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有的人选择固守阵营,有的人选择另谋出路,还有一些人,则选择了顺应历史的洪流,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投下自己关键的一票。咱们的主人公田敬堂,就是这第三种人。
他是一位在战场上颇有建树的国民党将领,却在关键时刻率领万余名士兵起义,加入了人民的阵营。
按理说,这样一位功臣,在新中国成立后理应受到重用,前途无量。
![]()
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拒绝中央军委拟任的司令员职务,选择解甲归田。
这位放弃了高官厚禄的起义英雄,回到家乡后,非但没有享受到英雄的待遇,反而过得十分平淡,甚至在乡邻眼中并不受待见。
从放羊娃到沙场猛将
1906年,田敬堂出生在河南省项城县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民家庭里。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命运多舛,田敬堂也不例外。
![]()
他没读过什么书,从小就要为生计发愁,给地主家放羊,甚至在活不下去的时候只能靠乞讨度日。这样的童年,让他早早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辛。
或许正是因为不想一辈子都这样活下去,1924年,年仅18岁的田敬堂做出了改变一生命运的决定,参军。他加入了当时颇有声望的冯玉祥的西北军。
![]()
对这个衣不蔽体的年轻人来说,当兵首先是为了吃上一口饱饭。但田敬堂显然不是一个只想混日子的人。他作战勇敢,为人又肯动脑筋,很快就在军队里崭露头角。
两年后,也就是1926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西北军的干部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军事知识。这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他从基层军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到了1928年,已经升任少校营长。
![]()
真正考验他军事才能的,是1937年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面对民族危亡,田敬堂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洪流之中。他率领部队先后参加了晋北、绥远、娘子关以及著名的台儿庄战役。
在连天炮火中,他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军衔也一路晋升,最终成为一名手握兵权的上校团长。
可以说,田敬堂的前半生,是从一个食不果腹的放羊娃,凭借着自己的血性和拼搏,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在战场上令日寇闻风丧胆的铁血悍将。
![]()
审时度势,毅然起义
1949年,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统治的军事主力土崩瓦解,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国。
蒋家王朝的覆灭,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的田敬堂,已经是国民党第127军的高级将领。常年的戎马生涯让他深知兵凶战危,更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眼看着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军心涣散、民怨沸腾,他内心的天平早已开始倾斜。
![]()
促使他下定决心起义的,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他的老战友高树勋。
高树勋将军早在1945年邯郸战役中就已经率部起义,是国民党军中第一个起义的将领。高树勋深知田敬堂为人正直,便秘密派人给他送信,劝他弃暗投明。
然而,这件事进行得并不顺利。
信件在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截获,田敬堂因此受到牵连,被关押审查。幸运的是,由于查无实据,加上他在军中素有威望,不久后便被释放。
他知道,在国民党的阵营里继续待下去,不仅没有出路,甚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
于是,他开始秘密联络军中的进步同僚,如陈丹亭等人,并与解放军方面的代表张介民取得了联系,共同商议起义大计。
1949年,在解放军的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感召下,时机终于成熟。
田敬堂果断采取行动,率领他麾下的一万多名官兵,在四川南江一带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正式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他的这一义举,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避免了更多无谓的伤亡,也为解放大西南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
起义后,他的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补训师,田敬堂被任命为师长。至此,他的人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解甲归田,只为尽孝
起义成功后,田敬堂作为一名有重大贡献的国民党起义将领,受到了解放军和中央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尤其是在军队建设方面。
![]()
考虑到田敬堂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带兵能力,中央军委经过研究,准备对他委以重任。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中央当时有意任命他担任某军区的司令员。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职位,也是对他起义功绩的极大肯定。
对于任何一个军人来说,这都是梦寐以求的荣誉和施展抱负的平台。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田敬堂将要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包括中央领导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他婉言谢绝了这一任命。
![]()
他给出的理由,不是因为觉得职位不合适,也不是因为有其他的政治考量,而是一个非常朴素,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不合时宜”的原因,他想回家。
田敬堂向组织上提出,自己从十几岁就离开家乡投身军旅,南征北战二十多年,从未在父母身边尽过一天孝道。
如今,他的父亲年事已高,并且双目失明,生活起居非常不便。他觉得,自己戎马半生,为国尽忠,现在天下太平了,是时候回家为父母尽孝了。
![]()
在“忠孝难两全”的古老命题面前,田敬堂在完成了对国家的“忠”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孝”。
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名誉地位,脱下了穿了二十多年的军装,选择解甲归田,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河南小村庄,重新做回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英雄迟暮,乡邻缘何不待见?
带着组织的批准和一份作为起义将领的证明,田敬堂回到了他阔别二十余年的家乡,河南项城的老家田庄村。
![]()
他终于可以像自己期望的那样,守在年迈的父母身边,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他脱下军装,换上布衣,拿起锄头,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在村里人的眼中,田敬堂的归来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更没有人将他视作荣归故里的英雄。
![]()
相反,他在乡邻间的处境,多少有些尴尬,甚至可以说是不受待见。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现实,也有些令人心酸。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乡亲们对于外界发生的大事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田敬堂在外面具体做了什么,更不知道他率领上万人起义、为解放事业立下大功的壮举。
在他们简单而朴素的认知里,只留下了一个模糊而负面的印象:田敬堂是出去给国民党当官的。
![]()
其次,田敬堂本人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会去刻意改变这种状况。根据一些描述,他为人极其低调,不喜张扬。
他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过去的战功,也从不拿出自己的起义将领证明去为自己争取什么。他似乎觉得,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无论是功是过,都已是过眼云烟。他只想安安静静地当一个农民,一个孝子。
![]()
据说,在村里进行一些分配时,有人因为他的“国民党军官”身份而故意刁难他,让他受了委屈,他也不去争辩,默默承受了。
1986年,田敬堂在家乡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0岁。
直到他去世,或许村里的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这位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普通老农,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一念之间能影响上万士兵命运的将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