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法数月,荷兰方面败相已显。安世事件局势发展,彻底超出荷兰控制。
安世中国不仅继续向国内销售,还摆脱多余干扰,用人民币结算。23日,安世中国发布声明,称荷兰方面日前单方面免除中国高官的职务,是无效的,中国法律是不承认的。此外,声明中还称,公司运营正常,任何单方面的决策都无法影响公司正常运作。
荷兰方面这几个月用所谓的行政接管、董事冻结、安全审查等组合拳,本意是要削弱闻泰对安世的控制,结果现在反被现实反噬。安世中国产线没停,工人照发薪;国内市场稳供应,客户没跑;资金流改用人民币结算,彻底绕开母公司;法律上,荷兰那纸“免职令”在中国境内根本不生效。荷兰要靠异地判决去改变一个中国法人企业的经营?不好意思,中国的法治体系里那不叫“判决”,那叫“外部意见”。
![]()
可以说安世事件局势发展,彻底超出荷兰控制。安世这场风波,原本是荷兰的一次监管试验,如今却成了中国展示产业自主、金融独立与法律自信的舞台。荷兰政客们肠子悔青,紧急出面救火。
23日,欧盟领导人峰会上,荷兰首相斯霍夫汗流浃背就安世这件事发表声明,着重强调,荷兰此举不是针对中国。
21日,我商务部长王文涛应约同荷兰经济大臣通话,主要谈的就是安世事件。注意,应约两个字。外交新闻稿有讲究:应约通话,等于对方提议、我方答应。应邀访问等于对方想见、我方愿谈。
“应约”绝不是随口的“双方沟通”,而是一种程序性表态:我不是主动找你,你找我。也就是说,这一通电话的节奏权和议题发起权都在荷兰。王文涛部长只是“应约”。换句话说:想谈可以,咱听听你怎么说。不是我着急,是你有事。
![]()
荷兰经济大臣表示,希望同中方尽快达成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这句话乍看像是“积极沟通”,但细读语气是软的。意味着局面不在自己手里,想找个台阶下。荷兰的难处显而易见,被美国强按头冻结安世,结果欧洲车厂纷纷叫苦;想对华强硬,但产业界和市场的反应都在反噬自身。荷兰知道,一旦中国彻底“去荷兰化”,他们的控制权就再也回不去了。
我商务部长则表示,荷兰所作所为严重破坏供应链稳定。这不是抱怨,是定罪式表述。“破坏供应链稳定”五个字,意味着这件事不再是单个公司纠纷,而是被上升到了全球产业链安全问题的层面。我部长言下之意是,你不是伤了安世,是在伤全球市场对你的信任。我方敦促荷兰,秉承契约精神,为中国企业创设可信任的投资环境。
中荷这通电话释放了明确信号:主导权,已经彻底不在荷兰那边。美媒报道称,安世芯片短缺的情况如若不能立刻改变,一周内影响主要供应商,20天内会波及整个汽车行业。
诚然,欧洲的汽车工业高度依赖安世的功率器件,尤其是车规级MOSFET、IGBT这些关键元件。安世中国一旦“锁门不出”,欧洲那边很快就会“油断火熄”。也就是说,这场看似围绕一家公司展开的纠纷,实质上已经变成供应链主权的对撞。荷兰想用政治手段去重构控制,但结果却让自己陷入“技术依赖加产业焦虑”的双重反噬。
![]()
更微妙的是,美国的影子一直在背后若隐若现。从ASML到安世,这种“以安全为名、以遏制为实”的操作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可问题在于,这次荷兰替人出头,却砸在了自己脚上。当现实经济痛感传到欧洲车厂,他们不会怪中国——他们只会问:是谁引爆了这场芯片地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