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的八宝山,冷风里藏着哽咽
杨振宁的葬礼上,他的儿子送父亲最后一程。
妻子翁帆,就站在最前面,但与以往媒体拍到的照片不同。
此刻的她,脸上一点笑意都没有……
![]()
葬礼现场沉默里全是痛
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外,清晨六点就排起了百米长队。
送别的人捧着白菊,神色肃穆,寒风把抽泣声吹得断断续续。
九点刚过,翁帆和亲属们缓步走来,她走在最前面,脊背挺得很直。
![]()
黑色外套的领口立着,遮住了半张脸,可露出来的眼睛红得吓人,眼皮肿得快要睁不开。
有人拍到她抬手抹眼泪的样子,指尖都在抖。
签到时,她握着笔的手顿了好几秒,才一笔一划写下名字。
面对上前慰问的人,她点点头轻声说“谢谢”,声音哑得几乎听不清。
![]()
清华大学的教授后来回忆,整个仪式上她没哭出声,可肩膀一直微微颤抖。
礼堂里,杨振宁的遗像摆在正中央,照片上的他笑得温和。
翁帆站在遗像正前方,手里紧紧攥着一朵白菊,指节都泛了白。
仪式进行到鞠躬环节,她弯腰的动作很慢,起身时踉跄了一下,旁边的亲属赶紧扶住她。
![]()
现场有人叹气,二十多年的陪伴,早就成了彼此的根啊。
换成是谁,恐怕也不能接受!
但谁还记得,这段感情最初满是争议……
![]()
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柔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结婚,骂声和质疑铺天盖地。
可杨振宁却说,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是“天作之合”。
他们的故事,早在1999年就埋下伏笔。那年翁帆在汕头大学当向导,陪他和第一任妻子考察,夫妻俩都觉得这姑娘“十分可爱”。
![]()
婚后的日子,全是细碎的温柔。
杨振宁喜欢给翁帆拍照,2004年在香港第一次单独见面,就拍下她站在海边的样子。
后来走到哪儿拍到哪儿,旅游照片攒了厚厚几本,每张背面都写着日期和地点。
他去东南大学开讲座,会坦然地展示两人的婚纱照,说“我们都觉得很开心,很美满”。
翁帆则成了他最贴心的依靠。
![]()
杨振宁90岁后腿脚不便,出门时翁帆总会扶着他的胳膊,步伐慢得刚好配合他。
在家时,她帮他整理书房,把书籍和手稿按顺序排好,连钢笔都要摆在固定的位置。
他写《九十抒怀》,她逐字逐句翻译成中文,念给他听时,他笑着说“译得比原文还好”。
他们的相处,藏在细节里。
![]()
杨振宁喜欢喝淡茶,翁帆每天早上都会泡好,水温控制在刚好能入口的程度。
翁帆看书时,他会安静地坐在旁边看报纸,偶尔抬头对视一笑,不用说话也懂彼此。
她曾说,是杨振宁塑造了现在的她,给了她“纯净的世界”,而他的人生,因为她画成了圆满的圆圈。
![]()
带着他的力量继续走
葬礼结束后,翁帆捧着杨振宁的骨灰盒,慢慢走出礼堂。
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落在她身上,却暖不透那一身的清冷。
有记者想上前采访,被工作人员拦住,她始终低着头,护着骨灰盒像护着稀世珍宝。
之前她在《光明日报》发文,写他的一生“沐光而行,如斯如愿”。
字里行间全是敬意,也藏着不舍:“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
她还说,仰望星空时,会觉得他在某颗星星上微笑,能从中找到“自强不息的力量”。
现在的翁帆,应该还是住在清华园里,说不定半夜还会整理他的手稿,就像以前无数个夜晚那样。
这段罗曼史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真正做到了,把“陪伴”二字刻进岁月里。
![]()
结语
二十多年相伴,终究还是到了告别时。
翁帆的眼泪,藏着最深的思念。
那些温柔的过往,不会随时间消散。
他留下的力量,会陪着她继续走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