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91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7个词条
01
知乎上有个浏览量过千万的热门问题:为什么我每天都很忙,却总觉得一事无成?
底下最高赞的回答来自一位曾经的程序员,现在的自由职业者。
他晒出了自己三年前的时间记录:
“早上刷半小时股市,上班间隙看明星八卦,午休时研究比特币,下班路上刷短视频,晚上还要追剧。一天下来,感觉自己接触了大量信息,却记不住任何有价值的内容。”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和同时入职的同事差距已经拉大——对方成了技术总监,而自己还是个普通程序员。
他决定做一个极端实验:卸载所有新闻和娱乐APP,把每天下午的2-4点设为“深度工作时段”,手机调成飞行模式。
结果令人震惊:
“一个月后,我完成了拖延半年的开源项目;三个月后,靠这个项目接到了第一个外包订单;现在,我已经辞職成为全职的自由开发者。”
这个案例完美印证了吴军在《软能力》一书中的观点:人的关注方向决定了时间分配,而时间分配决定了达成目标的效率。
吴军一针见血地指出:
对于各种漫天流传的所谓新闻,什么贝佐斯有多少钱、盖茨离婚后能分多少钱,我们根本不需要关心。
他在书中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一个人在前进时,打起十二分精神关注前方还怕有遗漏,如果四处张望,甚至转过身去看风景,效率自然就会下降。
这让我想起身边两个朋友的对比:
朋友A每天刷三小时短视频,关注几十个网红,却总抱怨没时间学习;
朋友B把通勤时间用来听专业课程,一年后跳槽薪资翻倍。
他们的差距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关注点的选择。
02
吴军在书中分享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察:他三位基础条件相当的朋友,因为关注点不同,最终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A关注“又红又专”,后来成为大学校长;
B一心要做学者,最终成为知名教授;
C满脑子想的都是经商,现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而其他那些“关注方向太多”的人,虽然个人生活不差,却“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这个观察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尤其值得深思。
我们每天被无数信息轰炸:
朋友圈的精致生活;
热搜的明星八卦;
短视频的即时快感。
这些都在悄悄偷走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注意力。
下了班,你原本打算花两个小时学习,结果不是忍不住点开朋友圈看了起来,就是被APP上的新闻推送提示音打扰并吸引。
最后,夜晚耗尽,你眼睛酸涩、大脑疲惫,书却只看了三页……
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专注?吴军给出了四个具体建议:
①学会筛选,不必求全贪多
比如开会时,一旦讨论跑题,立即把话题拉回来,并要求固定时间内必须出结果。
②对无关信息“理直气壮”地说“不”
不要因为“别人都在看”就觉得自己也该看。
吴军直言:“别人做了,不等于我们要做;我们习惯了做某件事,也并不成为我们必须做这件事的理由。”
③关注长期效率,而非短期忙碌
“一个小时能做的事情,人与人其实相差不大......但是如果将时间拉长至一个星期,效率的差距就大了。”
④明确你被什么感动,就会成为什么人
书中那位学者B说:“你从小被什么人感动,就可能成为什么人。”这句话值得每个人深思。
03
最近我开始实践书中的方法,效果立竿见影:
关掉了所有APP推送;
规定每天只在固定时段查看新闻;
把最重要的任务放在精力最好的上午。
一个月后,我不仅完成了拖延已久的稿子,还多出了陪家人散步的时间。
这正应了吴军说的:“恰恰是那些真正有效率的人,早早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会有时间慢下来认真欣赏周围的风景。”
合上这本书,我删除了手机里12个不常用的APP,退出了25个无关的微信群。
现在我终于明白: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最大的智慧不是知道该关注什么,而是懂得该忽略什么。
就像吴军说的,我们要像投资人管理资产一样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把精力放在能创造价值的事情上,而不是被各种“信息债务”拖垮。
你每天关注什么,就是在为什么样的未来投票。
选择专注,不是放弃世界的精彩,而是为了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