亲眼见证却与她血脉相连的人间烟火;第三条线索,是作为生活在七十五年后的当代人的“我”,向她描绘这个她曾用生命守护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富强,从积贫积弱到屹立东方;第四条线索,是作为战友的“我”,向她以及所有为国捐躯的英魂,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正是因为有着像蒋宗英这样的197653名志愿军烈士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安宁幸福的生活。
蒋宗英,这位牺牲时尚未入党、家书中满是平常絮语的普通女兵,在她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传奇化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牵挂的年轻人。正是这种“平凡中的坚守”,让她成为了“那一代”最可爱的人中最具普遍意义的“这一个”。《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不仅是“我”给宗英的回信,也应是“我们”的承诺:每一个为国捐躯的生命都不该被遗忘,每一份平凡的奉献都值得被永远铭记。
刘浏
![]()
文学博士,传播学博士后,副编审,供职于江南大学,现为《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报告文学理论与批评。
责任编辑:刘 威
2025 PERFORMANCE
10期 精彩页面
拾
![]()
编辑部主任 易清华
qh-yi@163.com
编辑 罗小培
BOLxiaopei@163.com
事业部主任 刘 威
aiwei_725@qq.com
美术编辑 吴 凯

![]()
![]()
技术支持 / 麦田格
一审 / 罗思敏
二审 / 赵燕飞 刘 威
签发 / 沈 念
中篇小说丨伍倩:一个人的先贤祠
短篇小说丨刘庆邦:一只萤火虫
散文丨阎连科:文学漫谈二则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丨周拥军:大码头
文润兵团丨王曦:怀念黄家驹
文润兵团丨冉也:舌铃
长篇小说丨潘峰:海客行(选载一)
短篇小说丨马拉:还乡记
散文丨赵瑜:人间笔记
散文丨冯渊:犬吠和稻香
青年计划丨胡既明:造像记 \ 镜海的漩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