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镇馆之宝是一座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它们不但代表着一座博物馆的水平、规模、收藏范围等,更代表着这座博物馆的魅力、气质和性格。每一件旷世珍宝,都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永不枯竭的文明之光。那么,这镇江博物馆的十件镇馆之宝,它们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的背后,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又代表了怎样一段历史?那么今天,就和小江一起倾听“镇馆之宝”们背后的故事~~~
它们,“深藏闺中”却价值连城
地处江南水乡的吴国青铜器,大多器体轻小薄巧、饰纹朴素简洁,而青铜凤纹尊却是个例外。青铜凤纹尊是1976年丹阳司徒西周铜器窑藏出土。它形体硕大厚重,形态各异的各种凤鸟纹将器物装饰得富丽堂皇,赋予全器勃勃的生机。丰富华丽的饰纹和硕大的体形,更接近中原风格,这在吴国青铜器中显得弥足珍贵,也是目前所见吴国早期铸造最华丽精美的铜器。
![]()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瓷罐是1966年在金坛洮西元代窑藏出土的。这只瓷罐方圆唇,直颈,鼓腹,平底。此器特点是先用刻画工具在坯胎上刻画出纹样,再在刻画纹上画蓝彩,是受宋代刻画工艺的影响,形成的一种装饰方法,这在目前所见的元青花瓷器上是不多见的。这只瓷罐出土时,里面装的都是银器,其中一件银盘上刻有阿拉伯文,译为“回历714年”,即公元1336年。陶器界认为,这件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瓷罐是元代青花大件器中最早的一件,建议定为国宝,目前的市场价值无法估量。
![]()
它们,意料之外的加倍惊喜
“馆藏十宝”中有两件瓷器,除了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瓷罐外,还有一件上虞窑青釉瓷扁壶。说起这件宝物的由来,还真有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
现在藏宝界都有“捡漏”一说。所谓“捡漏”,就是在卖家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便宜的价钱买到值钱的古玩。而这件上虞窑青釉瓷扁壶,就是镇江博物馆“捡漏”捡来的。
![]()
所谓扁壶,顾名思义,就是腹部扁圆的壶,用于盛酒和装水再好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一位镇江的老农,就提着这把上虞窑青釉瓷扁壶,去大市口某个酱油店打酱油去了。那一天,正巧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也去打酱油,眼瞅着老农的那个壶,怎么看都像个宝贝。这名工作人员就走上前和老农说:“我买把新壶给你,你把手上的这个壶给我好吗?”老农欣然允诺。就这样,这把上虞窑青釉瓷扁壶,成了镇江博物馆的一件藏品。
唐代金银器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酒令筒、酒令筹、酒旗、酒纛,也是 “镇馆十宝”之一。可你能想象么,当年这套文物出土的时候,却被工人们误认为是“自行车的钢丝”,差点就置之不顾了~~~
![]()
酒令筒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底座为银鎏金龟,以二层莲花托圆柱形酒筹筒,正面长方形框内刻“论语玉烛”四字。酒筹筒内盛放50枚鎏金银酒令筹,每枚酒令筹上刻有楷书并鎏金的令辞,上半段采自《论语》的语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这套唐代酒令器具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唐代酒文化提供了珍贵的佐证。
还有一件意外之喜,来自“馆藏十宝”中唯一的一件玉制品——玉雕御题金山图诗插牌。
插牌以青白玉为材,两面雕刻,配以两层红木屏座,屏座上饰卷草纹和云纹图案。插牌正面以深浅浮雕及阴线刻纹手法雕刻金山胜影,整个画面以宇寺为中心,山麓江水环绕,涛声拍岸,山上苍松郁翠,一塔巍然,构成一幅“江山辉映、山寺一体”的独特景貌。插牌右侧镌刻乾隆御题诗作一首:“不到江天寺,安知空阔奇;携将新证取,当镜固如斯。”插牌背面镌刻的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佛印和尚斗机锋,苏轼败北,解留玉带“以镇山门”的故事。
![]()
这件玉牌原本是上世纪70年代苏州文物商店收购的,因玉牌本身描绘的是镇江的景色,反映的又是发生在镇江的人和事,因此,后来苏州文物商店又将之转交镇江博物馆收藏。
它们,造型精巧又独具匠心
除了那件“深藏闺中”的青铜凤纹尊,十宝之中还有两件青铜器——青铜鸟盖壶和青铜人面纹钅享于,市民去博物馆展厅就可以直接看到。
青铜鸟盖壶1982年9月出土于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中,形体硕大。壶盖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壶体饰以附有方乳丁的凸宽带纹为间隔,分成四片由圈点纹镶边的云形勾连纹,左右两对称乳丁。方枚绊带饰为江南地区所少见,其鸱鸟形盖的构思亦很巧妙,形态逼真,以其轻盈欲飞的姿态攫取观赏者的视线,无形中减弱了器体的沉重感。
![]()
壶为古代盛酒或盛水之器,商代已有,春秋战国时期尤为盛行。有意思的是,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件鸟盖壶出土时,内中尚存液体,抑或是西周时留下的酒?
青铜人面纹钅享于,1985年谏壁王家山东周墓出土。所谓钅享于,主要与钲、铎、鼓等相配作军乐器使用。同出土的器件有成套三件,居各地出土同类器之最高总数,是研究我国古代钅享于的演变和发展及吴越地区礼乐之器发展等难得的实物资料。
![]()
十宝之中的金银器里,还有一套金棺银椁,含长干寺舍利金棺(唐)、长干寺舍利银椁(唐)、禅众寺舍利银椁(唐)、舍利小金棺(北宋)、银释迦牟尼降生像(北宋)五件宝贝,1960年5月在镇江甘露寺铁塔地宫中出土。
![]()
这五件宝贝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所施舍的长干寺舍利金棺和长干寺舍利银椁。金棺以纯金锤炼而成,除底部外,遍体浅刻精细。棺内存放素面小金棺一尊,内盛释迦牟尼舍利子11颗。银椁以纯银锤炼而成,似棺。除底部外,遍体凿刻精美纹饰,画面极其美丽动人。据载,当时制作时原料“差人于淮南收买,旋到旋造”,其制作与雕刻均极精美,堪称唐代金银器中的艺术珍品。
![]()
它们,名人名作且传世极少
作为以绢或纸为材质的手卷来说,保存是相当不易的。“馆藏十宝”中有两件手卷,一是明谢廷循杏园雅集图手卷,一是清八大山人花鸟图手卷。
明谢廷循杏园雅集图手卷是由民国时期的镇江籍银行家唐寿民捐赠的。谢廷循是明初人物画的代表画家。此卷以着色写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九人与谢廷循在杨荣之杏园集会,及其时景物,包括小桥流水、楼台亭阁、明几桌椅、假山屏石、文房弈棋等。构图十分精细,画中人物各就其位,序列井然,可谓明代人物群像写真之精品,是明早期人物画的典型代表作。谢廷循传世作品极为少见,此件为孤本,曾见有杏园雅集图的副本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落发为僧,一生经历坎坷,身遭国破家亡之痛,誓不与清廷合作。八大山人擅画花鸟、山水,常以象征寓意的手法,创造出奇特夸张的形象,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孤傲雄奇,独特鲜明,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花鸟画风格。清八大山人花鸟图为朱耷传世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代表佳作。
![]()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