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藏了一辈子的顾虑,要到最后关头才隐约透出来——就像蒋介石病重时,对着宋美龄聊起张学良,那些没明说透的心思,让宋美龄红了眼眶,眼泪没忍住往下掉。
1936年冬天的西安事变,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揪心。张学良和杨虎城把蒋介石扣在西安,没别的念头,就是逼着他别再打内战,一起联手抗日本子。后来还是宋美龄、宋子文连夜坐飞机去西安斡旋,软磨硬劝的,蒋介石才算松口,答应了联共抗日。12月25号那天,张学良也是实在,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当时好多人都觉得,这事就算翻篇了,毕竟大敌当前,总得顾着大局。可谁能想到,刚到南京没几天,蒋介石就翻了脸。12月31号,军事法庭直接判了张学良十年刑,虽说1937年1月4号又下了特赦令,可那“特赦”根本是幌子——说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其实就是把人软禁起来,一步都不让自由走。
一开始是关在南京孔祥熙的公馆,门口站着两排宪兵,窗户都用铁丝网拦着,张学良想在院子里走两步,身后都跟着人盯着。后来局势越来越紧,又把他转到浙江溪口的雪窦山,住到妙高台的别墅里,身边除了赵一荻,满屋子都是蒋介石派来的人,连看本闲书都得先让他们过目,跟谁通个信更是难上加难。抗战打起来后,张学良就跟着被往贵州挪,先在阳明洞待了几年,后来又转到开阳的刘育,再到桐梓的天门洞,一路颠沛流离,可“软禁”的名头始终没摘。1946年国民党退到台湾,张学良也被一起裹着带过去,先是关在新竹的井上温泉,后来又转到台北近郊的北投,这一关,就关了快四十年。期间宋美龄偶尔会让人给张学良送点东西,有时是几册他爱读的线装书,有时是罐进口的咖啡,私下里也跟蒋介石提过两回,说“汉卿都一把年纪了,身子骨也不如从前,能不能让他松快些”,可蒋介石每次都只是皱着眉摇头,要么说“再等等”,要么干脆转移话题,从没正面应过。
![]()
1975年春天,蒋介石病重住进荣民总医院,大部分时间都昏昏沉沉的,有时候连人都认不清,说话更是有气无力。有天下午难得清醒些,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床前,宋美龄坐在床边握着他的手,声音轻得像怕惊着他,又提了句张学良:“汉卿都关了这么多年了,你要是真走了,他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办?”蒋介石没立刻说话,喘了好一会儿气,眼神慢慢沉下来,没直接回答放不放人,只断断续续地说“汉卿…当年那事…是以下犯上…我若放了他…蒋家在台湾的根基…不稳…他跟东北旧部还有联系…万一跟那边(指大陆)牵上线…后人不好收拾…这麻烦…我不能留…”
这话没说完,宋美龄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她跟张学良早有交情,当年张学良还是东北军少帅的时候,常去宋家做客,两人聊京剧、聊时局,有时候还一起听唱片,也算投缘。这些年她看着张学良从三十多岁英气勃勃的将军,熬成头发花白、背也有点驼的老人,心里不是没同情。可她也懂蒋介石的顾虑——退到台湾后,蒋介石最怕的就是内部不稳,怕有人跟大陆搭上线,而张学良既是西安事变的主角,又在东北旧部里有威望,放了他,蒋介石是真不放心。可真听到这些藏了一辈子的顾虑说出来,再想想张学良那几十年没自由的日子,她还是忍不住心酸,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滑,拿手帕擦了又擦,还是止不住。
![]()
没几天,蒋介石就走了。他走后,张学良还是没真正自由,依旧被“管束”着,直到蒋经国后期,才慢慢放宽限制——能去台北市区逛逛,能跟老朋友见见面,可真正彻底不用被盯着,已经是1990年的事了。后来张学良去了美国,有记者问他恨不恨蒋介石,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端起杯子喝了口茶,只说“过去的事,都过去了,不用再提了”。
![]()
现在回头想,蒋介石到最后都没松口放张学良,到底是真怕“蒋家根基不稳”,还是放不下当年“以下犯上”的坎?或许两者都有。可张学良那五十多年被软禁的时光,就像被偷走的岁月,再也补不回来了。要是当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能真的放下芥蒂,张学良会不会还能为国家做些事?要是没有那场漫长的软禁,这段历史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这些问题,大概只能留给后人慢慢琢磨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