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拼多年我攒下200万,退休后回到老家被问只说有20万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人活一辈子,就像一棵树。年轻的时候,拼了命地往上长,想着总有一天能枝繁叶茂,能给家里人遮风挡雨。

可等到你老了,落叶归根了,才发现那些你想遮风挡雨的人,他们惦记的不是你的荫凉,而是想看看你这棵树的芯子,是不是能打一套好家具。

人心这东西,有时候比老家的井水还深。你以为往下看,看到的是一片清澈,可说不定,底下全是些见不得光的淤泥。

有的人就喜欢拿根棍子在里面搅和,非要把那潭清水搅浑了才罢休。

01

林建业六十岁这年,终于退休了。他是个建筑工程师,在外面那些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里,漂了半辈子。他参与过很多有名的大项目,钱也攒下了一些,不多不少,正好两百万。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老了以后,能带着老婆秀云,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小山村,修修祖屋,种种菜,钓钓鱼,过几天安生日子。

他回来了。带着老婆,带着一辆半旧的桑塔纳,也带着那两百万的养老钱。

车子开到村口,大哥林建功,大嫂王彩霞,还有姐姐林建芬他们,一大帮子亲戚,早就等在了那里。场面很热闹,像迎接什么大人物一样。



林建业看着这些几十年没见的,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脸,心里很清楚。他这次回来,不是荣归故里,是揣着个烫手的山芋回来的。他知道,自己这兜里揣着的,不是钱,是麻烦。

晚上,大哥林建功在家里摆了酒席,给他接风。酒桌上,亲戚们你一言我一语,问的都是他在城里过得怎么样的闲话。可那些话,绕来绕去,最后都绕到了一个“钱”字上。

大嫂王彩霞,是个精明嘴碎的女人,也是亲戚里消息最灵通的。她假装不经意地,半开玩笑地问林建业:“建业啊,你这次回来,可是在城里发了大财了吧?给我们说说,带了多少钱回来养老啊?”

所有人的耳朵,一下子都竖了起来。

林建业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出。他放下手里的酒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脸上露出那种疲惫又有点无奈的表情,说:“唉,嫂子,你就别拿我开玩笑了。我这辈子,就是个给人家打工的命,哪儿发的了什么财。在城里,吃要钱,住要钱,孩子上学也要钱,开销大得很。”

他顿了顿,又说:“我这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也就剩下二十万块钱,准备拿回来养老的。还不知道够不够以后进医院,吃药的呢。”

这话一说出口,妻子秀云在桌子底下,就轻轻地踢了他一脚。秀云是个心软的,她觉得丈夫没必要跟自家人也这么藏着掖着。林建业没理她,他知道,人心隔肚皮。

亲戚们听到他只剩下二十万,脸上的那种热情,明显就淡了下去。他们嘴上说着“钱多钱少无所谓,平安回来就好”,可那眼神里,都藏着点失望。

酒席快散的时候,林建业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又故作神秘地,把声音压低了一点,对桌上的人说:“不过呢,我这次回来,虽然钱不多。但是,我投资了一个好项目。”

所有人的耳朵,又都竖了起来。

林建业说,他那个当工程师的单位,有个领导,路子很野。他退休前,跟着那个领导,用自己仅剩的那二十万块钱,在邻省一个山沟沟里,投资养了一种叫“金鳞鲈”的鱼。他说,这种鱼,对水质和饲料的要求,高得吓人,特别难养。可一旦养成了,一条就能卖好几千块钱,都是专供沿海那些最高档的酒店的。

“这个项目,周期是一年。要是成了,”林建-业说到这里,故意停了一下,“这二十万,翻个几番,不成问题。到时候,咱们大家,就都能过上好日子了。”

他又叹了口气,补充道:“可要是失败了,我这二十万,也就打了水漂了。我这后半辈子,就真的只能喝西北风了。”

这个半真半假,充满了不确定性,又充满了巨大诱惑的“养鱼”故事,像一块石头,扔进了这桌亲戚的心湖里。他们看林建业的眼神,一下子就变了。从原来那种单纯的,对“城里人”的羡慕,变成了一种对那个能发大财的“金鳞鲈”项目的,强烈的好奇和觊觎。

他们暂时没有再提借钱的事了。他们开始旁敲侧击地,打听那个神秘的,能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的项目。

02

平静的日子,没过几天。

最先坐不住的,是林建业的那个外甥,张强。张强二十多岁,高中毕业就没再念书,整天在村里晃荡,眼高手低,一心就想着能找个什么机会,一夜暴富。

他缠上了他这个刚从城里回来的舅舅。他一口一个“舅”,叫得比谁都亲。他说,他也想跟着舅舅一起干,一起发财。他还说,他年轻,有力气,可以帮着舅舅跑腿,看鱼塘。

林建业用一种很为难的口气拒绝了他。他说:“小强啊,不是舅舅不带你。实在是这个项目,是人家领导的秘密。技术都是保密的,不能带外人掺和进来。”

他越是这么说,张强的心里,就越是像被猫爪子挠一样,痒得难受。他觉得,他舅舅这是藏着掖着,怕他抢了功劳,分了钱。

张强在他舅舅这里碰了壁,就回家去找他妈,也就是林建业的姐姐林建芬。林建芬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最疼她这个宝贝儿子。她听了儿子的话,也觉得是自己弟弟太小气了,有发财的路子,都不肯拉扯一下自己的亲外甥。

明着的不行,他们就来暗的。

大嫂王彩霞,成了他们这个小团体里的“主攻手”。王彩霞嘴巴甜,会说话。她几乎天天都往林建业家里跑。她不跟林建业聊,她专门找林建业那个心软耳根子也软的老婆秀云。

她拉着秀云的手,一口一个“弟妹”,叫得热乎乎的。她跟秀云聊东家的孩子,聊西家的媳妇,聊得秀云把她当成了贴心的姐妹。聊着聊着,话就又绕回到了林建业身上。

“弟妹啊,”王彩霞装出一副很关心的样子,“你说建业他,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我瞧他这次回来,人瘦了,话也少了。你们在城里,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你跟嫂子说,别憋在心里。”

秀云是个老实人,她哪里是王彩霞这种人的对手。三两句话一说,她就觉得大嫂是真心关心他们。她叹了口气,就把自己丈夫那点“小聪明”给抖了出来。

“嫂子,你别听他瞎说。”秀云压低了声音,像是在分享一个秘密,“他根本就没搞什么养鱼的项目。我们这次回来,是带了些钱的。他在银行里,存了两百万呢。他之所以跟你们说只有二十万,还编了那个养鱼的故事,就是怕你们来借钱,他不好拒绝。”

秀云以为,她跟大嫂说的是亲戚之间的体己话。

王彩霞听完,心里乐开了花,脸上却不动声色。她还附和着秀云,拍着她的手说:“哎哟,原来是这样啊!建业这人,就是想得周到。是是是,亲戚之间,就怕谈钱,一谈钱就伤感情。”

她从林建业家一出来,一转身,就把这个“惊天大秘密”,告诉了林建芬,告诉了张强,告诉了所有想从林建业身上捞点好处的亲戚们。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在林家这些亲戚里,炸开了。

他们得知,林建业不但有钱,有两百万的巨款,而且那个所谓的“养鱼项目”,根本就是他编出来,为了防着他们的谎言。

他们没有像秀云想象的那样,因为被欺骗而生气。他们反而觉得,自己掌握了林建业的底牌,看穿了他那点小伎俩。

一个由大嫂王彩霞和外甥张强牵头的阴谋,很快就形成了。



他们决定,“将计就计”。

他们假装自己还被蒙在鼓里,还相信那个“金鳞鲈”项目。然后,他们要用“亲情”,用“合伙做生意”的名义,逼着林建业,让他们也“入股”这个项目。

他们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他们想,既然你林建业用一个假项目来骗我们,那我们就干脆把这个假项目变成真的。到时候,赚了钱,大家分。要是亏了钱,反正我们知道你有两百万的家底,你这个做舅舅的,做弟弟的,你好意思让我们这些穷亲戚血本无归吗?你不得拿你自己的养老钱,来填我们这个窟窿?

一场围绕着谎言和贪婪的博弈,正式拉开了序幕。

03

林建业很快就从他那些亲戚们的身上,察觉到了不对劲。

他们看他的眼神,变得更加热情了,也更加露骨了。那种热情,就像一群饿狼,看到了掉进陷阱里的肥羊。

他们不再提借钱了。他们开始变着法地,向他请教那个“金鳞鲈”的养殖技术。他们问得特别详细,从鱼塘的水深,到饲料的配方,再到最后的销售渠道。

林建业一看他们这个架势,心里就跟明镜似的。他知道,他那个善良又糊涂的老婆秀云,肯定是什么都跟人家说了。

他没有责怪秀云。因为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可以说,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结果。

他决定,将这个“局”,做得更真一点,也做得更大一点。

他真的跑到隔壁村子,找到了一个因为主人外出打工而荒废了好几年的鱼塘,用一个不高不贵的价格,把它给租了下来。那个鱼塘的位置很偏僻,但环境确实不错,山清水秀的。

然后,他煞有介事地,从镇上请来了一台推土机。推土机“轰隆隆”地开到鱼塘边,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把里面积了多年的淤泥,全都给清了出来。他又带着人,挖了新的引水渠,把后山上一道清澈的山泉水,引进了鱼塘里。

村里的人,看到林建业这番真刀真枪的架势,都开始相信,他那个“金鳞鲈”的项目,是真的了。

做完这一切,林建业又给他一个在城里的老朋友,打了个电话。这个老朋友叫老黄,退休前,在市里的话剧社当了半辈子的业余演员,最擅长的,就是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几天以后,一辆黑色的,擦得锃亮的奥迪车,开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车上下来一个戴着大墨镜,穿着一身名牌休闲装的男人。这个人,就是老黄。

老黄假扮成那个林建业口中的,神秘的“内部技术专家”。他一下车,就从后备箱里,拿出来各种各样,村民们谁也看不懂的仪器。有测水质的,有测土壤成分的。

他跟着林建业,来到那个刚修好的鱼塘边。他煞有介事地,拿着那些仪器,在鱼塘的各个角落里,又是取水样,又是挖泥土。他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一堆村民们一个字也听不懂的“专业术语”。

“嗯,这个溶解氧的含量,还不错。”

“PH值稍微有点偏高,不过问题不大,后期可以用石灰水中和一下。”

“这个土壤里的微量元素,特别是硒的含量,非常符合‘金鳞鲈’的生长要求。”

这场由林建业主导,老黄主演的“专家实地考察”大戏,演得天衣无缝。

它彻底打消了村里人最后一丝的疑虑。也让大嫂王彩霞和外甥张强那些人,更加坚信。林建业这个所谓的“养鱼项目”,虽然最开始是他编出来骗人的。但是现在,他为了把这个戏给演下去,已经投进去了真金白银。

他们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个可以让他们把手,光明正大地,伸进林建业那两百万养老金口袋里的,绝佳的机会。

04

在“专家”老黄那场权威的“认证”表演结束以后,外甥张强,联合了所有想从这个“金鳞鲈”项目里分一杯羹的亲戚们,正式向林建业摊牌了。

他们不再提借钱,也不再说那些虚情假意的客套话。他们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要“集资入股”。

“舅舅,”张强作为他们的代表,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像个真正的企业家,“我们大家都是一家人。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发财的路子,您一个人干,多累啊。我们都得帮您!”

“我们大家合计了一下,”张强清了清嗓子,继续说,“我们几家,一共凑出来十万块钱。这钱不多,但也是我们的一片心意。我们就用这十万块钱,也算一股,加入您的这个项目。您年纪大了,见识广,就当个技术总顾问,给我们把把关。我呢,年轻,有冲劲,能跑腿。这鱼塘的日常管理,还有以后往外卖鱼的事,就全都交给我来办。您看,怎么样?”

“等到了年底,项目挣了钱,大家就按股份,一起分红!”

他们的这个算盘,打得实在是太精了。

他们知道,林建业其实有两百万的家底。他们现在凑十万块钱出来,投入到这个项目里。到时候,项目要是真的赚钱了,他们就能跟着分红。要是项目亏了钱,他们更不怕。他们可以用“我们也是想帮你”,“我们也是为了这个家好”这种亲情的名义,逼着林建业,用他自己的那两百万养老钱,来填补他们这十万块钱的“投资损失”。

他们觉得,无论怎么算,他们都是稳赚不赔的。

面对着这场几乎是“逼宫”一样的摊牌,林建业的脸上,露出了万分为难的表情。他先是推辞,说这个项目风险大,怕大家亏了钱。然后,他又说这个项目是跟领导合伙的,他自己也做不了主。

可张强他们,这次是铁了心了。他们软硬兼施。大嫂王彩霞,甚至还假惺惺地抹起了眼泪,说林建业是看不起他们这些穷亲戚。

最后,还是林建业的老婆秀云,看不下去了。她拉了拉林建业的衣角,小声说:“建业,你看,他们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都是一家人,别把关系闹得太僵了。就让他们也跟着干吧。”

林建业等的就是这句话。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脸上露出那种“被迫”答应的,极其不情愿的表情。他说:“好吧好吧,既然你们都这么说了,我要是再不同意,就显得我太不近人情了。不过我可把丑话说在前面,这做生意,有赚就有赔。到时候要是亏了钱,你们可别来找我哭!”

张强他们一听林建业松了口,立刻就眉开眼笑,拍着胸脯保证,说亏了赚了,都绝不怨他。



于是,一个由林建业担任“技术总监”,由他外甥张强担任“总经理”的,“月亮湾金鳞鲈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就这么草草地成立了。

张强拿着他从各个亲戚家里凑来的那十万块钱,开始了他作为“总经理”的,大展拳脚的表演。

他没有去买林建业“指定”的,从那个“专家”老黄渠道才能买到的“正宗金鳞鲈”鱼苗。他觉得他舅舅肯定会从中间吃回扣。他听信了一个他在网上打游戏时认识的,“专门搞特种养殖”的朋友的话,从一个更远的,谁也不知道的地方,用一个更便宜的价格,买回来了一大批所谓的“改良版金鳞鲈”鱼苗。

他觉得,他舅舅那一套,都太老了,太保守了。他要用更“现代”,更“科学”的方法,来创造比他舅舅预想的,还要大得多的利润。

05

张强当上了“总经理”,接手了鱼塘以后,就彻底把林建业这个“技术总监”给架空了。

他每天穿着一双高筒雨靴,在鱼塘边上指手画脚。他指挥着他花钱雇来的几个工人,按照他从网上查来的那些“科学养殖方法”,给鱼塘消毒,换水。他买来了最贵的,据说是能让鱼长得飞快的高蛋白饲料。他还在鱼塘里,装了好几个最先进的,二十四小时不停运转的增氧泵。

整个鱼塘,被他搞得热火朝天,看起来,确实像个正经的,现代化的养殖基地了。

林建业倒是乐得清闲。他每天还是像以前一样,拿着个鱼竿,到村口的小河边去钓鱼。或者泡上一壶茶,躺在院子里的那把旧摇椅上,听收音机。他只是偶尔,会背着手,溜达到鱼塘边上去转一圈。他看着池塘里那些被张强喂得圆滚滚的鱼,总是摇摇头,叹口气,说几句“年轻人,不要太心急,要稳重点”之类的废话。

他这副样子,在张强看来,更是坐实了,他就是一个嫉妒外甥能力,又怕担责任的老古董。

一个月以后,鱼塘里的那些鱼苗,长大了不少。在水里游起来的时候,身上的鳞片在阳光下,金灿灿的,确实非常喜人。

张强更加得意了。他觉得,他马上就要成功了。他开始联系销路了。

他通过那个他在网上认识的,“神通广大”的朋友,联系上了一位自称是“沿海某五星级酒店集团海鲜采购部”的“总监”。

这位“总监”,自然还是林建业的老朋友老黄,友情客串扮演的。

老黄开着那辆租来的奥迪车,又来了一趟村里。他装模作样地,从鱼塘里捞了几条鱼看了看,然后就对张强的这些“金鳞鲈”大加赞赏。他说,他从来没见过品质这么好的鱼。他当场就给了张强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收购价格,比市场上普通的鲈鱼,高出了几十倍。

但是,他说,他们这种大集团,采购流程很严格。在签正式的采购合同之前,为了评估风险,需要张强提供一份详细的养殖记录,包括鱼苗的来源,饲料的配方,鱼的生长数据等等。他们公司内部的“风险评估部门”,要根据这些数据,出一份秘密的内部报告。

张强一听,欣喜若狂。他觉得,这笔几百万的大生意,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他立刻就把所有的数据,毫无保留地,全都整理好,发了过去。

几天以后,他收到了一个加密的电子邮件。

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怀着一种中了彩票一样的激动心情,点开了那个邮件的附件。他以为,他将看到的是一份确认收购意向,以及让他心跳加速的巨额利润的分析报告。

他打开了那个文件。

他看到的,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