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载的中原大地,正被安史之乱的战火吞噬。洛阳陷落,长安告急,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西逃入蜀,叛军铁骑所过之处,城池残破,生灵涂炭。
天下人都以为,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即将在这场叛乱中崩塌。 没人能想到,扭转危局的关键,竟落在了河南商丘一座名为睢阳的小城上。
守将张巡,既非出身将门,也非威震边疆的名将,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个掌管一县事务的文官,最大的政绩是整顿地方豪强。就是这样一位“二线官员”,带着6800名士兵,硬生生将13万叛军挡在了睢阳城外长达8个月。
![]()
这场守城战,是大唐历史上最惨烈的一页:粮草断绝后,士兵们吃树皮、啃马鞍,最终陷入“人相食”的绝境。
张巡凭此战为大唐争取了喘息之机,却也因此背负了千年争议。他到底是拯救半壁江山的忠烈,还是泯灭人性的屠夫?。 开元末年的大唐,虽仍处在“开元盛世”的余晖中,内里却早已暗流涌动。
张巡就在这时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史书记载他“博通群书,晓战阵法”,但这份才学并未让他跻身朝堂核心,而是辗转于清河、真源等县担任县令。在真源任上,他刚正不阿,依法处死了为非作歹的县令亲戚,当地百姓称他“能为民做主”,却没人将他与“武将”二字联系起来。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以“忧国之危”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次年正月便攻陷宋、曹等州,谯郡太守杨万石见叛军势大,当即投降,并强迫下属一同归顺。当时正在处理百姓诉状的张巡,接到投降命令后,当场将公文掷于地上,怒斥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今叛贼作乱,岂能屈膝事贼!”
当天,张巡召集真源县吏民,站在县衙门前的高台上高声疾呼:“叛贼烧杀抢掠,所到之处家破人亡。今日要么束手就擒,任人宰割;要么拿起武器,守住家园!”话音未落,当场就有千余名百姓响应。张巡带着这支临时拼凑的队伍,趁叛军立足未稳,袭取了雍丘城,这座城池虽小,却是睢阳的屏障,战略位置至关重要。 雍丘的平静没能维持多久。叛军将领令狐潮很快带着4万兵力反扑而来。
此时张巡麾下,正规军加百姓不过2000人,兵力相差20倍。部下中有人动摇了,劝他:“雍丘城小粮少,根本守不住,不如弃城突围,留得青山在。” 张巡却异常冷静,他指着城墙上飘扬的大唐旗帜说:“雍丘失守,则睢阳危矣;睢阳失守,则江淮门户大开。江淮是大唐的粮草根基,一旦被叛军占据,天下再无回天之力。
今日这城,我们必须守!” 接下来的六十余天,张巡将文人的智谋发挥到了极致。叛军架起云梯攻城,他便下令士兵在城墙上备好热油,待叛军爬到半空,即刻浇下,热油溅落之处,叛军惨叫着坠落;叛军堆起土山试图攀城,他连夜组织士兵在城内搭建更高的木楼,居高临下射箭反击,始终掌握主动权。令狐潮见强攻不下,便写信劝降,信中隐晦提及“叛军粮草将尽”,想扰乱军心。
张巡识破计谋,当众撕毁劝降信,却暗中将“叛军粮草不济”的消息传遍全军,士兵们士气大振。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一次“诈降计”。张巡派人给令狐潮送信,称城内粮草已绝,愿意投降。令狐潮信以为真,下令军队后退十里,给“投降队伍”腾出空间。
当晚,张巡挑选了数百名敢死队员,将沙土装入粮车伪装成“降礼”,自己则带着精锐士兵藏在后面。
待叛军放松警惕,张巡一声令下,敢死队员推着装满火种的车辆直冲敌营,大火瞬间吞噬了叛军帐篷,张巡趁机率军掩杀,当场斩杀数千叛军。
六十多天里,雍丘城下大小战斗三百余场,令狐潮被打得焦头烂额,最终不得不撤兵。经此一役,“文官张巡”成了叛军眼中的“硬骨头”,也让中原百姓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但张巡清楚,雍丘的胜利只是序幕,更大的风暴正在睢阳酝酿——那里是江淮物资运往关中的唯一通道,是叛军志在必得的战略要地。
![]()
至德二载,叛军名将尹子奇率领13万大军,兵锋直指睢阳。时任睢阳太守的许远,是个精通民政却不擅军事的官员,他深知睢阳的重要性,更清楚自己无力抵御叛军,当即派人星夜赶往雍丘,请张巡前来主持防务。
张巡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睢阳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他留下部分兵力守雍丘,自己带着3000精锐士兵,连夜驰援睢阳。两支队伍汇合后,总兵力也不过6800人,而他们面对的,是13万装备精良、久经沙场的叛军。 刚到睢阳,张巡就遭遇了第一个危机:军中出现了投降派。将领田秀荣见叛军势大,暗中煽动士兵:“我们这点人根本不是对手,不如早点投降,还能保住性命。”
消息传到张巡耳中,他立刻召集全军将士,将田秀荣押至阵前。“今日我等在此,是为守护家国百姓,而非苟活!”张巡手持宝剑,目光如炬,“谁再敢提投降二字,形同此人!”说罢,手起刀落,田秀荣的人头落地。全军将士无不震慑,自此再无人敢言投降。 接下来的八个月,睢阳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
叛军每天用云梯、冲车、投石机轮番猛攻,城墙多次被砸出缺口。张巡将士兵分成数队,轮流守城,白天与叛军厮杀,夜晚则修补城墙、制作武器。他记性极好,能叫出每一个士兵的名字,士兵受伤,他亲自包扎;粮食短缺,他把自己的口粮让给伤员。
有一次,叛军的投石机将城墙砸出丈余宽的缺口,叛军蜂拥而入,张巡提着宝剑率先冲上去,士兵们见状,纷纷紧随其后,用身体和盾牌堵住缺口。
激战中,一支冷箭射穿了他的胳膊,鲜血直流,他只是用布条简单包扎,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把叛军赶下城墙。 为了鼓舞士气,张巡常常在城头与叛军对峙。尹子奇曾派人在城下喊话:“张巡,你们皇帝都跑了,还守这破城干什么?归顺大燕,封你为王!”
张巡站在城头,声音洪亮如钟:“叛贼弑君害民,迟早必遭天谴!我张巡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休想让我屈膝!”叛军被骂得恼羞成怒,下令放箭,亲兵想上前掩护,却被张巡推开:“箭能射穿我的身体,却射不穿我的忠义!” 可忠义终究挡不住饥饿的侵蚀。睢阳被围第三个月,城内粮草便已告罄。
一开始,士兵们还能分到少量粗粮和野菜;很快,野菜挖光了,只能煮树皮、吃纸糊的马鞍;到后来,连战马都被杀了充饥,马肉吃完,就捉老鼠、捕麻雀。尹子奇看穿了睢阳的困境,下令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连一只飞鸟都难以进出,企图用饥饿拖垮守军。
但尹子奇低估了张巡和士兵们的意志。即便饿到站都站不稳,只要城头的战鼓响起,士兵们依然能挣扎着拿起武器冲向城墙。有个年轻士兵饿晕在城头,醒来后虚弱地抓住身边战友的手问:“叛军……还在攻城吗?我还能打……”说着便要起身,却再次倒了下去。
张巡看到这一幕,背过身擦去眼泪,他知道,不能再这样耗下去了。 到了第七个月,睢阳彻底陷入绝境,城里连老鼠、麻雀都找不到了。张巡看着身边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士兵,内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挣扎。他知道,再没有食物,不用叛军攻城,所有人都会饿死,睢阳也会随之失守。也就是在这时,他做出了一个足以让他背负千年骂名的决定。
那天夜里,张巡把跟随自己多年的小妾叫到身边。这位女子温柔贤淑,战乱中始终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他的起居。张巡看着她,泪如雨下:“如今城破在即,将士们都快饿死了。我身为主将,不能让大家白白送命。只能委屈你,为了家国,为了弟兄们……”
第二天清晨,军营里飘起了久违的肉香。当士兵们得知吃的是将军的小妾时,无不痛哭流涕,纷纷跪在张巡面前,发誓与睢阳共存亡。许远见此情景,也将自己的仆人杀了分给士兵。
这场“人相食”的悲剧,成了睢阳之战中最沉重的一笔。
据《旧唐书·张巡传》记载,睢阳被围期间,“前后大小战凡四百余,杀贼卒十二万人”,而城内百姓从最初的数万人,到城破时仅存不足五百人。
张巡自己,也从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变成了双眼布满血丝、形容枯槁的“战神”,他每天只喝一碗浑浊的水,身上的伤口旧伤叠新伤,却从未离开过城头。
他不是不知道“人相食”违背人性,可在他心中,睢阳背后是江淮的千万百姓,是大唐的存续希望。他用自己的名节做赌注,选择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用一座城的牺牲,换整个江淮的安宁。 至德二载十月,在叛军的持续猛攻之下,睢阳城墙终于轰然倒塌。
此时的张巡,已经油尽灯枯,身边只剩下几十名同样虚弱的士兵,他们手里的刀早已锈迹斑斑,却依然紧紧握着。叛军冲进城后,将张巡、许远等将领团团围住。 尹子奇亲自来到张巡面前,这位与张巡周旋了八个月的叛军将领,看着眼前形容枯槁却眼神锐利的对手,心中既有愤怒,也有敬佩。
他问道:“你前后杀我十几万士兵,如今城破被俘,还有什么话说?” 张巡靠着断墙缓缓坐起,声音虽微弱却坚定:“我为君杀贼,死而无憾!只恨未能斩尽尔等叛贼,以报家国之仇!” 尹子奇又问:“你为了一座破城,杀了自己的小妾,让城里百姓相食,就不怕后人骂你残忍吗?”
张巡突然大笑起来,笑声中满是悲凉与决绝:“我张巡此生,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对得起大唐百姓!后人若骂我,便让他们骂去。但我知道,若我投降,江淮之地将生灵涂炭,大唐便真的完了。我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守住这片土地!”
尹子奇被张巡的气节震撼,却又因折损了十几万士兵而恨之入骨,最终下令将张巡、南霁云等36名将领全部处死。
临刑前,张巡朝着长安的方向磕了三个头,高声喊道:“陛下,臣已尽力,睢阳失守,臣死不瞑目!”说罢,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九岁。许远则被叛军押往洛阳,不久后也惨遭杀害。 睢阳虽然陷落了,但张巡用生命争取的八个月,为大唐赢得了关键的喘息时机。
就在睢阳坚守期间,唐军在西线成功收复长安,在东线集结了大量兵力,江淮地区的粮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唐军军营,为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新唐书》所记载:“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
然而,张巡的功绩背后,始终伴随着争议。唐代宗继位后,为表彰其忠烈,对其进行追赠。杜甫更是评价“其功烈不下于郭子仪、李光弼”。但到了宋朝,争议逐渐浮现,有学者认为,“杀妾飨士”“人相食”的行为违背人性,即便初衷是忠义,也难掩其残忍,甚至有人直指他是“屠夫”。
这种争议延续至今,有人赞他是“民族脊梁”,在绝境中彰显了中国人的忠义气节;也有人斥他是“封建愚忠”的牺牲品,用极端方式诠释了对皇权的盲从。但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张巡其实没有选择。他没有重兵,没有援兵,没有粮草,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意志和士兵的忠诚。若他投降,睢阳必遭屠城,江淮必被攻陷,大唐的半壁江山将彻底沦陷,更多百姓会死于叛军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