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300年白芍焕新:中江这朵“宝藏花” 土里生金,全球结果丨英雄之乡·烟火中江

0
分享至

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陈远扬


芍药花开。

每年四月的四川德阳中江芍药谷,漫山遍野的芍药花竞相绽放,粉白相间的花海中,游客们穿梭打卡;同一时间,新鲜采收的芍药鲜切花经过修剪、包装,发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欧洲;而从九月开始,已经过四年时间沉淀的芍药根,从土壤中被陆续挖出,85%供出口,这是属于“中国芍药之乡”的丰收季。

据悉,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江白芍种植历史可追溯至300年前,曾以“药效醇厚”闻名川蜀。如今,这片承载着百年记忆的白芍,已突破单一药用局限,形成3.5万亩种植规模,鲜切花年销量突破上千万枝,带动万千农户增收致富的同时,早已构筑起“地下药材稳根基、地上鲜花拓收益、文旅融合增价值”的全链条发展格局。



中江芍药谷一角。

以药为基

种植不愁销路八成供出口

“这几天连续下雨,地里的白芍不好挖呀,收购商急着要货。”10月23日,连续多日的秋雨,集凤镇银冯村被雾气笼罩,该村党支部书记廖小华站在连片的芍药田里,望着湿润的土壤眉头微蹙,“倒不是担心不好卖,我们的白芍供不应求,今年价格每公斤15-18元。”

中江白芍种植历史悠久,据《中江县志》(1994版)记载:“清乾隆时引进种植。民国初期,岁产干芍100余吨。民国15年种白芍约1000亩,总产近200吨,远销国外……1956年夏,当时的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植物专家三人,来辑庆二村考察白芍生产。1959年石垭公社建立白芍生产队,又称‘白芍农场’。”

而中江现存最古老的县志《康熙志》(成书于1715年)、1930年修编的《中江县志》(民国版),亦对白芍有载录。

中江白芍的底气,源于刻在基因里的道地品质。


中江白芍开挖。

“中江白芍以前基本都供出口。”谢显莉提到,当地用30余年完成了从零散种植到集群发展的华丽蜕变。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中江县农业局接过产业管理“接力棒”,成为全省首个专门设立中药材管理科室的县,作为当时的经济作物站3名技术人员之一,谢显莉和同事用三年时间,走遍全县所有乡镇,摸清了20余个草本药材品种的分布情况,最终将白芍、丹参确定为“当家品种”。

1999年,中江县政府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开展“全县中药材适宜性区划”研究,通过土壤采样、气候分析,最终划定龙泉山脉末端的富兴、集凤、辑庆、兴隆、南华5个乡镇为白芍核心产区,并延续至今。

为何要选上述区域?原来,这片海拔80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位于龙泉山脉尾端,虽因土层较薄、灌溉条件有限,种粮食亩均收益不足1000元,却是白芍生长的“黄金区域”,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可达280余天,形成独特小气候,利于药材物质积累。此外,当地土壤主要为紫色土,土质适中、酸碱适宜,速效磷和有效铁、锰、铜含量充足,非常适合白芍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经过世代传承,当地的栽植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的“川白芍”和“中江白芍”以高含量的芍药甙和优质品质而闻名,并被载入中国药典,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江白芍就通过日本等国专家的测试,成为其长期订单品种。

此后,政策的持续发力让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质不断提升。中江白芍先后荣获“原产地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标认证。2011年4月,中江县被正式授予“中国芍药之乡”的称号。2023年初,中江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五星级园区。目前,中江白芍常年种植面积3.5万亩,85%的白芍通过上海、广州口岸远销日韩及欧美市场。


高校科研团队在田间开展试验。

以花为媒

出口欧洲打造鲜切花“新名片”

每年4月,中江县万亩芍药进入盛花期,连片的花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有村民干脆就在自家地边摆起了小摊,售卖芍药花茶、芍药鲜切花的同时,搭配卖鸡蛋、土鸡、蔬菜等农副产品,“花期一个月,生意好的能赚两三千元。”

赏花火热的背后,源于中江白芍品种的独特。

谢显莉解释说,中江白芍经三百年驯化,它演化出复瓣花形态,雄蕊退化不结种子,只能通过芽头无性繁殖。这种方式虽增加初期种植成本,却保证了品种纯度,区别于安徽亳芍的单瓣花、有性繁殖模式。

集凤镇是中江白芍的核心产区,也是“芍药赏花经济”的发源地。近年来,该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芍药资源,打造“中江芍药谷”景区,举办芍药赏花节,推动“芍药种植”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让芍药产业既产生“药用价值”,又创造“观赏价值”。

“2024年芍药赏花节期间,我们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带动周边地区近3000万元的经济收入。”集凤镇相关负责人提到,为提升旅游体验,该镇完善了景区基础设施,修建了观光步道、观景平台、游客服务中心,还培育多家农家乐、民宿,推出芍药宴、芍药花茶等特色产品,“游客来这里不仅能赏花,还能吃农家饭、住民宿、买特产,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旅游产业链。”


游客在芍药花海里打卡。

赏花经济的火爆,不仅带动了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村民平时在芍药基地务工,每天能赚80元,花期的时候当保洁员,一个月能赚两千多元。”银冯村党支部书记廖小华说道。

一次邂逅,让中江白芍花进一步打开“美丽经济”新空间。2015年,云南花卉商发现中江白芍花型饱满,且自带清香、耐运输,在四月的花卉市场具有明显优势。“相当于春季最后盛开的花卉了,恰好填补那个时候鲜切花市场的空白。”谢显莉特别提到,中江白芍为重瓣花,花径达12厘米,瓶插期长、香味淡雅,衍生的芍药鲜切花产业迅速成为市场新宠。

中江花香人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经理李天佑介绍说,工人对每一枝芍药花都会精挑细选,严格按照国际标准选取花头大小和长度,确保每一支芍药的质量。除了销往昆明、上海等国内花卉市场之外,2023年,中江白芍鲜切花就已出口到荷兰阿姆斯特丹,首次进入欧洲市场,成为走向国际市场的新名片。

全链赋能

让百年芍药“开”出产业新局

从做好“一味药”,到用好“一朵花”,中江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德阳市政协委员宋立新此前就提出过关于大力发展芍药相关产业的建议,今年6月,德阳市农业农村局对此公开答复。

其中,答复就提到,中江是川药百年道地产区,中药材产业不可弃;鲜切花产业助农增收效果明显,发展前景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根据其各自发展特点,山上中药材为主、山下鲜切花为主的发展格局已初具雏形,如:中药材种植区主要集中在集凤、辑庆、富兴等乡镇山上,鲜切花产业主要集中在辑庆镇山下的尖寨、永远、青云等村。目前已引进业主5个,种植面积约1000亩,配备的商品化处理及冷链设施,能满足现阶段需求。


芍药鲜切花正在打包。

德阳市自然资源局和中江县自然资源局已将白芍花茶加工和芍药鲜切花加工用地,纳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中江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和中江县集凤片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并对仓储物流设施用地提档升级,支撑中江芍药产业发展。下一步,将适时对鲜切花批发市场、营销配送中心等规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深入论证和探讨。

而德阳市文旅局牵头编制了《德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23-2027年)》,已将集凤镇银冯村道地中药材科创园纳入农旅融合基地培育名单,推进以芍药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发展。指导龙泉山脉浅丘地带的辑庆镇尖寨村,依托中江丹参、芍药等本土特色资源,推进中药材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德阳文旅名村。

中江县的行动远不止于此。当地大力实施中药材加工提升行动,建设阳光房、烘干房、精深加工生产线等设施,开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大力实施农旅融合行动,建成了“中江芍药谷”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积极拓展芍药的“衍生价值”,开发芍药花茶、芍药精油、芍药膏、芍药化妆品等系列产品,促进产业全链条的融合发展。

同时,中江县现代农业园区将继续坚持“粮食+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理念,通过推出“粮食+责任”“粮食+政策”“粮食+耕地”“粮食+科技”等措施,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促进种植户种粮积极性,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解决粮药争地矛盾,提高综合效益,实现“米袋子”“钱袋子”有机统一,为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300年前的道地药材,到如今的全链产业,中江白芍的蜕变,是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当地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管理,加大对芍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发挥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协同,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品牌影响力,让这朵百年芍药花,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开”出更绚烂的未来。

(四川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封面新闻 incentive-icons
封面新闻
第一眼,看封面。了解权威信息,看真实新闻故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04)。
328358文章数 88734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