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晋商,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乔家。
这个从卖草料起家的家族,曾经富甲一方,乔家大院的豪华程度至今让人惊叹。
一个穷小子白手起家,子孙后代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钱多到可以跟国家比,这样的家族按理说应该延续很久才对。
![]()
可为什么到了1953年,这个传承了几代人的商业帝国就彻底画上了句号?是后代不争气败光了家产,还是另有隐情?
乔贵发这个名字,放在清朝初期的山西农村,实在是太普通了。
他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书都读不起,大字不识一个。
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实在待不下去了,乔贵发就跟着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往西北走。
那时候山西人管这叫"走西口",说白了就是到内蒙古、陕西那边去讨生活。
包头这地方当时正在发展,来来往往的商队特别多。
![]()
乔贵发在这里找了个活儿干,给人家打零工,扛货搬东西。
他这人有个特点,干活卖力气不说,脑子还特别活。
每天接触各种客商,他就留心观察,看人家都做什么生意,哪种买卖赚钱。
几年下来,乔贵发攒了点本钱,就琢磨着自己单干。
他开了个草料铺,专门卖给过路的马队。
别小看这个生意,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全靠马匹运货,草料的需求量大得很。
乔贵发的草料铺位置选得好,价格公道,服务周到,生意慢慢就做起来了。
他不满足于只卖草料。
看到来往的商队运的货物利润更高,乔贵发就开始琢磨转型。
他把赚来的钱投到其他买卖上,粮食、布匹、茶叶,只要能赚钱的他都敢尝试。
这一来二去,十几年过去,当年那个穷小子已经变成了包头有头有脸的商人。
![]()
快五十岁的时候,乔贵发衣锦还乡。
他在祁县买地盖房,这就是后来乔家大院的雏形。
虽然那时候的房子远没有后来那么气派,但在村里已经算是顶尖的大户人家了。
乔贵发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乔全德、乔全义、乔全美接手了家族生意。
这三兄弟从小就跟着父亲做生意,对生意门道很清楚。
他们没有急着扩张,而是把父亲留下的买卖打理得井井有条。
老大乔全德稳重,主要负责内部管理。
老二乔全义善于交际,负责对外联络。
![]()
老三乔全美精于算计,把账目管得清清楚楚。
三兄弟各有所长,配合得很默契。
这段时期,乔家的生意虽然没有爆发式增长,却也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着。
他们在包头、太原、北京等地都开了分号,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广。
粮食、布匹、茶叶、盐铁,各种买卖都有涉足。
乔家在商界的名声渐渐打响,很多人做生意都愿意找乔家合作,因为他们讲信用,从不坑人。
这种平稳的发展持续了几十年。
三兄弟把乔家大院也扩建了好几次,房子越盖越多,越盖越豪华。
![]()
到了第三代,乔家已经是祁县数一数二的富户了。
乔致庸本来跟家族生意没什么关系。
他从小爱读书,家里也支持他走科举这条路。
十几岁的时候,他已经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将来当个官。
嘉庆二十三年,一件意外打乱了乔致庸的人生规划。
他的大哥乔致广突然病倒了。
乔致广是家里的长子,一直在负责生意上的事。
![]()
这一病就是好几个月,身体越来越差,最后撒手人寰。
大哥去世对乔家是个沉重的打击。
生意不能没人管,家里的长辈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让乔致庸放弃科考,接手家族生意。
乔致庸心里其实不太情愿,但家族需要他,他也只能接受。
开始接触生意的时候,乔致庸很不适应。
账本、货单、生意往来,这些东西跟读书考试完全不一样。
他硬着头皮学,白天跟着掌柜的跑生意,晚上研究账目。
慢慢地,他发现做生意也挺有意思的。
乔致庸读过书,眼界比一般商人开阔。
他开始思考乔家的生意怎么才能做大。
![]()
那时候,票号这种新兴行业刚刚兴起。
所谓票号,就是专门做汇兑生意的,商人在一个地方存钱,到另一个地方就能取出来,不用带着大量现银到处跑,既方便又安全。
乔致庸看准了票号的前景。
清朝的商业越来越繁荣,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对汇兑业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他说服家族里的其他人,拿出一大笔钱,创办了"大德通"票号。
票号的生意跟普通买卖不一样,它需要很强的信用基础。
乔致庸深知这一点,所以把"信"字看得特别重。
![]()
只要是从大德通汇出去的银票,不管到哪里都能兑现,分文不差。
这种信誉很快就在商界传开了。
生意做开了,钱就像流水一样往乔家涌。
乔致庸趁热打铁,又开了"大德恒"票号。
两家票号在全国各地设分号,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凡是商业繁华的地方都有乔家的票号。
仅仅四年时间,乔致庸就为乔家挣下了上百万两白银。
这在清朝可是个天文数字,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亿人民币。
乔家的财富达到了顶峰,富可敌国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一点都不夸张。
乔家大院也在这个时期完成了最后的扩建。
房子修了一院又一院,雕梁画栋,奢华无比。
![]()
光是建筑面积就有好几千平米,住进去几百口人都不成问题。
当地人都说,乔家大院就是一座城。
家大业大,麻烦事也多。
到了民国时期,乔家传到了乔映霞这一代。
乔映霞从小就聪明,家里对他寄予厚望,让他掌管家族生意。
乔映霞接手后,生意上倒是没出什么大问题。
不过他这个人感情上比较脆弱,遇到了一些情感方面的挫折。
具体是什么事,外人不太清楚,总之对他打击很大。
他整个人变得郁郁寡欢,精神状态越来越差。
家里人看他这样,劝他放下生意,好好休养。
![]()
乔映霞也知道自己的状态不适合再管事,就主动退下来了,把生意交给族里的其他人打理。
他自己则在大院里养病,不再过问外面的事。
乔映霞虽然退隐了,但乔家的生意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影响。
家族里能人不少,各个分号都有可靠的掌柜在管,生意还是照常运转。
这也说明乔家的根基确实深厚,不是靠某一个人就能支撑的。
真正让乔家遭受重创的,是抗日战争。
日本人打进山西后,到处烧杀抢掠,有钱的大户人家更是他们的重点目标。
乔家这么有名的富商,自然逃不过日本人的眼睛。
日伪军强行占领了乔家在各地的当铺和店铺。
![]()
那些掌柜的要么被赶走,要么被迫为日本人办事。
多年积累的财富,就这样被一点点掠夺走。
乔家虽然想反抗,但面对日本人的枪炮,根本没有办法。
那时候乔家的掌门人是乔映奎。
他看着家族产业被日本人侵占,心里恨得要死,但表面上不得不跟日本人虚与委蛇。
日本人要他配合,他就表面答应,实际上能拖就拖,能推就推,尽量减少损失。
乔映奎还做了一件大事。
他暗地里筹集了大批军火,通过各种渠道运到中国军队手里。
![]()
这事做得非常隐秘,连家里人都不知道。
他冒着生命危险支援抗战,体现了一个晋商的民族气节。
抗战胜利后,乔家想重整旗鼓。
这些年损失太大了,很多产业都没了,剩下的也元气大伤。
乔映奎带着族人努力恢复生意,但时代变了,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票号这个行业已经走向末路。
银行兴起后,票号的业务被大量分流。
![]()
乔家虽然还开着几家票号,但生意大不如前。
其他传统生意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
乔映奎是个有能力的人,他想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家族的财富在一点点缩水,虽然还算富裕,但已经没有当年的辉煌了。
1949年后,新的时代来临。
私营工商业面临改造,大地主大资本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乔家虽然还保留着乔家大院和一些产业,但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经营了。
到了1953年,乔映奎去世了。
他的去世标志着乔家作为一个商业家族的终结。
![]()
族人们陆续搬出了乔家大院,政府接收了这座建筑。
一个延续了上百年的商业传奇,就此落幕。
乔家的故事让人唏嘘。
从乔贵发当年走西口白手起家,到乔致庸把家族推向巅峰,再到最后在时代洪流中黯然退场,这个家族见证了晋商的兴衰。
![]()
他们不是败家子,也不是经营不善,只是赶上了历史的转折点。
日本人的掠夺打断了家族的积累,战后又遇上时代变革,想翻身已经不可能了。
乔家大院今天成了旅游景点,那些精美的建筑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繁华,只是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