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初涉画途:从兴趣萌芽到文革初体验
初中时,班里有两位同学画画极好,我满心羡慕。可我没有老师指点,全凭一腔兴趣在纸上乱圈乱点,有时照葫芦画瓢画些小狗小猫,往往似像非像。
1965 年进技校读书后,我时常帮班里、学生会出黑板报,偶尔会在板报上添些花边小图案。1966 年 7 月后,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学校上课变得不正常,整日要么写大字报,要么去大街上游行呼口号。写大字报时,我偶尔会画些漫画插图,却都是照抄照搬的复制,毫无创作可言。
二、幸遇良师:睢宁文化馆的师生之缘
1967 年,派性斗争严重,武斗四处蔓延。直到当年四季度,各地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社会才逐步走向稳定。可到了 1968 年 3 月,派性斗争死灰复燃,武斗又频繁出现。那时我很少去学校,常躲到睢宁文化馆读书看报,也正在此时,结识了吴海老师。
当时文化馆有两位美术老师:一位是尚连壁老师,主攻美术研究与创作;另一位便是吴海老师,他侧重美术教育、普及、应用与服务,还经常主持创办各类展览会。
吴海老师听出我是外地口音,一开口就问:“你是技校学生吧?” 我答:“是。” 他又说:“我看你常来观展,还看我画画,是不是对美术感兴趣?” 我连忙说:“是的,我特别喜欢美术,可不知道该怎么学。” 他当即应道:“那好,只要你想学,我教你。” 我接连向吴老师敬礼,激动地说:“太好啦,谢谢吴老师!”
三、学艺筑基:展板制作里的严苛教诲
从那以后,只要去文化馆,我都会先到东北角那座木质小楼 —— 那是吴老师的工作室。到了之后,我先帮着打扫卫生,再去楼下提一桶水,随后便跟着吴老师去西大楼参与展览会现场制作。
那时办一次展览会,从设计、制版到上墙布置好,得花一两个月,全过程都是手工制作。确定好设计方案后,除了要进行照片摄影放大、文字编纂定稿,最主要的就是版面制作。
版面制作第一步,是购买木方条、三合板和铁钉,在木工配合下,做成设计好尺寸的展板。展板做好后,后续就全是美工的活:先对板面刮腻子、打磨、刷胶、裱纸,最后打底色。
我最初就帮着做这些基础活,吴老师对细节要求极严:刮腻子要刮满刮平,刷胶要均匀轻薄,裱纸要密实无气泡,刷底色要色泽统一、无一丝刷痕。其中最难的要数裱纸,按照吴老师教的方法,先在板面刷上浆糊或胶水,再把纸的背面用水雾喷湿,接着两人配合,一人拉高纸的一端,另一人从纸的另一端用毛巾向前左右赶压,这样操作后,纸面才能光滑无瑕。
之后,我会按吴老师指定的版位,用 2H 铅笔画出写字的方格。而照片上版、勾画插图花边、写标题与文字内容,全由吴老师亲自动手。有些大标题字,还会用吹塑纸刻字后镶贴。吴老师写的老宋体、新宋体、魏碑体、隶体等各类美术字,既漂亮又流畅,书写速度之快更是无人能比。小版面他就放在桌上写,大版面便立在墙上写,常常一写就是一整天,却从没听他说过一声累。
四、初担重任:从门市布置到电影海报创作
首次帮新华书店布置门市,大店面里的画版全是吴老师亲手制作;至于橱窗里的小板面和搁书台架,他设计好方案后,便让我独立操作。等我完成制作与布置,吴老师看了十分满意。
同年四月份的一天,电影队按上级安排,要放映朝鲜进口的战争故事片《南江村妇女》。为提高观影率,必须提前做好宣传,张为田队长特意请吴海老师画《南江村妇女》的电影海报。没想到,吴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我有些犯难:原稿只有半开纸大小,可宣传版面却要宽 3 米、高 1.8 米,画面尺寸悬殊这么大,怎么才能画准确?吴老师耐心细致地教我 “九宫格放大法” 和 “色彩调配法”:先在原稿上画出等距离的小方格,再在大版面上按比例放大,划分出等量的方格,通过缩小视觉范围来提高画面分辨率;色彩调配上,则采用混合法与重置法。在吴老师的具体指点下,我耗时两天,终于完成了《南江村妇女》电影宣传画。把画放到电影场门口时,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那时睢宁县城唯一的固定电影场,就在现在中国城北门东侧,靠街有一栋两层的放映小楼。场子里是土地面,坐凳是青条石,影幕则是砖垒的高墙,条件十分简陋。但在那文化生活贫瘠的年代,电影格外 “吃香”——《南江村妇女》的海报一挂出,电影票立刻售罄,每场都座无虚席。
五、下乡避乱:乡土间的美术实践与成长
完成电影宣传画后,我去了好几次文化馆都没见到吴老师,问其他人也都说不知道他的去向。后来通过熟人打听,才知道他在黄圩公社楼张大队。我立刻赶去楼张大队,找到吴老师时,他正在教几个孩子学画画。
我问他:“您怎么谁也没说,就来这农村了?” 他悄悄告诉我:“来这是想躲开派性活动,避免参加武斗,同时还能帮孩子们学画画,帮大队搞文化宣传。” 我这才明白,楼张大队地处苏皖交界,地理位置偏僻,没人会找到这里 —— 只要不在城里,就能不参与任何派别活动。我跟吴老师说:“我也想留在这里。” 他高兴地答应了,找大队领导说明情况后,我们师徒俩就住在大队部,吃饭由队里出钱,在一户姓张的农户家搭伙。这户人家只有娘仨,待我们特别好,就像自家人一样。
我们在那住了一个多月,大队领导要求全大队每家每户的墙壁上都要有毛主席语录版,后墙外要刷宣传标语。这个大队的副业搞得很好,有村办工厂和手工作坊,主要生产犁铲头等农具配件,资金实力较强。除了广场,大队还有一座戏台,戏台的照壁高 3 米、宽 6 米 —— 平时大队会在这里召集社员开会,逢年过节还会演戏、放电影。
为了活跃气氛、改善环境,大队领导让吴老师设计戏台照壁:要么画毛主席像,要么写毛主席语录。考虑到照壁较宽,吴老师选了一张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微笑招手” 的半身照片,画在照壁中间;两边条幅则分别写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画好后,大队领导高兴得合不拢嘴,老百姓也纷纷前来围观。看到毛主席头戴军帽、身穿绿军装,面带笑容向大家招手,人们都兴奋地喊着 “毛主席万岁”;年纪大的老爷爷、老太太还夸赞道:“毛主席多么慈祥,红光满面,一脸善气,我们今天都是托毛主席的福啊!”
吴老师画戏台照壁毛主席像的同时,让我去楼张小学画毛主席像。这是一所完全小学,院子大、建筑规范、布局合理。学校大门朝东,门内 10 米处砌了一道照壁,高约 3 米、宽约 2 米。吴老师帮我选定的图像是 “毛主席在北戴河”:毛主席头戴蓝色军帽,身着蓝色大衣,站在金黄色的海滩上;身后是深蓝的海水与淡蓝的天空,海风轻轻吹过,掀起大衣一角,海面上浪花清晰可见。他目光坚定地凝视前方,仿佛能穿透整个世界 —— 似在沉思过去、观察当下、展望未来。
在吴老师的不停指点下,我用三天时间完成了这幅画。最后,吴老师还特意在面部着色上做了巧妙修正。这是我第一次独立绘制伟人毛主席的画像,心里除了高兴,更多的是对吴老师的感激。
六、技艺精进:多单位画像与县政府画屏挑战
从楼张大队回城后,正赶上 “画毛泽东画像热”—— 不少有院落的单位,都想在大门内正中位置放一尊毛主席雕像,或是立一座毛主席画像屏,这种热潮一直延续到 70 年代。
在吴老师的介绍下,我先后去了物资局、发电厂、食品公司、砖瓦厂、机井大队、酒厂等单位,帮他们画户外大屏毛主席像。去李集食品站、张集拖拉机站等驻乡单位时,我邀请了程广礼同学一起 —— 广礼同学无论是行书,还是各类美术字都写得极好,尤其是宋体字,跟印刷的一样工整。我们俩分工配合:我负责画画,他负责写字。
1968 年 12 月,吴海老师安排我为县政府大院画毛主席像。这座画屏位于县政府大门内 30 米处,是钢材焊制的立架,版面为白铁皮材质,高 12 米、宽 6 米。之前这幅画是文化馆尚连壁老师画的《毛主席去安源》,因年久失修,已脱皮掉色,这次吴老师让我复画。
画之前要先清底,重新做底层防锈处理,可版面太大,根本没法画分格线。我有些胆怯,吴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道:“分格线只要算好比例,在大版面四周标好点,找木工借个弹线墨斗,用弹线法就能解决;至于原画面清理,就是多费点工夫,多倒些汽油就行。”
在吴老师的跟踪指导下,我从清理底版、做防锈处理,到割格放大、勾画初稿,再到逐步上色、做画面防护,整整用了 20 天,终于成功完成复画。
七、师者风范:无偿奉献与吴老师的艺术成就
自从 1968 年初正式跟着吴海老师学画画,到 1969 年 12 月分配工作前,我基本都在文化馆或各单位帮忙 —— 画毛主席像、制毛主席语录版、布置会议室等,从未要过任何报酬。所到之处,对方也只是安排我在食堂免费就餐。那个年代风气清正:大家不谈报酬、不知索取,只懂奉献、只图表扬;别人也不会送钱送物,最多送一本毛主席语录本、一个笔记本或一支钢笔。即便我和吴老师之间,也没有任何金钱物质往来,只有深深埋藏在心底的师生情。
吴老师 1937 年 11 月出生在睢宁城郊岗头吴村,早年毕业于海州师范学校,后来又进修于南京艺术学院,一生都在从事美术辅导与绘画工作。尤其是在推动睢宁儿童画发展上,他付出了大量心血:不仅撰写了 30 多篇儿童画指导论文,还几十次跑省部争取行业发展资金,累计达 200 多万元 —— 除了购买宣传用品,还建成了约 3000 平方米的 “睢宁儿童画活动中心”。他还配合县教育部门,将儿童画从县实验小学、睢城小学推广到全县中小学,让睢宁儿童画享誉世界。几十年来,睢宁儿童画有三万多幅作品在 70 多个国家展出,其中 2000 多幅获得各类奖项;1997 年 11 月,睢宁县还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儿童画之乡”。吴老师本人也被国家教委、文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六部委授予 “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 称号。
在专业艺术领域,吴老师擅长工笔重彩画,还开辟了国画中 “工写结合” 技法的先河。他先后创作了 150 多幅 “工写结合” 作品,其中 43 幅荣获国内外大奖;2011 年,他被授予 “高级美术师” 职称,同时被编入国家人才库。
他生活俭朴、为人厚道,既热爱工作,又关心同事。1969 年我参加工作后,他仍一直关注我学绘画的情况。1974 年,他还特意和我所在工厂的领导沟通,送我参加全省 “工人业余美术创作学习班”。当时我被分在版画组,以纺织女工为题材创作了水印木刻版画《新手》,这幅作品受到评选组好评,还参与了全省巡回展览。
八、薪火延续:工作后的美术深耕与荣誉
在吴老师的介绍与带动下,我还认识了儿童画创始人、元老级教师李训哲和武嘉兴;尤其是认识柳琴剧团美工陈训老师、梆子剧团美工黄先老师、徐州地区杂技团美工龚士元老师,之后我的业余美术水平又有了进步 —— 不仅能画宣传画,还基本学会了舞台美术与装潢美术。
后来在工厂里,我全面承担起文艺宣传队舞台布景的制作与绘制工作。1977——1978 年,县里连续两年举办全县元宵灯会展览,我主持创作的《迎春塔》、《二龙戏珠》巨型花灯,均获得一等奖。
九、遗憾与铭记:永不褪色的师恩与思念
1978 年,我担任厂办秘书后,因企业管理工作事务繁杂,不得不放弃了美术绘画。现在回想起来,心里满是遗憾,总觉得对不起诚心诚意教我学绘画的吴老师。
吴老师虽于 2016 年离世,但他的模样与精神,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宽边眼镜下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不笑不说话的慈祥面貌;他耐心细致、事事讲透的教导方法;他艰苦朴素、尊老爱幼的正派作风;他热爱工作、苦心钻研技术的执着精神;他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学员的善良心态 —— 这一切,都将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