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老黄牛在核心项目会上打开电脑说了一番话,所有人傻眼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老李同志更适合做辅助工作。"

新领导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我看着投影屏幕上自己的名字被划到边缘位置,核心项目组的名单里,小王的名字赫然在列。

三年前那个抢走我方案的小王。

我的手指在桌下攥紧,指甲嵌进掌心。二十二年,整整二十二年。我咬着后槽牙,脸上挤出一个笑容:"我理解,一切为了工作。"

"李工真是深明大义。"新领导满意地点点头。

我站起身,所有人以为我要离席。我走到会议室前端,打开笔记本电脑,插上投影线。

"不好意思,借用几分钟。"我的声音很平静,平静得连自己都觉得陌生。

屏幕亮起,二十二年的工作记录,一页页滚动。被掩盖的功劳,被窃取的方案,被牺牲的周末,被吞下的委屈。

"这六条规则,我装了二十二年。"我直视新领导的眼睛,"今天,不装了。"

会议室的门在这时被推开,人力总监冲了进来,脸色铁青。

而我,从内袋掏出一封早已备好的辞职信,轻轻放在会议桌上。

这一刻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又是如何走到这步田地的?



01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只有我的工位还亮着灯。

电脑屏幕的光映在我脸上,照出眼角新添的皱纹。今天是我四十五岁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祝福,只有一份还没做完的项目方案。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人事部的邮件通知:明天上午九点,部门重组会议,全员必须参加。

我盯着"部门重组"四个字,心脏突然收紧。二十二年的职场生涯里,我见过太多次重组,每一次都意味着有人要离开,有人要被边缘化。

关掉电脑,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路过茶水间的时候,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头发稀疏,眼袋浮肿,西装领口已经磨得发白。

二十二年前,我刚进这家公司的时候,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那时候我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那时候我看不惯虚伪,看不惯逢迎,看不惯那些在背后捅刀子的人。

我当时对老员工说:"我永远不会变成那样的人。"

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驾车回家的路上,城市的霓虹灯在车窗外划过。我想起二十二年来的那些时刻——第一次加班到天亮,第一次被领导当众批评,第一次看见自己的方案被别人拿去邀功,第一次在厕所隔间里红了眼眶。

什么时候开始学会"装"的?

我已经记不清了。

好像是某个深夜,妻子抱着刚出生的女儿,问我:"奶粉钱够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比自尊更重要。

好像是某次年会,看着比我晚入职十年的人升职当主管,我举起酒杯笑着说:"恭喜恭喜。"回家路上吐得一塌糊涂。

好像是某个周末,我接到领导电话说有紧急任务,我对着准备出游的家人说:"你们先去,我工作忙。"看着女儿失望的眼神,我转过身,不敢让她看见我的表情。

一点一点,我学会了装。

装不记仇,装不在乎,装不生气,装能理解,装没意见,装都是为了工作。

到家的时候已经凌晨三点。妻子在沙发上睡着了,电视还开着。我轻手轻脚地关掉电视,给她盖上毯子。

她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开完会了?"

"嗯,开完了。"

"明天还要早起吗?"

"九点有个重组会议。"

她没再说话,翻了个身继续睡。我知道她想说什么——又是重组,又要加班,又要应付,什么时候是个头?

但她没说,因为她也学会了装。装不抱怨,装能理解,装一切都还好。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是装出来的。

02

第二天早上八点,我准时到了公司。

会议室门口已经站了几个人,交头接耳地讨论着。我看见小王也在,他见到我,立刻迎上来。

"李工,早啊。"他笑得很灿烂,露出一口白牙。

"早。"我点点头。

"待会儿会上,李工可要多帮我说几句好话。"小王压低声音,"您知道的,我资历浅,就指望您这样的老前辈提携了。"



我看着他的脸,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觉。

三年前,也是在这样的会议上。那时候我们一起做一个大项目,我负责技术方案,他负责跟进执行。项目成功后,领导在全体会上表扬,小王抢先一步,把我的方案说成是他的创意,把我的工作说成是在他指导下完成的。

我当时坐在角落里,听着他滔滔不绝,手心里全是汗。

会后我找到他,他拍着我的肩膀说:"李哥,咱俩谁跟谁啊?这个项目本来就是团队合作,分那么清楚干什么?再说,您都这个年纪了,升不升职无所谓,我还年轻,正是需要机会的时候。李哥您说是不是?"

我张了张嘴,最后什么都没说。

因为他说得对,我确实需要这份工作,需要这份收入,不能得罪人,不能闹僵,不能撕破脸。

于是我学会了职场第一条规则:装不记仇。

"李工?"小王见我发愣,又叫了一声。

"哦,好,待会儿看情况吧。"我笑着说。

"还是李工靠谱!"他拍拍我的肩膀,转身去跟其他同事打招呼。

我站在原地,想起这三个月来,小王隔三差五来找我"请教"问题。一开始我还纳闷,他不是挺能的吗?怎么突然变得这么谦虚?后来才明白,他是在套我的想法,套我的经验,套我手上的资源。

每一次我都知道,每一次我都看得清清楚楚。

但我还是耐心解答,还是倾囊相授,还是笑着说"不客气"。

因为我要装不记仇。在职场上,记仇是最昂贵的奢侈品,普通人消费不起。

九点整,会议室的门打开了。

人力总监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一个陌生的面孔——三十多岁,西装笔挺,眼神锐利。

"各位同事,给大家介绍一下。"人力总监清了清嗓子,"这位是空降来的新部门总监,以后大家就在他手下工作了。"

新领导环视一周,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两秒,然后移开。

我的心往下沉。

03

"我看过大家的资料了。"新领导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一张组织架构图,"今天主要是跟大家见个面,聊聊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他指着架构图:"公司这次重组,是要打造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团队。有些老同志为公司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他顿了顿,"时代在变,我们也要变。"

我听出来了,这是在说我。

"现在我来说说具体的人员调整。"新领导切换到下一页,"原来的几个重点项目,需要重新分配负责人。"

我负责了三年的那个核心项目,赫然在列。

"这个项目,我看了之前的进度报告。"新领导皱起眉头,"坦白说,推进得太慢了,方法也有问题。"

我的手指在桌下攥紧。

那个项目是我一手建起来的,从零到一,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亲自把关。去年刚拿了公司的优秀项目奖,现在被说成"方法有问题"?

"李工,您来说说,为什么进度这么慢?"新领导看向我。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

我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是这样的,这个项目涉及到很多跨部门协调,而且技术难度比较大......"

"这些都是借口。"新领导打断我,"跨部门协调慢,说明沟通能力不行。技术难度大,说明方案设计有问题。我看过你们的方案,太保守,完全不符合现在的市场需求。"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我站在那里,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二十二年来,我第一次被人当众这样批评。

"李工,您先坐吧。"新领导摆摆手,"我不是针对您个人,只是就事论事。"

我坐下,努力控制住自己的表情。

要装不生气。这是第三条规则。

不管对方说得多难听,不管心里多委屈,都要装作毫不在意。因为发脾气没有用,只会让人觉得你心理素质差,承受不了压力。

"这个项目,我决定交给小王来负责。"新领导说。

小王愣了一下,然后连忙站起来:"谢谢领导信任!我一定不辜负期望!"

我看着他激动的样子,想起三年前那一幕。历史,就这么重复了。

"李工,您就配合小王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毕竟您经验丰富,可以给年轻人把把关。"新领导说得很客气,但我听得出来,这是明升暗降,把我边缘化了。

"我明白,一切听从安排。"我点点头,脸上挤出一个笑容。

散会后,我回到工位,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一条猎头的微信消息:"李工,有个机会想跟您聊聊,方便吗?"

我看着这条消息,手指悬在屏幕上方,最后还是没有回复。

不是不想换工作,是不敢。四十五岁的年纪,两万的房贷,女儿马上要上大学,父母需要赡养——我输不起。

删掉消息,继续工作。

这就是职场第二条规则:装不在乎。

升职加薪?不在乎。被抢功劳?不在乎。被边缘化?不在乎。

因为你一旦表现出在乎,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软肋,会被利用,会被拿捏,会被肆无忌惮地伤害。

04

接下来的一周,小王正式接手了项目。

他把我叫到办公室,我以为是要跟我交接工作内容,结果他开口就说:"李工,这个项目我有些新想法,想跟您探讨探讨。"

我听着他说完,发现所谓的"新想法",不过是把我原来的方案换了个说法,加了些时髦的词汇,什么"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赋能"。

"怎么样,李工,我这个思路有没有问题?"他期待地看着我。

我想说,这就是我的方案,你只是换了个包装。

但我没说。

"思路很好,很有创新性。"我点点头,"如果按这个方向推进,确实能解决现在的问题。"

"那就这么定了!"小王拍板,"李工,具体执行还得靠您,您经验丰富,知道怎么落地。"



我明白了,他要的是挂名,要的是功劳,脏活累活还是我来干。

"没问题,我会全力配合。"我说。

这是第四条规则:装能理解。

不管对方提出多么不合理的要求,都要装作能理解对方的难处,能体谅对方的苦衷,然后默默去执行。

因为不理解能怎么样?抗议?反对?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周末,我正陪女儿复习功课,新领导的电话打进来。

"李工,那个项目的技术方案,周一要用,你今天来公司加个班,整理一份出来。"

"今天是周末......"我下意识地说。

"我知道是周末,但这个很急。"新领导的语气有些不耐烦,"您是老员工了,应该理解公司的难处。再说,小王年轻,好多技术细节不懂,这事儿还得您来。"

我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她今天好不容易有时间,我答应了陪她去看她期待已久的电影。

"好的,我马上过去。"我挂断电话。

"爸爸,电影......"女儿小声说。

"下次,下次爸爸一定陪你去。"我揉揉她的头发,拿起外套就往外走。

妻子站在门口,脸色不太好看:"你就不能拒绝一次吗?"

"工作嘛,没办法。"我说。

"什么工作能比女儿重要?"妻子的声音提高了些,"你看看你,一年到头有几天在家?女儿的家长会你参加过几次?上次她生病,你在哪里?"

"我这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吗?"我也有些恼了,"房贷车贷,女儿的学费,哪一样不要钱?我不工作,喝西北风啊?"

妻子不说话了,眼圈红了。

我知道她想说什么,但她忍住了。因为她也知道,我说的是事实。

这就是职场第六条规则:装都是为了工作。

所有的加班,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牺牲,都可以用"为了工作"来解释,来说服自己,来说服家人。

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保住工作,还是已经分不清楚了。

05

周一的项目会上,小王拿着我周末加班做出来的方案,在新领导面前侃侃而谈。

"这个方案是我周末加班做出来的,针对目前的痛点,提出了三个解决思路......"他说得头头是道,好像真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我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不错,小王,有想法,有执行力。"新领导很满意,"就按这个方案推进,李工,您配合小王做好执行。"

"好的。"我点头。

散会后,小王追上我:"李工,谢了啊,周末辛苦您了。"

他说得很轻松,好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应该的。"我说。

电梯里,只有我和小王两个人。

"李工,您说我这个方案怎么样?"他问。

"挺好的。"

"就是您帮我整理的那个吧?"他突然话锋一转,笑着说,"李工,咱们都是明白人,我知道这个方案是您做的。但是没办法啊,现在领导就喜欢年轻人,您要是站出来,反而会让领导反感。倒不如......"

"倒不如让你去邀功,是吧?"我打断他。

"话不能这么说。"小王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李工,我也不容易,公司里竞争这么激烈,我要是不抓住机会,怎么往上爬?再说,您都这个年纪了,也爬不动了,对吧?"

电梯门开了。

我走出去,没有回头。

回到工位,我打开抽屉,里面放着一个文件夹。

那是我这二十二年来的工作记录——每一个项目,每一份方案,每一次加班,每一个被抢走的功劳,我都记录在案。

我一直告诉自己,要装不记仇,要大度,要看开。

但这些记录,我一页都没删过。

也许,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不记仇,我只是把仇藏在心里,藏得连自己都快忘了。

手机又震动了,还是那个猎头。

"李工,这次的机会真的很不错,是竞争对手公司,职位和薪资都比您现在的好。考虑一下?"

我盯着消息看了很久,手指在屏幕上打出一行字:"在哪里见面?"

发送出去的那一刻,我心跳加快。

这是我第一次,对自己的职场规则产生了动摇。

也许,装,不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一个四十五岁的人,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06

我和猎头约在一家咖啡厅见面。

那是个年轻女孩,二十出头的样子,说话利落:"李工,我看过您的履历,非常漂亮。我们的客户公司很感兴趣,想约您聊聊。"

"什么公司?"我问。

"这个阶段还不能透露,但我可以告诉您,是行业排名前三的公司,待遇比您现在至少高百分之三十。"

百分之三十,对我来说,是一年十几万的差距。

"那边的年龄......"我犹豫了一下,"会不会有顾虑?"

"这个您放心,他们找的就是有经验的人。而且,我看过您的项目经历,那个核心项目做得很出色,正好对口他们的业务。"

我想起那个被我一手建起来,现在却被小王接手的项目。

"什么时候面试?"我问。

"越快越好,这周就可以安排。"

我答应了下来。

回到家,妻子做好了饭,女儿在房间里写作业。

"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妻子问。

"见了个朋友。"我没说实话。

"什么朋友?"

"大学同学,好久没见了,聊了会儿天。"

妻子看着我,欲言又止,最后什么都没说。

我知道她看出来了,我在撒谎。二十年的夫妻,什么样的眼神什么样的语气,她都清楚。

但她没拆穿我,因为她也学会了装。装相信,装不在意,装一切都好。

我们这个年纪的夫妻,很多话都不说了,因为说了也改变不了什么,反而会让彼此更痛苦。

吃完饭,我去女儿房间看她。

她正在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



"爸爸,你说我应该怎么写?"她问。

我看着那张白纸,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想让她写,她的父亲是个负责任的人,为了家庭努力工作,从不抱怨。

但我又害怕她写,她的父亲总是缺席,总是在加班,总是失信于她。

"写你想写的就好。"我最后说。

女儿点点头,低头继续写。

我看见她写下一行字:"我的父亲很辛苦,但我觉得,他不快乐。"

那一刻,我的眼眶有点热。

我一直以为自己装得很好,装得天衣无缝,连家人都看不出来。

原来,女儿什么都知道。

07

年底考核会如期而至。

人力总监宣布了新的考核制度:"从今年开始,我们要优化考核机制,更加注重效率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工龄权重会降低,项目贡献权重会提高。"

我瞬间明白了,这个制度就是针对老员工的。

工龄降低,意味着我二十二年的积累不再是优势。项目贡献提高,而我负责的项目已经被小王接手了,我现在只是"配合执行",自然没有什么贡献可言。

"关于这个新制度,大家有什么意见吗?"新领导环视全场。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

大家都知道,这不是征求意见,是通知。

"李工,您是老员工了,您怎么看?"新领导突然点名。

所有人都看向我。

我感觉到空气凝固了,心脏跳得很快,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