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徐汇区湖南街道春华居民区里洋溢着浓浓暖意。安福路53弄4号和11号门前,居民们围聚在刚启幕的“弄堂里的会客厅”前,议论声与欢笑声交织成一片。这个公共空间,如今成了街坊们最爱的“第三空间”。
![]()
![]()
医生和志愿者为居民提供服务
“庞医生,我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冷……”启幕活动当天,曙光医院中医内科医生庞辉群的问诊桌前,居民们排起了队。庞辉群一边搭脉问诊,一边讲解养生知识:“您这是气血不通,平时可以用艾草煮水泡脚,再按按足三里穴。”另一侧,陈孝瑞推拿保健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们为居民推拿肩颈、贴耳穴、刮痧,手法专业又轻柔。“按完浑身轻松,比去理疗店还舒服!”居民们笑着竖起大拇指。
从 “服务站” 到 “邻里家”
“以前想约老邻居聊天,只能挤在楼道里。”居民李阿姨的话,道出了许多老式里弄居民的困扰。春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瑾介绍道,这里多为紧凑的老式户型,公共空间匮乏。在“四百”(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大走访中,居民们反复提及:“要是有个能喝茶聊天、搞活动的地方就好了。”
![]()
“弄堂里的会客厅”内部布置
听到居民的这份期盼,湖南街道迅速行动,将安福路53弄4号和11号的两处空间进行改造。硬装刚收尾,居委会干部又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您希望会客厅有哪些功能?”“要不要设个读书角?”收集完居民们的建议,方案逐渐清晰:这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更是居民“共造”的家园。
“活力泵”打造“自家味”
“我们需要的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能真正用起来的空间。”居民宋阿姨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在专家团队指导下,“弄堂里的会客厅”方案应运而生:采用“居民设计+志愿者运维”模式,建立会客厅专属机制。
方案确定后,春华居委会又开始招募志愿者,消息一出,居民们踊跃报名,没过多久,一支名为“巷子里的活力泵”的志愿者团队应运而生,成员都是居民区的居民和从业者。志愿者们参与会客厅的设计布置:有人捐出了自家的茶叶咖啡、有人带来了精心养护的绿植、有手艺的居民还帮忙安装会客厅的设施。志愿者宋阿姨感慨道:“以前觉得社区事与我无关,可一加入‘活力泵’才明白,这里的事就是我自家的事。”
“小空间”演绎“大幸福”
如今,“弄堂里的会客厅”已正式投入使用。为确保空间能高效、持续地运营,春华居委会建立了专属运维机制:每周工作日白天由志愿者轮值,提供茶水、报刊和基础服务;周末及夜间实行预约制,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
“弄堂里的会客厅”内部布置
谈及未来,居民们满是期待,大家盼着它变成一个多元化的社区“聚点”:上午,它可以是老人们喝茶聊天的好去处;中午,它或许是新就业群体的休息地;午后,它会成为社区居民的交流站;放学后,它又变身为孩子们写作业、看图书的学习角;周末,变成年轻人的独享空间,办公、聚会……“我们要让这里的每个角落都飘着不同的生活气息。”吴瑾说。
记者:韦丽
资料来源于湖南街道
编辑:邱彩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