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丨吴思哲、杨振鸣
视频丨李 翔、蒋圣硕、朱志强
第72集团军某旅一级上士陈江山
匠心攻研的“智”造达人!
人物名片
陈江山,男,浙江余姚人,汉族,2013年9月入伍,现为第72集团军某旅一级上士,入伍13年,精通多项火炮维修技能,7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认证,荣获东部战区陆军“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获评集团军“技术革新能手”,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被评为“优秀士兵”2次、“优秀学员”2次,荣获嘉奖5次,今年,研发的“某型智能测试评估系统”荣获军委“强装杯”创新大赛银奖。
归零心态:
从“跟不上”到“领头雁”的淬炼
陈江山的起点并非坦途。2013年高中毕业后入伍,他虽通过努力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但2018年毕业回到原单位修理连时,却面临着现实的“当头一棒”——单位现有装备与他在院校所学的完全不同。
![]()
“很多义务兵都比自己专业。”陈江山回忆道。面对差距,他没有被困在过去的成绩里,而是选择了彻底的“归零”。他白天带着教科书扎进车场,将理论知识与实物一一对照验证;他还虚心向老技师请教,并结合院校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
正是这段“回炉重造”的经历,让他的理论和实操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2021年4月,他带领班组在旅队组织的抢救抢修集训中一路过关斩将,斩获第一,完成了从“跟不上”到“领头雁”的华丽转身。
![]()
实战导向:
为战场而生的创新引擎
陈江山的每一项发明,都不是实验室里的“空中楼阁”,而是直接源于演训一线的迫切需求。
他的研发之路始于一次保障任务。当时,他和战友们发现,传统的火炮检测设备展开缓慢、过程繁琐,严重制约了维修效率。“像这样的问题如果多次出现在演训场,肯定会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陈江山敏锐地意识到:“不能让战斗力在装备保障这一环节打折扣!”
![]()
一个研发便携式、智能化检测设备的想法在他脑中萌生。在单位领导的全力支持下,他自学建模制图软件、广泛征集战友意见、多次与院校教授和工厂技术人员沟通……经历了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和反复试错攻关,他成功研发出“某型智能测试评估系统”,将检测耗时大幅缩短。
![]()
“打仗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是他不变的初心。此后,“融合型便携式自适应充电站”等成果相继问世。这些发明共同的特点是便携、高效、一机多用,精准解决了装备保障中的多个痛点,真正让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薪火相传:
从“一个人走”到“一群人行”的格局
在陈江山看来,装备保障是战场打赢链条上的关键一环,而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既然选择了在军营成长,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行动的准则。
![]()
陈江山主动将研发心得和维修技巧教授给年轻官兵,还成立研发创新小组,带领战友们共同攻关,为部队装备保障领域注入了持续活力。他成功申请专利背后所凝结的勇气与苦战精神,成为激励身边人不断“破圈”的最佳榜样。
![]()
如今,陈江山依然每天忙碌在装备保障一线。他的故事证明,强军兴军的征程,既需要高精尖的突破,也离不开这般立足本职、扎根基层的“微创新”。
他用从军十三载的奋斗诠释,只要心怀战场,平凡的岗位也能成就卓越,一名普通的士兵,也能用智慧和汗水成为战位攻坚的“兵工匠”。
来源│光荣e家 (ID:plaefamily)
编审│姜卫慧
责编│童祖静
编辑│胡 贺
实习编辑│邓子阳
邮箱│grejwx@163.com
刊期│2956 期
动动小手,点个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