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从《纸飞机》中人物的死亡,感悟“愈炸愈强”的抗战精神
文/张蓓
今年,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涌现出很多与此相关的艺术作品。它们将活在当下的你我拉回到那些年的艰难岁月中,让我们在回忆过去的血泪史和光荣史中获得心灵的洗涤。
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我在思考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常常会陷入困惑,觉得颇为棘手。棘手的原因,是因为爱国主义是个宏大的主题,它离青少年的生活有很远的距离,让他们难以感同身受,客观地在认知上产生了巨大沟壑。所以,当抗战题材作品层出不穷地出现时,总给人一种隔着一层玻璃的感觉:虽然我们敬仰抗战英雄的伟大,惋惜他们的为国牺牲,但英雄们却离拨动我们心弦少了点什么。而当我读到《纸飞机》这部作品时,我终于体会到抗战精神的伟大,也同时体会到那层玻璃是什么——将英雄们还原成人,而不是当作神一般敬仰,故事才能真正打动我们。
我不是“歌颂式评论”的拥趸,也不是每写书评就必将作品吹捧上天的作者。因此,在我展开评论之前,我必须给大家解释为何在看完《纸飞机》之后,能给予这部作品如此高的评价。简而言之就是,《纸飞机》让我体会到平凡人如何伟大这一命题。正是对平凡人的经历产生了共鸣,才让我理解了80多年前“愈炸愈强”这个口号的悲壮和坚定,才明白践行这句口号精神的每一个人的伟大——哪怕他只是彼时的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具体到作品,我是在读到书中一个又一个在重庆大轰炸中逝去的人时,才深刻地领悟了抗战精神。这是作者左昡在宏大叙事题材下的精心安排,是《纸飞机》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拨人心弦的秘诀。
看过和《纸飞机》相关的一些评论,大多是从“纸飞机”的意象聊起。是的,重庆从1938年开始就经受着日本侵略者持续不断的空袭,日本轰炸机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当时重庆人的生命。所以,“纸飞机”这个意象贯穿整部作品是作者为所有读者明示的线索。它也引领着我的阅读,让我在作品每一次提到“纸飞机”时,都会思考大轰炸对重庆的伤害和重庆人奋勇反击的意义。
但是,今天我却想“宕开一笔”,离开这个明示的线索,讲讲我在阅读时一层一层被牵动心弦,乃至在作品的最后得以身心升华的另一个阅读体会,那就是在大轰炸时期去世的人们。
作品的第一次人物死亡是“邻居”赵家阿姨和赵家弟弟,当时我并没有代入多少感情。因为在人物死亡之前,作者仅让他们出场了寥寥数笔。在曙光巷众人乘凉的群像中,作者写道——
妈妈忙着和赵家阿姨说话,赵家弟弟和往常一样,黏着他妈妈,也凑在一起。
等到文中再次提到赵家阿姨和赵家弟弟,是另一位邻居刘爷爷说的:赵家阿姨和赵家弟弟被日本飞机炸死在牛角沱了。
我想并不是自己冷酷无情,而是在作者精心的设计之下,这一次死亡的描写与读者之间是疏离的。就像我们常常在新闻中看到的某次事故有人身亡一样,虽然惋惜,但却因为身故者和自己没有交集所以并不会太动情。因此,为他们的死亡而痛苦伤心的,是那些与他们亲近的人。
虽然赵家阿姨和赵家弟弟的去世作者并没有过多描写,却为他们的亲人赵家叔叔留下了精彩的一幕——
赵家叔叔瘦了。他拉着一辆板板车,车上堆着些大小包袱,还躺着赵家奶奶。奶奶在车上“呕——呕——”地唤着,许久许久才渐渐散去。
从此,这一家人消失在故事中,再也没有出现。而新的人家又搬进了曙光巷,新的人物继续着这个故事,经历着未知的命运……
在第一组人物死亡之前,作者一直在为我们描述一个平常而普通的重庆人家的故事——参加游园会、到市场买金鱼……一家人,男主外女主内维持着家庭的运转,孩子们或乖巧或调皮,平平淡淡地生活着。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这种平常生活却是一种奢望。这句话是作为读者的我读完之后才发出的感慨,是作者用平常生活的画面和随时会因为轰炸而死亡的情节这样强烈的对比带给读者的。当读者感受到平常生活的难能可贵时,这些铺垫就为接下来“愈战愈强”的重庆人的抗战精神埋下了伏笔。
虽然,我并未为赵家流下一滴泪,但内心已被“战争阴云”笼罩。日本轰炸机随时随地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死亡意味着分离,而分离也可能意味着死亡。所以,当赵家家破人亡之后,曙光巷的人们开始了逃亡。主角一家为了躲飞机决定躲到乡下外婆家,但作者在此处安排主角一家采取了分头行动。我心里“咯噔”一下,似乎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已经看到了被分离留在重庆城讨生活的哥哥和爸爸走在了死亡的路上。
所以,这段乡下躲飞机的情节我一直提着心在阅读,总是觉得在翻页的下一刻,作者就将向我们宣布哥哥和爸爸的死亡信息。可作者却并未如此安排。在很大一段提心吊胆的分离之后,一家人又重新在曙光巷团聚了。
我舒了一口气之后想:是呀,逃避不是办法,日本人的轰炸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退让而停止。所以,我们需要和侵略者正面抵抗,只有这样,才能迎来曙光,取得最后的胜利。
当然,此时故事中的所有人都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更遑论胜利。那曙光巷的众人该如何抗争呢?书中提到了青壮年们参军,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主要情节来描写。因为作者想表达的是,普通人家是如何顽强抗争的。所以,当故事进入第二章时,抗日声音出现了——他们由全城上演的话剧带领人物们喊出:众志成城,全民抗敌!
我非常赞赏如此写法,因为我认为民智要靠自我觉醒是很难的。所以,作者在第一章中充分描写了大轰炸给重庆人民带来的困恼、苦难之后,让民众这股朴素的恨和气在第二章的先行者带领下,变成了有凝聚力的大家共同抗战的精神。此时,民众不再是散沙一盘,有了共同抗敌的意识。正因有了取得最终胜利的群众基础,“愈炸愈强”的前提在此时已不再突兀。
然后,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死亡来临了,主角的母亲在大轰炸中不幸罹难。作者的笔墨无比温柔地描写了母亲的离开——妈妈被炸弹吃掉了。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泪涌而出,此时全书已过半。那个带着主角一家躲飞机、那个大声叫着自己儿子名字“杨柏明——杨柏明——”的妈妈也死了,同样死于大轰炸。
我曾经以为这个故事里妈妈不会死亡,我以为她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我们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撑。但作者却“残忍”地把她写死了。等我的情绪稍微恢复,我不得不承认这一次的死亡设计是非常精妙的。
妈妈的死亡让读者幡然醒悟,这不是我们已经很熟悉了的现代爽文。故事中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故事的场景和故事人物原型,都是曾经活生生地生活在重庆这座城的真实民众。他们没有开挂的“金手指”,没有“翻云覆雨”的主角光环,他们就是在大轰炸时代里普普通通求生的民众。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痛苦是,妈妈去世了的描写是和“后妈”一起出现的。在最初的愤怒(愤怒作者为主角安排这样的人生)之后,我只能无可奈何地承认,这样的情节才是最真实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得活下去。当主角别别扭扭地对着后妈喊出了“妈”之后,我对“愈炸愈强”的抗战精神顿悟了。
“愈炸愈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放下生活去正面战场流血牺牲。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勇士英雄,但我们更需要“打不垮”的意志——侵略者的飞机刚走,人们就回到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家开始拾掇,继续过日子;大轰炸让民众家破人亡,那我们就“凑”出新的家庭,接着活下去……你就炸吧!死亡的威胁不仅没有让这座城里的百姓屈服,反而愈加让民众团结。“愈炸愈强”就是:我们顽强地活下去,顽强活下去的同时,我们还要支持前线打胜仗,因为我们无比坚信只要大多数人好好地活着,总有一天胜利会来临!这就是我从《纸飞机》这部作品中悟出的道理。
故事的尾声,那个让我们从一开始就提心吊胆的哥哥杨柏明最终也死在了大轰炸。这是一个普通人在即将看到曙光之前的死亡。这既是普通人命运的真实写照,又是普通人最后一次被命运操纵的象征之死。
作品的最后这样写道——
1943年8月23日
日军最后一次轰炸重庆近郊。
这个日子,离日军投降还有两年!“愈炸愈强”的民众们,我们的战略反攻从这一天开始了!
![]()
作者简介:张蓓,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会员、重庆市十佳读书人、重庆市首届阅读推广大使、苏州电台读书节目特邀专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