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夏萍 通讯员 蔡晓红 贾宁
在郑州人民路,晨光与夜幕之间,总有一个身影在与城市对话。十四年,五千多个日夜,环卫工人朱秀霞用缓缓移动的扫帚,为城市梳妆,为街道写诗。她把最朴素的年华,献给了金水区人民路的每一寸洁净,在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海中,静默地勾勒出一座城市的体面与尊严。
![]()
她不曾留下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日复一日的弯腰清扫,在柏油路上刻下无声的承诺。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是她与城市最深情的低语,每一片落叶的归位,每一寸路面的清亮,都印着她早出晚归的足迹。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她始终守在人民路最需要洁净的地方,以平凡之躯,扛起不凡使命。
在河南省第二十八届“环卫工人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位平凡的环卫工,聆听她那把扫帚书写下的不凡诗篇。
![]()
风雨中的“逆行者”,她用身躯为城市护航
环卫工作,是与天地对话的职业。在朱秀霞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天气不好”这样的字眼,有的只是“今天需要更早到岗”的责任。
夏天的那场持续强降雨,至今仍深深印刻在同事们的记忆里。雨水模糊了整座城市的轮廓,朱秀霞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地坚守在岗位上。双脚在水中浸泡得肿胀发白,她只是简单用塑料袋包扎一下,就又投入到清淤工作中。
“她那会儿嗓子完全哑了,就靠打手势指挥我们作业,直到最后一个排水口疏通完毕。”同事王师傅回忆时,眼眶依然会湿润。
冬天的战役同样艰巨。极寒的凌晨,大雪封路,整座城市一片寂静。凌晨三点,朱秀霞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人民路上,成为风雪中第一面移动的旗帜。在零下五度的严寒中,她带领团队连续奋战十二个小时。融雪剂灼伤了双手,寒风撕裂了嘴唇,她却笑着说:"路通了,大家能安全出行,我这点伤不算什么。"
![]()
街道上的“绣花人”,她用匠心为城市梳妆
在朱秀霞看来,环卫工作不仅是体力活,更是一门需要用心钻研的技艺。
她独创的“四季工作法”已成为整个班组的标准作业流程:春季多风,她提前调度水车降尘;秋季叶落,她创新的“分段包干、巡回接力”法,日均清运落叶三十余车;夏季暴雨,她对每个低洼易涝点都了如指掌;冬季除雪,她总结的“机械主攻、人工精扫”流程,将清雪效率提升近一倍。
“朱大姐清扫过的路段,连砖缝里都找不到一片纸屑。”沿街商铺的李老板由衷赞叹,“她擦拭的果皮箱,真的能照出人影来。”
![]()
团队里的“暖心光”,她用行动为信念代言
朱秀霞从不以资历自居,而是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以身作则。”
她坚持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这段晨光熹微中的独自巡查,是她与这座城市特有的交流方式。新来的年轻同事操作不熟练,她总是耐心地手把手教导,从握扫帚的姿势到清扫的节奏,倾囊相授。“小朱年龄不大,却像我们的大家长。”刚入职半年的张师傅说,“她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工作技能,更是做人的道理。”在她的感染下,整个班组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
城市文明的“守护者”,她用真心换民心
十四年的坚守,让朱秀霞成了人民路上的“活地图”。她熟悉这里的每一家商铺、每一个路口,甚至每一棵行道树的变化。
去年冬天,她在清扫时发现一位老人在路边徘徊,立即上前询问。得知老人迷路后,她一边安抚老人,一边联系警务室,最终帮助老人安全回家。这样的事情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帮走失的孩子找家长、拾金不昧归还失主、提醒车主关好车窗……在她看来,这些都是分内之事。
“小朱不只是环卫工人,她是我们这条街的守护神。”社区居民刘大爷动情地说。
![]()
“城市干净了,我的心就亮了。”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朱秀霞十四年如一日的信仰写照。
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三岁,她把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这条熟悉的街道。青丝渐染白发,不变的是那颗赤诚的心。她扫去的是尘埃与落叶,留下的是洁净、温暖与文明。
在河南省第二十八届“环卫工人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真正地看见这些城市美容师,记住朱秀霞和千千万万如她一般的环卫工作者——他们是城市肌体中不可或缺的细胞,是文明进程中默默无闻的基石。
他们的每一次弯腰
都在书写城市的尊严
他们的每一滴汗水
都在浇灌文明的花朵
谨以此文
致敬坚守
致敬平凡中的伟大
致敬这座城市的
橙色风景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