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炊事、饮食、盛水、储藏都离不开陶器。出于对陶器创造者的感激,人们逐渐开始祭祀陶神。有人祭祀尧舜,有人祭祀宁封子,还有人祭祀昆吾。
陶器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制造陶器的历史极为悠久。早在远古的母系社会时期,人们便已使用陶器作为生活用具。
现代考古发现,在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质地坚硬的彩陶,这些彩陶上绘有精美的花纹和图画,它们是中国古代工艺的结晶。
在古代,没有陶器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炊火、饮食、盛水、储藏都离不开陶器。出于对陶器创造者的感激,人们逐渐开始祭祀陶神。古人常祭祀的陶神主要有三位。
人们最初认为陶神是尧。尧是华夏民族的先祖,位列“三皇五帝”之一。他是一位开明的君王,深得百姓爱戴。人们视尧为勤劳、节俭、公正、关心民生的君王典范。像尧这样的君王,值得百姓诚挚地爱戴和景仰。尧心系天下黎民,一生致力于改善百姓生活。对于每个百姓的困苦,他都认真对待,将民生与个人得失紧密相连,深受百姓敬佩。尧曾言:“若有一人饥饿,即我之饥饿;若有一人受寒,即我受寒;若有一人受辱,即我受辱;百姓之事,皆我之事。”正因尧心系百姓,百姓心中才有尧,相信他的公正,认为他事事为民。尧因此深得民心,被视为难得的圣君,当时天下百姓都愿随他共创家业。传说尧寿逾百岁,在位七十载。尧逝时,天下百姓悲痛如丧亲人,有“百姓如丧考妣”之说。后世也为有此先祖而自豪,在尧的诞辰和忌日,人们纷纷纪念他。
![]()
尧因其卓越的功德而被尊为神,这自然是毫无异议且理所应当的。然而,尧是如何成为陶神的呢?据传,尧的名字与陶器和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的“尧”字并非如今这般简化,从甲骨文的发掘中可见,其字形类似于人字与十字的结合,仿佛一个人头顶一块木板,木板上摆放着两块陶土坯。尧的繁体字“堯”上方有三个“土”字。因此,多数学者推断,“尧”字在远古时期本身就蕴含着陶的意义。尧作为制陶的始祖,后人在造字时便将“尧”字与陶紧密结合,以彰显其制陶的深远影响。
“尧”字还寓意着土地,而陶器的制作离不开泥土,因此尧也被视为原始的土神,是土神孕育了陶器。《山海经》中记载,古时有一地名为尧山,那里的泥土未经阳光曝晒,最适合制作陶器。尧山正是尧的居所,他利用当地的黄土和白砂——制陶的优质原料——进行陶器制作。综上所述,尧与制陶技艺密不可分,他甚至自称为“陶唐氏”。古书中亦有记载:尧为“陶君”,意即尧是制陶界的君王。尧以陶为号,这不仅彰显了他治国的才能,更凸显了他卓越的创造天赋,并充分运用这一天赋为民造福。
可以说,尧对后世陶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的制陶工匠们在制陶前后,都习惯于祭拜尧。他们不仅将尧视为自己的先祖,更奉他为陶业之神。
人们还将尧与舜并称为陶神。舜继尧之后成为一代君王,也是远古时代一位声名显赫的贤王。相传,舜出生于虞地,在那里成长,学到了许多知识,且乐于助人,百姓遇到困难时总是寻求舜的帮助。后来,尧发现了舜的才能,在尧去世后,舜继承了君位。舜与尧一样,不仅具备治国之才,还拥有多项技艺,他将这些技艺无私传授给百姓,从而丰富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舜精通多种技艺,堪称能工巧匠。他不仅擅长耕作,还精通捕鱼,对家用木器的制作也得心应手,尤其在制陶方面,继承了尧的技艺,人们纷纷向他请教学习。
在舜的时代,尽管人们已掌握制陶技艺,但技术水平较低,许多人尝试制陶却屡屡失败,所制陶器不受百姓欢迎。得知此事后,舜主动找到这些工匠,传授自己的制陶技术。他们学会舜的方法后,陶器品质显著提升,逐渐受到百姓的喜爱。因此,舜的制陶技艺在当时声名远扬。
在后来的不同朝代和地区,凡从事制陶或以陶为业的人们,都会将舜与尧一同祭祀,以此感谢他们心系天下百姓、为民造福的伟大功德。
![]()
据说,还有一位陶神名为宁封子。关于宁封子的身份和来历,人们恐怕知之甚少。宁封子生于远古的黄帝时代,传说中他是黄帝的陶正。陶正乃当时专门负责制造陶器及管理相关事务的官员。相传,宁封子在烧制陶器方面技艺超群,堪称一时之选。
某日,正当宁封子专注烧陶之际,一位看似古怪之人经过他的烧陶之地。此人见宁封子烧陶,便上前观看,显得兴致盎然。不久,他毛遂自荐,表示愿助宁封子一臂之力。宁封子见有人乐意帮忙,喜出望外,欣然同意,让这位陌生人帮忙烧火。不料,这位不速之客技艺惊人,他烧出的火竟冒出五色轻烟,而制出的陶器质量远胜宁封子。
宁封子为之叹服,遂跪地拜其为师,恳请传授制陶之术。那位高人见宁封子诚意十足,便传授其制陶秘诀。宁封子学成后,那位陌生来客竟跳入火中消失无踪。宁封子深感惊奇,相信此乃火神相助。
后来,黄帝与蚩尤激战,因蚩尤精通妖法,黄帝遂请宁封子相助。宁封子赠予黄帝一部专治妖法的经书,黄帝借此请来神龙,神龙吐出烈火,终将蚩尤击败。黄帝感念宁封子之恩,赐封其为“五岳丈人”,令其主管山川五岳,任意取泥制陶。
关于宁封子的故事,还有另一版本。相传,盘古开天地后,鸿蒙初开,爆发了一场特大洪水。百姓四散逃命,纷纷躲至高山洞穴,宁封子亦在其中。山上缺水,人们需下山取水,但盛水器皿易碎,一时难以解决。当时,食物多依赖山中野兽,人们猎取后于洞中烧烤。宁封子细心观察,发现火坑底部泥块经久烧后变得坚硬。他便取山泥制器烧制,经多次试验,终制成结实耐用的陶器,成为制陶大师。
宁封子将制陶技艺传授给当地百姓,此事传至黄帝耳中。黄帝为表彰其功绩,造福民众,封其为陶正,负责制陶及管理相关事务。一次,宁封子在烧窑时,窑顶突然坍塌,不幸葬身火海。众人见其随烟气升天,传颂其成仙。为纪念宁封子制陶的贡献,人们尊其为陶神。在四川一带,有祭祀宁封子的习俗,为其建庙,俗称“丈人观”。庙中神像神态和蔼、气质飘洒,便是陶神宁封子。
![]()
有人祭祀尧舜,有人祭祀宁封子,还有人祭祀昆吾。昆吾也是传说中的一位陶神。据说,昆吾是神农氏的后裔。在夏朝时期,他专门从事制陶工作,对陶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昆吾不仅擅长制作陶器,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发明了瓦。自从昆吾发明瓦之后,人们便不再使用茅草建造屋顶,而是改用陶瓦。瓦的创造与陶的发明一样,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后人不仅将昆吾视为陶神,还把他奉为瓦神。
后世以制陶为业的工匠们,将陶神奉为行业神祇。他们祭祀陶神,期望自己的产业能得到神灵的庇护,从而使产业兴旺发达,生活逐渐富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