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本蓝色封皮的笔记本,是我大学毕业时导师送给我的临别礼物。扉页上,他用苍劲的笔迹写着一段话,后来我才知道,这源自哈佛大学一项著名的研究:“记住,人生有七次决定性的机会,第一次来时你太年轻,最后一次来时你已太老,中间还会不小心错过两次。所以,真正能把握的,大概只有三次。” 那时,我二十二岁,对着这段话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如今,二十年过去,当我再次翻开这本边缘已磨损的笔记本,那七个时间刻度,已然成为我回望半生时,最清晰的路标。
第一次机会的错过,发生在二十五岁,带着青涩的慌张。
那时我在一家报社实习,有一个去总部深度报道组的名额。带我的老师私下问我愿不愿意去。我看着那些资深记者笔下风起云涌的宏大叙事,心里发怵,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最终,我以“想再在基层磨练”为借口,把机会让给了另一位更果敢的同事。那不是谦逊,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信任。那一刻,我第一次体会到“因为太年轻而抓不住”的滋味——机会来时,它需要的是你伸手去够的勇气,而我的行囊里,只有忐忑。
第二次机会的敲门声,在三十二岁那年来得急促而响亮。
我已是一家杂志社的资深编辑,生活平稳。一位从报社出来的老同事创业,力邀我加入,负责内容板块。那是互联网内容创业的黄金时代,也是风险巨大的赌注。我连续失眠了一周,反复权衡。看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想到那笔不确定的股权和可能归零的薪水,责任感压得我喘不过气。但心底有个声音在喊:再不去试试,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最终,我说服了妻子,押上了所有积蓄。那三年,是我职业生涯最辛苦也最充实的三年。我们没成为巨头,但公司稳健发展,而我,真正找到了自己事业的坐标。我常在深夜加班后,想起笔记本上的话,庆幸自己这次,用尽了全力,握住了方向盘。
第三次机会,包裹在三十九岁的危机感中悄然降临。
此时,我已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但遇到了瓶颈。一家行业巨头抛来橄榄枝,邀请我去担任内容副总裁。头衔光鲜,待遇优渥,是标准的“更上一层楼”。但我犹豫了。我发现自己的激情不在于管理一个庞大的团队,而在于亲手打造有价值的内容产品。挣扎许久后,我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拒绝邀约,留在原地,但带领一个小型团队,去探索一个全新的、当时看来非常小众的视频项目。很多人说我放弃了“最后一次飞跃的机会”。但我知道,我不是放弃机会,而是选择了自己定义的机会。这次,我不再是被动接受筛选,而是主动塑造了我想要的机会。那个小众项目,后来成了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如今,我站在四十六岁的门槛上。导师笔记本上预言的第四次机会,正隐约浮现。它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金光闪闪,咄咄逼人,而是更像一条安静的溪流,需要我俯身细察。我开始花更多时间与年轻人交流,为他们提供指导,也从他们身上感受新时代的脉搏。机会的形式变了,它或许是经验的传承,或许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我合上笔记本,窗外华灯初上。哈佛的研究说,人生有七次机会,真正能把握的或许只有三次。但我现在觉得,这话只对了一半。那“错过”的四次,何尝不是一种塑造?二十五岁的退缩,教会了我三十二岁的勇敢;三十九岁的“舍弃”,让我获得了选择的清醒。真正的机会,或许并非那七个特定的年份,而是贯穿一生的、我们是否保持了识别机遇的敏锐和把握机遇的胆识。剩下的路,我依然会带着这本笔记本,但不再是为了追逐标定的机会,而是为了提醒自己:无论何时,都要做那个配得上机会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