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考古工地上,编号M3072的大型墓葬正被层层揭开。当考古队员清理到墓主人的脚端时,一件直径超过40厘米的硕大的“彩绘蟠龙盘”破土而出。拂去上面的千年积尘后,盘心赫然盘踞着一条以朱砂绘制的巨龙——它无角无爪,蛇身鳞甲,口吐麦穗状的长信,仿佛随时会从黑暗中腾跃而起。
![]()
图一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随后四年的发掘中,同样纹饰的龙盘仅出土了三件,每件都独占着一座王级的大墓,且与土鼓和石磬等礼器并置。在已发掘的400余座墓葬中,仅有四座大墓享有此等的“特权”,而其中一座大墓甚至未能拥有——这暗示着龙盘的主人们,很可能是陶寺都邑连续四代的最高统治者!
![]()
图二
仔细观察这件被尘封了四千年的礼器,其精湛的工艺令人惊叹,它通高9厘米,直径约41厘米,底径15厘米,龙盘整体为敞口折腹平底状,灰褐色的陶胎,口沿及盘内施以褐色的陶衣后磨光,盘外壁装饰有绳纹。盘口沿以陶衣为底色,间断绘出五至六处红色的条带。盘底用红彩涂成圆面,应该是象征着下界。盘身内以陶衣为底色,绘有红彩的蟠龙图案。蟠龙为蛇身的形状,尖尾起自下界圆面的外侧,龙身向上螺旋盘绕,龙头止于近盘的口处,象征着蟠龙盘旋升天,亦可称其为“登龙”。龙身以陶衣为底色,红彩间隔处描绘有“横焰状”的龙鳞,“焰头”的趋向与龙头同向,从而增加了蟠龙螺旋向上的动感。
![]()
图三
龙头上无角,也没有表现出眼睛但龙头上有明显的额头,似鹅头上的瘤疣状。龙吻上下圆唇,嘴里虽然没有表现出列齿,却衔着一枝松枝样的仙草。该龙形纹饰实际是以蛇为原型,再综合了许多动物的特征为一体,表现出了沉稳神秘和威严,颇具典型的礼器性质,是一件异常珍贵的史前艺术品。
![]()
图四
那么,为何如此精美的龙盘仅发现了三件呢?考古发现给出了颠覆性的答案:它是当时礼制的铁律规定:每座王墓仅随葬一件,且与观象授时的仪器同出,构建了当时“天授神权”的意识形态,其中一件龙盘出土时盘心残留喷溅状的朱砂,或与“血祭”仪式相关,《竹书纪年》记载,帝尧的母亲庆都在涑水河上乘船浏览时,遇到一条赤龙在空中绕船舞动后,忽然感觉到有孕,14个月后便生下了帝尧,这暗示着陶寺遗址的龙纹即是夏族的图腾。
![]()
图五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行了“山西·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称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并且认定陶寺遗址与五帝中尧帝的都城存在着高度的联系。专家们认为,这件彩绘蟠龙盘实为比传国玉玺更早的王权信物! 当二里头的青铜爵还在萌芽时,陶寺的龙盘礼制已运转了500年——它宣告了中国礼制的起源远比想象的更古老。
![]()
图六
更耐人寻味的是,彩陶盘上蟠龙盘曲的造型与甲骨文中的“尧”字上部的造型相吻合,难道我们看到的这件蟠龙盘,正是传说中“帝尧”用于祭祀的礼器吗?这件彩绘蟠龙盘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最初中国”的大门。它证明在夏商周之前,晋南的盆地已经诞生了以王权和礼制以及图腾为支柱的成熟文明!
![]()
图七
今日当我们在山西博物院内凝视着这件彩绘蟠龙盘时,上面的朱砂赤龙仍在黑暗中蓄势待发——它从尧舜的时代游来,贯穿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和秦汉时期的玉璧,最终盘踞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之上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看遍中国博物馆”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识。感兴趣的可以去橱窗看一下,关注我每天看国宝,下期更精彩。
![]()
图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