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明确了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领域。红星新闻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多个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最高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公益诉讼案”值得关注。
![]()
▲2025年10月14日,微山县爱湖村渔民采摘菱角
南四湖地处山东、江苏、安徽等省交界处,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四个相连湖泊组成,入湖河流53条,涉及4省8市34县(市、区),湖区面积1266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由于历史原因及沿湖地区地理区位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一,长期以来沿湖各地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重点、执法标准和监管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无人管”“多头管”“交叉管”问题突出,导致南四湖成为“集中纳污区”。
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严重,与执法主体分散、执法标准不一、区域协调联动不足紧密相关,单一行政监管系统或者各省分别治理,难以有效根治。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基于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问题跨省级行政区,又涉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多家行政执法机关,正式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以公益诉讼推动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2021年3月下旬,最高检联合生态环境部实地调研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问题,并组织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检察机关开展初步调查。鉴于该流域生态环境受损问题严重复杂,且案涉违法主体众多,2021年4月8日,最高检决定基于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事实进行公益诉讼立案,并成立由四级检察机关组成的一体化办案团队。最高检设办案组,由大检察官任办案组组长;山东、江苏、安徽三省设办案分组,同时成立由最高检和地方检察机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分组。办案组共调用200余名公益诉讼业务骨干、检察技术人员和司法警察,按照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方案等指挥、调度、推进办案工作。
最终,通过办案,督促相关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多重污染在根源上得到控制,基本形成全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经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按照同一区域、同一时相、同一种卫星遥感数据等基本方式对比办案治理前(2020年10月)与办案治理后(2021年10月)的南四湖流域水体,显示水质明显好转,污染程度显著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污染水体区域占比由治理前的24%降至8%,正常区域由38%增加到61%;黑臭指数水体高污染水体区域占比由治理前的15%降至10%,正常区域由32%增加到59%;悬浮物浓度高污染水体区域占比由治理前的14%降至7%,正常区域由27%增加到71%。
最高检认为,南四湖可视化的具体污染问题已基本解决或者明确解决方法路径,南四湖流域水质明显好转,案件办理达到预期效果。2022年4月19日,最高检决定终结审查南四湖生态环境受损公益诉讼案。
为从长效机制上彻底解决因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反弹问题,案件结案后,最高检注重跟踪回访南四湖生态环境治理情况。基于水产养殖是南四湖湖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如果“一刀切”禁止养殖,即使有利于净化水体,也会严重影响民生。为此,最高检积极建议地方政府有序推进南四湖养殖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有效解决大面积鱼塘生态化改造的资金缺口难题,最高检主动协调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制定《“公益诉讼检察+农村普惠金融”助力南四湖微山县区域治理工作方案》,建立金融资源与生态资源转化连接的桥梁,推动济宁市政府与银行签订金融合作协议,整合金融资源以及社会力量服务保障当地工矿企业和农业养殖产业转型升级、退湖渔民安居乐业,促进南四湖片区综合开发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截至2024年9月底,微山县通过生态化改造,生态养殖已占全县养殖面积的88%。经过生态综合治理,山东省济宁市微山湖旅游区已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红星新闻记者 祁彪
编辑 欧鹏
审核 任志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