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2岁才醒悟,单位一把手不会惹6种人,你至少也要成为其中之一

分享至

“项目办主任的位置,你先让出来,去负责后勤保障的统筹工作。”

当一把手张局长坐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轻描淡写地说出这句话时,我手里的项目进度表“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42岁的我,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摸爬滚打了19年,从一名连复印文件都要学三天的新兵,熬成了能独挑大梁的项目办主任,主持的“智慧政务平台”项目刚拿到省级创新试点资质,怎么就突然被“发配”到后勤这种边缘部门?



“张局,我不明白。这个项目马上要进入关键阶段,我……”我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19年的委屈和不甘瞬间涌上心头。

张局长抬了抬眼皮,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老林,你的能力我知道,但单位的整体布局需要调整。

后勤这块也很重要,缺个懂业务的人把关。”他的语气里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就像当年我顶撞他时那样坚决。

走出局长办公室,走廊里的同事们都低着头快步走过,没人敢和我对视。我看到后勤科的老周正慢悠悠地泡着茶,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鬓角的白发上;

技术组的小吴戴着眼镜,专注地调试着新系统,连我路过都没察觉;办公室的小王正拿着手机低声沟通,挂了电话后立刻满脸堆笑地冲进张局长办公室;

工会的老杨则被一群年轻同事围着,耐心解答着公积金缴纳的问题。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这19年来,张局长换了三任,单位里被批评、被调岗、被边缘化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可这几个人却始终稳如泰山,甚至还悄悄升了职。

直到三天后,即将退休的老周把我拉到楼梯间,递过来一支烟,我才在吞云吐雾间,读懂了职场里那些从未被明说的生存法则——一把手从来不会惹这6种人,而我偏偏哪种都不是。

老周在单位里是个“特殊存在”。他今年59岁,在后勤科当了12年科长,手里管着单位的水电、食堂、办公用品采购这些“鸡毛蒜皮”的事。

我刚进单位时,最看不惯的就是老周——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翻一翻报纸,中午准时去食堂吃饭,下午四点多就开始收拾东西,从来不见他加班,遇到难办的事就说“我年纪大了,搞不懂这些新东西”。

有一次,单位要举办全市政务服务表彰大会,需要提前采购100套定制的纪念品。我负责统筹此事,把采购清单交给老周时,特意叮嘱他“要性价比高,还要有地方特色”。

结果老周拖了一周都没动静,我急得找到他办公室拍桌子:“老周,这是张局亲自盯的项目,你再拖就要误事了!”

老周慢悠悠地喝了口茶,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报价单:“小林啊,别急。我对比了8家供应商,有家本地的非遗手工艺品厂,价格比网上便宜20%,还能免费刻单位logo。我已经让他们做了样品,下午就送过来。”

果然,下午样品送来后,做工精致又有特色,张局看了都赞不绝口。表彰大会结束后,张局在全体干部会上特意表扬了老周:“老周经验丰富,办事稳重,值得年轻人学习。”



那时候我只觉得是老周运气好,直到这次我被调岗,老周才跟我说实话:“小林,你以为我真的混日子?

我还有一年就退休了,手里没什么权力,也不想往上爬,对张局来说一点威胁都没有。他犯得着跟我置气吗?上次你拍我桌子,我要是跟张局提一句,你觉得他会帮谁?”

我突然想起三年前的一件事:当时单位要调整中层干部,有人提议把老周调到清闲的档案室,张局却驳回了:“老周在后勤干了这么多年,情况熟,换新人还要重新适应,没必要。”

现在我才明白,临近退休的干部就像“安全阀门”,他们没有权力欲望,不会拉帮结派,更不会威胁到一把手的位置。

对一把手来说,善待他们不仅能落个“尊重老同志”的好名声,还能避免这些“知根知底”的老人在背后说闲话,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就像我之前所在的科室有位老主任,还有半年退休时,每天基本就是整理整理旧资料,偶尔给年轻人指点几句。

有次新来的副科长不懂规矩,当众批评他“效率低”,结果第二天副科长就被调去了偏远的下属单位。

张局在会上说得很明白:“老同志是单位的财富,不尊重老同志,就是不尊重单位的历史。”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我都不惹的人,你也敢动?

技术组的小吴,是单位里最“不起眼”的人。他今年35岁,从名牌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却甘心在技术组当一名普通科员,不跑关系,不抢功劳,每天穿着格子衬衫,戴着黑框眼镜,埋着头搞技术。



我以前总觉得他“没追求”,直到有一次,单位的智慧政务平台突然崩溃,全市上千家企业和群众无法在线办理业务,张局急得在办公室转圈,分管技术的副局长更是满头大汗。

那天正好是周末,小吴正在乡下陪父母过节。接到电话后,他坐最早的班车赶回来,一进机房就扎了进去,连水都没喝一口。

三个小时后,平台恢复正常,小吴拿着故障报告找到张局:“张局,是服务器的硬盘老化导致的,我已经更换了备用硬盘,另外我写了个监测程序,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会提前预警。”

张局握着他的手连说“辛苦”,要给他发专项奖金,小吴却摇摇头:“这是我分内的事,而且奖金应该给整个技术组。”

后来我才知道,小吴不仅技术过硬,做事还格外细致。每次提交的报告都会反复核对三遍,连标点符号都不会错;领导安排的任务,不管多琐碎,都会按时完成,还会主动汇报进度;

就算遇到不合理的要求,他也不会当场反驳,而是私下里拿出数据和方案,说明利弊。

有一次,张局拍板要在平台上增加一个“企业信用评级”功能,要求一周内上线。

我觉得时间太紧,当场就提出反对:“张局,这个功能需要对接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的数据,一周根本完不成!”

张局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而小吴却没说话,会后他找到我,拿出一份详细的进度表:“林主任,我们可以分阶段上线,先实现基础功能,再逐步完善。我已经联系了工商部门的技术人员,他们愿意配合我们加班。”

最后,这个功能按时上线,虽然还有些细节需要优化,但张局很满意。事后他跟我说:“小林,你看小吴,从来不会说‘不行’,只会想‘怎么行’。

这样的人,我怎么舍得批评他?”现在我才明白,一把手最需要的不是“提意见的人”,而是“解决问题的人”。

像小吴这样的执行者,做事滴水不漏,从来不给领导添麻烦,就算领导想挑毛病,也找不到理由。

反观我自己,当年刚当项目办主任时,接手了一个烂尾项目。我发现前任留下的方案有严重漏洞,就当着全体科室人员的面说“这个方案根本行不通”,还直接把方案摔在桌子上。

结果这话传到张局耳朵里,他找我谈话:“小林,方案有问题可以改,但你这种态度,让下面的人怎么服你?”

那时候我只觉得是领导护短,现在才明白,我所谓的“直爽”,在领导眼里就是“不成熟”——连前任的方案都不能妥善处理,怎么放心把更重要的事交给我?

办公室的小郑,是三年前从省厅调下来的。他刚来时,大家都以为他是“走后门”的关系户——学历普通,能力一般,说话还很腼腆,开会时从来不敢发言。

有次我让他写一份项目总结报告,他改了五遍还是漏洞百出,我气得把报告扔给他:“你这种水平,怎么进的单位?”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半年后,小郑就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对接上级单位的工作。

我当时很不服气,找到张局理论:“张局,小郑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凭什么提拔他?”张局却淡淡地说:“小林,看人不能只看表面。”

直到有一次,省政务服务管理局的王局长来调研,一进单位就直奔办公室,拍着小郑的肩膀说:“小郑,在基层怎么样?有困难随时跟我说。”

大家这才知道,小郑的父亲是省人大常委会的副主任,王局长还是他父亲的老部下。

更让人意外的是,小郑虽然有背景,却格外低调——从来不在单位提自己的家庭,领导安排的事就算做不好也会尽力,同事有困难还会主动帮忙。

有一次,小郑负责整理上级下发的文件,不小心把一份机密文件放在了公共打印机上。虽然及时发现没造成损失,但按照规定,至少要通报批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