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老直言:姻缘要散尽时,夫妻间会有这些预兆,世人要懂得挽回!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续玄怪录》《太平广记》《礼记》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月下老人,世人多称月老,执掌人间姻缘的神仙。道家典籍《太平广记》中记载,月老手持赤绳,凡人间男女,皆由其以红线相系。这红线一旦系上,无论贫富贵贱、天涯海角,终会结为夫妻。可是世人只知月老牵线,却不知姻缘这根红线,也会有松动、断裂的时候。

唐代李复言在《续玄怪录》中曾记载过月老显化人间的故事,月老曾对一位书生说:"姻缘天定,但人心可变。"这话看似矛盾,实则道出了姻缘的玄机。天定的姻缘为何会因人心而变?夫妻之间的红线,又是如何一点点松散的?

更令人深思的是,月老在那次显化时,曾明确指出,当姻缘将要散尽之时,夫妻之间定有征兆显现。这些预兆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可惜世人多被情欲蒙蔽,看不清这些警示,等到红线断尽,方才追悔莫及。

那么,这些预兆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挽回将散的姻缘?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每一对夫妻深思。



话说宋朝年间,临安城有一对夫妻,丈夫叫张慎言,妻子叫柳如意。两人成婚之初,情深意笃,旁人都说他们是天作之合。张慎言在城中开了一家笔墨铺,生意兴隆,柳如意贤淑温婉,操持家务井井有条。

成婚三年,日子过得平顺。可不知从何时起,两人之间的话越来越少。以前张慎言回到家中,总会先去找柳如意说说今日铺中的事,柳如意也会笑着听他讲述,还会帮着出主意。可慢慢地,张慎言回家后直接去了书房,柳如意也不再询问,只是默默地准备好饭菜。

一天晚上,张慎言的好友王秀才来访,闲谈中说起各家夫妻相处之道。王秀才感叹道:"我那夫人虽然脾气不好,可每日必会问我一句'今日可还顺心',这话虽简单,却让我觉得有人挂念。"

张慎言听了,心中一动,回想起来,柳如意已经很久没有问过自己这样的话了。就连自己上个月去杭州进货,路上遇险,回来后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还好",柳如意应了声"嗯",便再无下文。

那夜,张慎言辗转难眠。他想起新婚时,自己哪怕出门买个菜,柳如意都会叮嘱他小心路滑。可如今,自己出远门数日,她竟只是简单问一句"何时回",再无别的话。

这样的变化,不只是在张家。临安城东有户人家,夫君姓赵,在府衙做一名小吏。赵吏与妻子成婚五载,前些年每逢下值回家,妻子必会在门口等候,见他回来便笑着接过他手中的东西,问他今日可累。可这两年,赵吏回家时,妻子要么在灶间忙碌,听见动静只是远远应一声"回来啦",再无别的举动。

赵吏起初还不以为意,心想夫妻日久,无需像新婚时那般客套。可渐渐地,他发现妻子不光是不再出门相迎,就连他说话时,妻子也常常心不在焉。有一回,他兴致勃勃地说起衙门里的趣事,说到一半,妻子突然问:"明日早膳你想吃什么?"显然根本没在听他说话。

赵吏当时心中一凉,脸上却不显,只是淡淡说了句"随意"。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同床异梦"。两个人虽然住在同一屋檐下,心却已经不在一处了。

儒家经典《礼记》中讲"夫妻之道,天地之大经也",夫妻关系是人伦的基础。可这个基础,原来是如此脆弱,一点点的疏忽,一次次的冷淡,都在悄悄地侵蚀着它。

再说张慎言,自从那晚失眠之后,他开始留意起夫妻之间的相处。这一留意,竟发现了更多令他不安的事。

有一日,笔墨铺来了位大户人家的管家,要采购一批上好的湖笔。张慎言殷勤接待,谈成了一笔大生意,心中欢喜,晚上回家便想与柳如意分享这份喜悦。

"如意,今日铺中来了桩大生意,那管家一口气订了五十支紫毫笔,还说若是这批货好,日后还有长期合作。"张慎言难掩兴奋。

柳如意正在整理针线,头也不抬:"嗯,那挺好。"

"这批货若做得好,咱们今年的收入能翻一番,到时..."张慎言话还没说完。

"饭菜凉了,先吃饭吧。"柳如意打断了他的话,起身往厨房走去。

张慎言呆坐在那里,那股喜悦劲儿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他想起刚成婚那年,自己谈成第一笔生意回家,柳如意高兴得眼睛都亮了,还特意炒了几个好菜,两人对坐饮酒,她听他讲了一整夜的话。

可现在呢?自己的欢喜,她全然不在意;自己的忧愁,她也从不过问。张慎言这才意识到,两人之间不知何时,已经失去了分享喜乐、分担忧愁的习惯。

更让张慎言心寒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

那日临近中秋,张慎言想着节日将至,便早早关了铺子,在街上买了柳如意爱吃的桂花糕,还特意去成衣铺挑了一匹上好的蜀锦,想给她做身新衣裳。

回到家中,柳如意正在院中洗衣。张慎言高兴地走过去:"如意,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说着将桂花糕和蜀锦递过去。



柳如意接过桂花糕,放在一旁,看了眼蜀锦,平淡地说:"家中还有未做的布料,这个先收着吧。"

张慎言的手僵在半空,他原本期待看到妻子欢喜的模样,可她的反应却如此冷淡,仿佛他带回来的不是精心挑选的礼物,而是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

"怎么?不喜欢这个颜色?"张慎言强笑着问。

"没有不喜欢,只是家中用的还有。"柳如意说完,继续低头洗衣。

那一刻,张慎言心如刀绞。他想起以前,自己但凡给她买点什么,她总是欢欢喜喜地收下,还会说上几句甜蜜的话。可如今,她对自己的心意已经无动于衷了。

这难道就是月老所说的姻缘将散的预兆?张慎言想起多年前,他曾在一座道观中见过月老的神像,当时庙祝老道曾说过一番话。

"世人只知求月老牵线,却不知姻缘这条红线,需要夫妻两人用心维系。红线之所以会松,往往是从小事开始。一次没有回应的问候,一句没有分享的心事,一份没有回应的关心,都在一点点扯开红线的结。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晚了。"

张慎言当时不以为意,如今想来,字字如针扎在心上。他开始反思,这段婚姻的变化,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

记得是两年前,铺子生意渐好,自己忙于应酬各路客商,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柳如意起初还会等他回来一起用膳,后来见他总是很晚,便不再等了。有几次他回到家,柳如意已经睡下,连话都说不上几句。

久而久之,两人说话的时间越来越少。开始时,张慎言还想着等忙完这阵子就好好陪陪她,可生意一直很忙,这个念头就一拖再拖,最后连他自己都忘了。

而柳如意呢?她也在发生着变化。

原本她是个爱说爱笑的性子,可这两年,她变得越来越沉默。不是她不想说,而是说了也没人应答。就像上个月,她的好友程氏因病去世,她心中悲痛,想找张慎言说说话,可张慎言当时正忙着算账,随口应了几句"嗯""哦",根本没听进去她在说什么。

那天晚上,柳如意独自在房中流了一夜的泪。她不是在为好友的离世而哭,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凉。丈夫明明就在身边,可她却觉得比独居还要孤独。

从那以后,柳如意便不再主动和张慎言说心里话了。她想,既然他不愿意听,何必再自讨没趣。渐渐地,两人之间的对话,只剩下"今日吃什么""衣裳洗了""明日我要出门"这类简单的生活交代,再无别的。

道家讲"阴阳和合,方能生化万物",夫妻之道亦是如此。阴阳若不能交融,如何能和睦相处?可张慎言和柳如意,已经从最初的水乳交融,变成了如今的相敬如冰。

时间到了这年深秋,临安城中来了一位云游的道人,在城南的关帝庙暂住。这道人鹤发童颜,据说颇有道行,能看透人间姻缘。

张慎言听说此事,心中一动,决定去拜访这位道人。



那日黄昏,张慎言独自来到关帝庙。庙中香烟缭绕,道人正在蒲团上打坐。听到脚步声,道人睁开眼,看了张慎言一眼,淡淡说道:"施主心中有疑,不妨直说。"

张慎言将自己与柳如意之间的情形和盘托出,最后问道:"道长,我与内子之间,是否姻缘已尽?"

道人摇摇头:"姻缘未尽,但红线已松。"

"那该如何是好?"张慎言急切地问。

道人捻须一笑:"月老曾留下三句话,专门告诫世人如何挽回将散的姻缘。这三句话,对应着姻缘散尽前的三个预兆,也对应着三个挽回之法。"

"还请道长明示!"张慎言连忙作揖。

道人抬手示意他坐下,缓缓说道:"月老所言第一个预兆,便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