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编号:F20250815
自我成长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 1069 篇文章
我们都有需要倾诉的时候。分享那些困扰你的事,无论是压力山大的一天,一次令人沮丧的互动,还是单纯的心情不佳,这都是处理情绪的健康方式。倾诉是释放烦恼并感受到被在意的有效途径。
然而,有时在不知不觉中,倾诉会“变形”成为一种更持久的行为:习惯性抱怨。
当表达沮丧不再是为了寻求解脱,而是变成了应对生活挑战的默认反应时,这种情况就会出现。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在细数各种不满,或是把大多数对话都变成吐槽烦心事的场合,或许是时候停下来反思了。
![]()
留意自身感受
习惯性抱怨往往会掩盖更深层的情绪,比如沮丧、恐惧或孤独。
你也许会说“我做什么都不顺利”或“没人懂我”,但这些话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悲伤、焦虑,甚至是被忽视的感觉。
久而久之,这会变成一种习惯,大脑会不断回想,因为这种状态让人感到熟悉,或能带来短暂的解脱。
你越频繁抱怨,它就越会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据 2016 年的一项针对性研究显示,对于患有抑郁症及社交焦虑的青少年而言, 那些难以识别和管理自身情绪的人,更容易陷入“重复性消极思维”,比如持续的担忧或反复思虑。
这种思维循环往往源于情绪混乱或情感压抑。
这种模式会让你困在消极循环中,尤其是当情绪未被识别或处理时。
抱怨也是如此:短期抱怨带来的解脱,从长远来看只会加剧无力感。
![]()
打破这类习惯并非总是易事,这很正常。
你不可能一夜之间就从下意识反应转变为深思熟虑。
不过,你可以留意下一次想要抱怨的时刻,当这种冲动出现时,试着“打破惯性”。
“打破惯性”是一种简单的技巧,用于中断下意识的习惯行为或思维模式。
当你陷入某种固定模式,比如不经思考就抱怨时,它就像一个思维“暂停键”,能中止循环,让你有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例如,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即将开始抱怨而非单纯倾诉,可以深呼吸,问问自己:
“我此刻真正的感受是什么?”
![]()
或者改变一下物理环境,像站起来、伸个懒腰或走开。
这种短暂的中断能打破你惯有的下意识反应,帮助你养成新的、更健康的习惯。
本质上,你要在旧模式占据主导前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让自己能够选择更恰当的的反应。
![]()
化抱怨为好奇
一旦你停下来并留意到内心的状态时,下一步就是重新看待你一直在思考的情境。
与其问自己“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不如问“我能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或“有没有其他角度可以看待这件事”。
这种转变被称为“认知重构”,这是一种经过充分研究的情绪调节策略,通过改变对情境的理解方式来调整其带来的情绪影响。
对比“重构”和“接纳”策略的研究发现,在情绪挑战期间,例如观看悲伤电影及之后,“重构”能更有效地减少负面情绪,并显著增加积极情绪。
它在帮助人们情绪恢复方面尤其有效。
![]()
相比之下,“接纳”策略对认知的要求较低,对情绪影响的变化也相对较慢。
所以,下次你想抱怨时,停下来问问自己:
你在对自己重复怎样的故事?以及你如何能改变看待它的方式?
抱怨往往会强化消极思维模式,让人难以向前。
相反,带着好奇心去应对挑战会促进更开放的认知和激发主动学习的心态,帮助你跳出这些循环。
重新构建你看待情境的方式有助于培养韧性,并让你能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应对困难。
![]()
![]()
专注于可控之事
当生活令人不堪重负或感到不公时,人们自然会关注所有不顺心的事。
然而,习惯性抱怨会训练你的大脑放大消极面。
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以至于你的大脑完全停止寻找解决方案。
抱怨非但不能帮助你处理情绪或解决问题,反而让你困在一个感觉改变遥不可及的循环里。
事实上,并非所有事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
但重要的是,你要识别出哪些是你能掌控的。
研究表明,处于压力下的人更容易放弃,但这仅限于当他们感觉情况无法控制时。
当参与者认为自己能采取有效行动时,即使在压力下也会继续坚持。
这说明,并非压力本身会击垮你,而是那种“无能为力”的无助感。
这就是为什么哪怕找回一点点掌控感,也能改善情绪状态,重燃动力。
专注于情境中可控方面的人,往往焦虑感较低,动力更足,那是因为他们的精力都用于寻找解决方案,而非陷入无助感的漩涡。
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又在抱怨时,试着问问:
“这件事中,有哪些部分是我能带来变化的?”
或许你无法改变别人的行为,也不能一夜之间修复整个系统,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反应方式、沟通方式,以及你在这件事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例如,与其说“老板从不听我说话”,不如换个说法“我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清楚,然后请求一个专门的时间和他谈谈。”
![]()
这不仅能改变你的心态,还会让你感到更有能力、更有掌控感。
专注于可控之事,意味着选择把你的力量投注在何处。
时间久了,这种改变会减少挫败感,建立自信心,帮助你打破习惯性抱怨的恶性循环。
End
作者 | 马克·特拉弗斯(Mark Travers)博士,美国心理学家,拥有康奈尔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学位。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Katrina(122)
校对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Phyllis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叶承露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