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向阳
李白的足迹遍及齐鲁大地,游览济南鹊山湖登临华不注山,用诗歌赞美鹊华烟雨;他寄情于山海,在青岛崂山沐浴海风目览紫霞……跟着李白游山东,黄河滔滔,诗词如画,惊艳了锦绣山河!
![]()
1
长风破浪会有时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李白42岁那年(742年),唐玄宗下旨召他入朝为官。新、旧唐书《李白传》都说是道士吴筠推荐李白进京,两人“俱待诏翰林”。天宝初年,李白游历到了会稽的时候,与吴筠隐居在剡中。吴筠被唐玄宗征召到朝廷,就把李白推荐给朝廷,与吴筠一起任翰林供奉。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诗,赞赏他:“此天上谪仙人也。”
也有观点认为,天宝元年,玉真公主和贺知章联名推荐,唐玄宗下诏书征召他入京。不管怎么说,李白终于更换赛道迎来人生破晓的曙光。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诗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到京城的李白受到了唐玄宗的亲自召见,并命其为待诏翰林。唐玄宗只将他看作侍从游宴词臣,并不重用,写词作赋,只是为了博得后宫一笑,这与他“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相差甚远,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不过是一场空。而且,他性格耿直不善逢迎,还屡遭京城权贵们的排挤和谗毁。
他变得消沉,满腔热情消逝了,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八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整天同酒友在酒肆喝得大醉,放纵饮酒使自己变得昏昏沉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玄宗作了曲子,想要作乐府新词,急切地召李白进宫,李白却已经提前下班醉卧在酒店了。
离开长安时,面对人生的困顿失意,李白依然表现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精神,提笔写下《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诗句,相信总有一天会乘风破浪,实现自己的抱负。
2
“仙圣相聚”双星并耀
李白离开长安,在洛阳与诗圣杜甫初次相遇,一见便成莫逆。这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梁宋再次相聚,痴迷修仙的李白,领着比他小11岁的迷弟杜甫一起去王屋山寻访华盖君。后来高适也参与了进来,他们登琴台、吹台,骑马游猎,“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王屋山,李白写下唯一流传于世的纸本真迹《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现在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传说,他们哥仨在梁园饮酒抒怀,李白乘着酒兴在刚粉刷的白墙上写下龙飞凤舞的《梁园吟》,恰被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煜看到,为阻止园内僧人将诗擦去,不惜“千金买壁”将题诗保护起来,二人因此喜结良缘,这是他第四段婚姻。
天宝四年(745年)夏末时节,李白、杜甫复会于山东兖州,一个原因是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就到兖州来了,他们同高适一起拜谒了北海太守李邕。这一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任城再次相会。
漫游过任城后,二人又同去了曲阜、东蒙等地,他们去寻访一个叫范十的隐士,杜甫写下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诗中:“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则写下《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范隐士用村酒野蔬招待这两位杰出的诗人,李白与杜甫踏歌而行,大醉而归。
李白与杜甫于云卷云舒中同游峄山。孔子曾在峄山讲学,秦始皇东巡首登峄山。李白作《琴赞》一首,赞美峄阳桐木制作的琴如“秋风入松,万古奇绝”,也借此赞誉高洁的君子品格和空灵飘逸的精神境界。杜甫也作了一首《咏峄山飞来洞》相和,可惜并未保存传世。和李白同游峄山的二十一年之后,杜甫忽然想起了峄山秦刻石,遂作《李潮八分小篆歌》,留下了“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等句。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次欢聚之后就要分别了。李白与杜甫结伴游览石门山,并在含珠台饮酒话别。临别时李白写了著名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送别友人:“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潋滟的秋波映亮了远山,鲁地秋景是如此明媚动人,但两位知己却如飞蓬一样各自飘零,喝了这杯酒,忘掉那天涯孤旅的愁,一醉直到天尽头。任城一别,他们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面,只有松风流水在山河之间回响。
距离的遥远并未隔断两位诗坛巨星互相挂念,他们把思念写进了诗里。
杜甫的文集中有十多首称道李白并怀念他、赠送他的诗文,情真意切,惺惺相惜。《赠李白》中:“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充满了对李白才华的赞美与对其境遇的感慨。《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赞颂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比,清新俊逸堪比南北朝时鲍照、庾信两位大诗人,卓尔不群,高妙之处令天地鬼神震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不愧是“谪仙人”。
此外,还有《冬日有怀李白》中:“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梦李白二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天末怀李白》中:“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关山阻隔,怀念与牵挂之情从未减弱,秋风起静夜思,岁寒之时,月圆之夜,牵肠挂肚的寂寞更加悠长深广。
李白也同样思念杜甫。多年后,李白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3
登临华不注游览鹊山湖
李白的足迹遍及齐鲁大地,国漫《长安三万里》中有李白让高适、杜甫陪着他去济南授道箓的片段,这不是杜撰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李白从叔李阳冰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就记录了这一段。
唐代济南名士云集,还是当时佛教、道教的圣地之一。天宝三载(744年)初,李白被“赐金还乡”后一心皈依道教,于是来到了齐州(今济南)紫极宫,有学者认为这里就是华不注山下的华阳宫。在紫极宫,北海(潍坊)来济南的道教天师高如贵,主持了李白的皈依仪式,李白被授道箓,成为一名道教徒。李白专门写下《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感谢这位尊师。入道后,李白乘兴游览了鹊山湖,并登临华不注山。古时的鹊山湖东至华不注山、北至鹊山、南至标山,最大时方圆几十里,烟波浩渺,气象万千。鹊山与华不注山都是著名的齐烟九点之一,也是济南古八景“鹊华烟雨”的所在地。游览鹊山湖后,李白还兴致勃勃地登临了华不注山,后来回忆起这次济南之行,写下一首《古风》:“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李白讲述了自己登临华不注山求仙访道的奇幻想象,他将风光旖旎、云蒸霞蔚的“华不注”比作“绿芙蓉”,就是他心中的仙山圣境。今天华不注山脚下的华阳宫内有一座“赤松亭”,相传李白登临华山时陶醉于山水美景,来到此亭处小憩片刻,在半梦半醒之间遇到一仙人,原来是神话传说中的赤松子。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赤松子借给他一匹白鹿,李白骑上白鹿,赤松子驾驭青龙,穿行在日月之上,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湖水中时隐时现他们在天空畅游的倒影。一觉醒来,梦境依稀,李白诗兴大发,一挥而就,在如真似幻中挥洒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天宝五年(746年),李白陪同时任齐州太守的从祖(叔伯祖)李之芳游历鹊山,写下《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描绘了李白在鹊山湖游览的景象:“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描绘了宏阔的湖光山色,船在水面上行驶,青翠的山峰也在碧波中摇动,展现了青绿山水的画卷,留下歌咏鹊华景色的美丽篇章。
此外,在华不注山西南十多公里的匡山上,曾有一处“李白读书堂”,传说李白在此读书。金元时期文学家元好问的《济南行记》中记载:“匡山,齐河路出其下,世传李白尝读书于此。”他还写入《杂诗十首》:“匡山闻有读书堂,行过山前笑一场。可惜世间无李白,今人多少贺知章。”
4
诗词如画惊艳锦绣山河
青岛崂山号称“海上名山第一”,寻仙访道的李白寄情于山海,曾到这道家清修胜境一游。相传,离开长安后,李白受好友道士吴筠所邀来崂山,登白云洞,沐浴海风,目览紫霞,欣赏云蒸霞蔚的海上奇观,恍入仙境。于是写下《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赠予好友:“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他在山中以紫霞为餐,见到了“千岁翁”安期生,在山海云天之间,寻觅大道千秋;希望能飞升到天坛之上,悠闲地和仙人一起打扫落花。在浪漫奇幻的表达中,让人感受崂山仙气满满的灵秀之美。另据记载,李白与吴筠旅居崂山期间,二人还共创道乐经韵曲牌《清平调》。崂山上还有李白这首诗的石刻,附近有为纪念李白游崂山而雕刻的“太白石”三字。
李白一生大多数时间在黄河流域活动,吟咏黄河的诗词更不在少数。黄河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让他挥笔写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等脍炙千古的诗句,他笔下的黄河有万般气魄,千种风姿。
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在这里,黄河携带黄土高原的泥土东流大海,雄浑的河水和碧蓝的海水在此交汇,相互碰撞交融,黄蓝分界景观塑造了世间独一无二的美景,成为文人咏叹的经典意象。
跟着李白去云游,在他热烈而又烂漫的诗意人生中,不论是仗剑东鲁、隐居徂徕、还是激情山海、对酌山花,都写满了山东的注脚,打上了齐风鲁韵的底色。黄河滔滔,诗词如画,惊艳了锦绣山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