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高度赞美了工人阶级有着崇高的品格,他们彼此如亲兄弟般关怀眷顾,热爱学习。这是恩格斯深入工厂时了解到的,恩格斯的妻子就是一名女工。恩格斯本人又是工厂的股东,对上流社会非常了解,对上流社会的评价是:虚伪,狡诈,唯利是图。
![]()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不是他们不够善良,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他们必须如此。
![]()
从社会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都是人,同生于一个时代,为什么剥削阶级面目可憎,而劳动人民品格高尚?人的思想品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毛泽东在《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做出了回答: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源自客观世界,是在实践中形成了感性认识,又上升到理性认识。
![]()
按照毛泽东的思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与品德是由他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劳动人民同样如此。
劳动人民道德形成的客观条件。
农民在种植作物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土地的珍惜养护,在培植作物的过程中要珍惜一棵棵禾苗,对自然成长过程中的生命细心观察照料,让农民对生命有了直观的理解。农民在形容儿童的成长时,就会把孩子比喻成小苗。农民善待土地,善待每一棵庄稼,得到了丰收与回报。农民的善良是土生土长的,是在劳动中自然形成的。他们看不得小苗受旱涝之灾,看不得禾苗被杂草欺负,看不得害虫侵食他们的庄稼,匡扶正义的信念就来自给庄稼除草,消灭害虫。在劳动中,农民积累了一整套的除草杀虫经验技术。
杂草的生命力比庄稼强大得多,但四野无闲田,整齐地长着庄稼,这就是农民优良的品格最直观的表达。邪不压正,正义必胜,已经在这一片片庄稼地上体现出来了。杂草长得再快也快不过农民的锄头,何况农民又学会了用除草剂,铺防草地布呢?
牧民要照顾草场,爱护牛羊,为牛羊接生,整个生产过程都与珍爱生命相关。牧民形容孩子可爱或者可怜,就会用“小羊羔”来形容。
遇到风雪等自然灾害,牧民们会彼此照顾,互相帮助,才能克服困难。兄弟般的友谊就会在生产互助中形成。
工人的劳动也是如此,在同一个车间里工作,各环节需要配合,提高效率靠要齐心协力,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在生产中形成的。
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就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他们思考的是如何把工作干得更出色,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他们不会像商人和企业主一样去想利润和差价,不会算计人。
我们宣传美德最终落实于行动,就是希望人们在美德的带动下勤劳创造,有所创造才谈得上奉献。道德的高尚体现于行动中,就是要认真负责地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口头上放空炮。而劳动者一直在拼命地创造价值,他们的道德是与生产活动合而为一的,不是用嘴来说的。劳动者甚至忙得没时间听某些人的道德说教,他们不谈道德,就已经用实际行动占领了道德高地。哪怕你的道德高到天上去,落实于行动还是努力工作,慷慨奉献。劳动人民已经在很努力地工作,他们只是不屑于嘴上空谈道德罢了。
在山东的农村,有一句老话:做买卖瞎一个人。意思就是一个农民要去做生意的话,他的人品就变坏了。其原因就是他将脱离能培养优良品质的农耕劳动,而去倒买倒卖地赚差价。
大地主大资本家道德形成的条件
企业规模、农场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板们是不做具体工作的,主要工作是资源的配置,人员的调度使用,算计投资与回报。
老板的脑子里装的是个大算盘,计算的是成本付出与回报,可以说是把脑袋瓜子扎进了钱眼儿,这是他的职责所在。长时间地接触账目和金钱,又与一线生产的员工疏远,久而久之,就会对金钱日久生情。
搞金融行业的人,眼里除了钱的增值就没别的了,他们天天接触的就是金钱,日久生情。灵魂最冷酷的就是金融寡头,除了银行里金钱的天文数字,他们不关心别的。他们不关心投资者的死活,只要有利可图就行。他们的职业道德就是让钱增值,就像农民的职业道德是让土地多产粮食。工作性质决定了这些老板会将“金钱至上”奉为至理。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个夏洛克,巴尔扎克塑造了葛朗台,果戈里塑造了泼留希金,莫里哀塑造了哈巴贡,文学史上称为四大守财奴。
脱离劳动人民的老板和财主们形成了一个圈子,称为上流社会。因为财货丰足而生活条件优越,看不起生活贫苦的劳动阶层,就不会与劳动人民交朋友,长期缺乏思想情感的交流,互相疏远,甚至不把对方当人看,老板视劳动者为牛马,劳动者视老板为寄生虫和吸血鬼。
大地主与大资本家还会利用商贸往来与国外的帝国主义势力勾结,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进入国际化的上流社会。他们学习西方上流社会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寻找精神寄托,吹捧西方的生活方式。
上流社会中的大地主和大资本家会互相合作勾结,也会争夺利益而发生矛盾。他们物质丰足而精神贫乏,互相猜疑。人类文明中的许多优秀成果都是诅咒他们下地狱的。
地主阶级眼中的道德楷模就是能为维护整个地主阶级的特权冲锋陷阵的人。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瑾、张飞、关羽、赵云。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所谓忠臣良将,就是这一类。他们的存在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中也有关怀群众的优秀者,比如宋朝的岳飞,能做到“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岳飞既想忠君又要爱民,这样的优秀分子在剥削阶级的阵营中注定是孤独的,还可能遭到排挤陷害。
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其文化都缺少工农革命的锐气,所有的圣哲先贤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而著书立说,是地主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思想情感发展的历史。能接受这些思想的地主就会对农民施以“仁政”,就属于开明乡绅。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从这种地主文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那些能为人民服务的部分。
个体户及小地主的道德形成条件
个体户及小地主是从普通劳动者发展起来的,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劳动人民的特点,他们种过地,放过牛羊,在工厂做过产业工人,劳动人民所特有的优良品格还有所保留。但是,他们对大地主和大资本家的优渥生活和巨额财富非常向往。这是个数量庞大的中间阶层。
电视剧《生万物》中,天牛庙村的几个地主,还不是与境外帝国主义勾结的大地主。土地最多的宁学祥家,仅能与县里的官衙挂上点关系。总体来说,还属于中小地主。宁可金凭着自己的地主武装团练瓦解了铁头的农会运动。后来,宁可金收到国民党的委认书,参加了抗日。但国民党总吃败仗,宁可金认识到只有跟着八路军才能打鬼子,这个过渡是很真实的。参加了八路军,就会接受很系统的教育,对阶级斗争和土地革命一定是赞同的。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占地很多的大地主应该是占比不大。他们是土地革命中所指的土豪劣绅。而占地不多还没有脱尽劳动人民特性的中小地主数量庞大,他们常常会有“开明乡绅”的特点。
剧中的宁学祥还保留了上街捡粪的习惯,还会自己下地干点儿活。剧中的地主与佃农之间还没有完全划清界限,还有情感上的交流互动。
如果没有马子绑走宁绣绣,宁家与费家结亲,形成地主联姻,其后代就会与佃农们更加生疏,因为第三代新地主会完全脱离劳动。宁学祥看到绣绣在田间劳动的时候非常生气,认为自己的孩子就不应该像农民一样参加田间劳动。在这种教育引导下,地主的后代会越来越脱离劳动人民,这种疏远带来的结果就是隔阂越来越深。当小地主发展成大地主的时候,就会彼此不把对方当人了。农民也会把地主家的孩子视为“狗崽子”。
中国近现代土地革命期间,开明乡绅居多,土豪劣绅少
在中国近现代的两次土地革命中,属于开明乡绅的地主数量较多,而真正的土豪劣绅数量较少。这是由他们的生产规模决定的。但是土豪劣绅占地广袤,佃户数量大,影响力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土地革命的时候,是发动贫农,团结中农,打击富农。因为富农大概率是土豪劣绅,凭着手里养的团练武装横行霸道,拎过来就斗基本错不了。富农中又不都是土豪劣绅,还会有些通诗书礼仪的开明者。因此,真正需要斗争的土豪劣绅在数量上注定是少的。
打破阶级壁垒是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的捷径
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通常是处于互不理解,互相仇恨的状态。但也会有特殊情况,就像《生万物》剧中,富农家的女儿宁绣绣被马子绑了,不得不嫁给中农封大脚,这就是跨阶级的婚姻。两个人的婚姻就成了双方家庭的纽带,先是宁可金心疼绣绣,第一个踏入封二家,还帮绣绣背柴禾。不同阶层的两个家庭之间的坚冰被打破了。
宁绣绣与封大脚同住一个炕,沟通交流越来越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阶级隔阂逐渐消失。宁绣绣发现贫下中农的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准备融入他们的生活,开始下地劳动。她的表现得到封二两口子的认可,关系越来越融洽。大脚和绣绣终于达到了“灵肉合一”,开始生儿育女。
在历史上跨阶级的行为很多,大都会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马克思的家庭是富裕文明的,但马克思背叛了自己的出身,站到劳苦大众的一边。马克思的夫人燕妮的家世比马克思更高一级是世袭贵族,两个人的结合也是跨阶级的。恩格斯是工厂主的儿子,认识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贫困潦倒,但两个人因为志同道合而结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离不开这种跨界的爱情和友谊。
列宁的父亲是辛比尔斯科省的教育总监,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的职务。但列宁接触到进步思想后站到了工人贫农的立场,也是背叛了自己的出身。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大都不是贫农出身,他们上过学,甚至有人还出国留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最后走上了领导工农革命的道路。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跨阶级的行为中诞生的。没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参与,单纯地靠大字不识的工人和农民,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民间故事中,跨界的爱情都是佳话。织女下凡与牛郎结合是跨界的,就有了《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庶族与仕族的爱情,跨界了,就有了《梁祝》。
跨越阶级的行为,通常与美好真挚的情感有关。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之间产生美好且真挚的情感时,才会激发跨阶级的行为。
不同阶层的人因为产生情感而联姻,是化解阶级隔阂的捷径。
社会主义阶段应该放下阶级仇恨,提倡跨界融合。
无论是人生事业的选择,还是友谊爱情的建立,发生于不同阶层的跨界行为都有助于消除阶级隔阂。这些行动会成为不同阶层沟通理解的纽带。
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建立推动文明进步的统一战线,各阶级阶层的人们需要放下前嫌团结奋斗。
将前世的阶级仇恨带到今世,这种思维还是封建残余。带有资本主义启蒙意义的欧洲文艺复兴,有反封建的进步思想。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批判了世仇延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父辈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两个年轻人偏偏相爱了,因为没有冲破世仇的罗网,双双殉情。莎士比亚通过这个悲剧警醒人们,要放下仇恨。《梁祝》的悲剧也是提醒有封建思想的家长,因为门第不同就棒打鸳鸯是在造孽。
当今的中国,作为上层社会的精英人物,他们的美德应该体现于能走群众路线,体恤劳动人民的艰辛,学习他们不怕劳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学习他们患难与共的团结友爱精神。作为劳动阶层的人,文明与开化表现在能放下仇富心理和阶级仇恨,在科学、文化、艺术上多多向上层精英学习。
看了电视剧《生万物》,还在骂作者是为地主阶级洗白,还在念叨阶级仇恨,这些观众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不忘世仇的水平,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残余,不要说进入社会主义境界,他们连资本主义的科学民主的精神境界也达不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