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2年前,广州的刘美华不顾全家人的强烈反对,一次性花光家中60万积蓄囤了80箱茅台酒。
丈夫骂她败家,公婆气得几天不理她,连娘家人都说她疯了。这批酒被扔进地下室,成了全家人心中的一根刺。
如今,年迈的父亲突然病危,急需巨额手术费,走投无路的刘美华想起了那批被遗忘的茅台。
当她颤抖着将估价单拿到手时,腿一下子软了.....
![]()
01
深秋的广州,夜晚带着丝丝凉意。
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房里,心电监护仪发出有节奏的"嘀嘀"声。病床上,68岁的刘父面色蜡黄,眼睛紧闭,氧气面罩罩着他干瘪的脸颊。
刘美华坐在病床边,紧紧握着父亲冰凉的手。她的眼睛布满血丝,已经在医院守了整整18个小时。
"刘女士。"
身后传来脚步声,神经外科主任陈医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叠检查报告。
刘美华连忙站起身:"陈医生,我爸怎么样?"
陈医生的表情很严肃,他把CT片夹在观片灯上,指着那些黑白相间的影像:"您父亲是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梗塞面积占整个脑半球的60%以上。"
刘美华看着那些她根本看不懂的医学影像,心里一沉:"严重吗?"
"非常严重。"陈医生推了推眼镜,"如果不立即手术,48小时内就会有生命危险。但手术风险也很大,需要开颅减压,清除血栓。"
"那就手术啊!"刘美华几乎是脱口而出,"医生,求求您救救我爸!"
陈医生点点头:"我们会尽力的。但是..."他顿了一下,"手术费用比较高,需要先缴费。"
刘美华的心跳漏了一拍:"需要多少钱?"
"手术费20万,加上术后ICU监护、康复治疗,整个疗程下来大概需要100万左右。"陈医生说这话时,语气很平静,仿佛在说一个很平常的数字。
100万。
这三个字像重锤一样砸在刘美华的心上。她感觉腿一软,差点站不稳,连忙扶住墙壁。
"医生,能不能先手术,后付钱?"她的声音带着颤抖,"我爸真的等不了了。"
陈医生摇摇头:"抱歉,医院规定必须先缴纳50万的手术押金。这是制度,我也没办法。"
"50万..."刘美华喃喃重复着这个数字。
"您有24小时的时间筹钱。"陈医生看了看手表,"超过这个时间,就算有钱也来不及了。脑梗的黄金救治时间不等人。"
陈医生走后,病房里重新陷入安静,只有心电监护仪单调的"嘀嘀"声。
刘美华跌坐在椅子上,颤抖着手掏出手机。她打开手机银行,一个个账户查过去:
建设银行:83,250元 工商银行:62,180元
招商银行:45,600元 农业银行:28,930元
还有几张信用卡,额度都刷得差不多了。零零总总加起来,连25万都不到。
距离50万,还差一半以上。
![]()
她想起了存折,连忙翻包找出来。定期存款12万,但要提前支取会损失利息。管不了那么多了,12万就12万。
可即使这样,也才37万,距离50万还差13万。
刘美华盯着手机屏幕发呆。42岁的她,做了20年生意,以为什么风浪都见过了。开过服装店,做过餐饮,也搞过电商。这么多年摸爬滚打,手头确实有过不少钱。
但最近几年,生意越来越难做。先是实体经济不景气,两家门店相继关闭;然后是疫情三年,电商也受到冲击。为了维持运营,她把积蓄都砸了进去,甚至还欠了一屁股债。
现在让她一下子拿出50万,真的是要了她的命。
"妈,爷爷怎么样了?"
手机响了,是女儿小雨打来的。女儿今年读高二,住校,还不知道爷爷的情况。
"没事,爷爷就是有点不舒服,在医院检查。"刘美华强忍着眼泪,尽量让声音听起来正常,"你好好上学,别担心。"
"妈,您的声音怎么这么哑?"
"没有,妈妈就是有点感冒。"刘美华赶紧转移话题,"你作业做完了吗?明天还有课呢。"
挂了电话,刘美华再也忍不住,眼泪啪嗒啪嗒地掉了下来。
她是家里的老大,弟弟妹妹都在外地工作,收入一般。父亲拉扯大三个孩子不容易,现在老人病重,她这个当女儿的,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父亲等死吧?
可是50万,她上哪去找50万?
想来想去,她掏出手机,开始翻通讯录。
姐夫?前两年他的工厂倒闭了,现在还在打工还债。
表哥?他刚买了房,背着房贷,自己都紧巴巴的。
老同学?大家都到了中年,谁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刘美华翻了一遍通讯录,发现能借钱的人寥寥无几,而且即使能借,也不过是三万五万的小数目,对于50万这个天文数字来说,杯水车薪。
02
刘美华趴在病床边,看着父亲憔悴的脸。老人的呼吸很浅,每一次起伏都让她的心揪得紧紧的。
"爸,您一定要撑住啊。"她轻声说道,"女儿一定想办法救您。"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微信消息,几个老同学在群里聊天。
"听说老李最近炒股赚了不少钱。" "哪有那么容易?我朋友炒股亏得底朝天。" "还是要有眼光啊,当年买茅台股票的都发了。" "茅台?现在一瓶都要三千多了吧?" "何止三千,好年份的都上万了。当年囤茅台的人,现在都成富翁了。"
茅台。
这两个字像闪电一样击中了刘美华的大脑。她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老大。
茅台!地下室里的那80箱茅台!
那批被她遗忘了12年的茅台!
刘美华的心跳瞬间加速,手都开始发抖。她几乎是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在病房里来回踱步。
12年前,她花了整整60万买的那批茅台,一直静静地躺在地下室里。这么多年来,家里人偶尔提起,都是嘲讽的口吻,她自己也觉得那是一次冲动的败笔。
可是现在,同学群里的人说茅台涨价了,而且涨得很厉害。
![]()
她连忙退出群聊,打开搜索引擎,颤抖着手指输入"茅台价格"。
搜索结果让她目瞪口呆:
"53度飞天茅台零售价2980元" "茅台股价再创新高" "收藏级茅台拍卖价格屡破记录"
2980元一瓶?12年前她买的时候才1500一瓶,现在竟然涨了一倍?
刘美华赶紧打开计算器:960瓶×2980元=286万!
286万!
她差点惊叫出声,连忙捂住嘴巴,生怕吵醒父亲。
如果那批茅台真的值286万,别说50万的手术费,就是100万的治疗费都够了!
但她很快冷静下来。网上的价格是零售价,自己手里的茅台放了12年,品相如何?能不能按零售价卖出去?会不会有人要?
而且最重要的是,她需要立即变现。拖不起,等不了。
刘美华看了看时间,已经是凌晨两点。她在心里盘算着:天亮后立即回家看看那批茅台,然后找专业人士估价。如果真的值钱,就立即出手。
想到这里,她终于有了一丝希望。
也许,也许那批被全家人嘲笑了12年的"破酒",真的能成为救命稻草。
03
天刚蒙蒙亮,刘美华就离开了医院。
她坐在出租车上,看着窗外飞快掠过的街景,思绪却飘回了12年前。
2011年的秋天,那时候的她意气风发,刚刚30岁,正是人生中最有冲劲的时候。那年她的服装店生意特别好,国庆节七天假期就赚了8万多。
"美华,恭喜发财啊!"酒商老李笑眯眯地走进她的店里,"生意这么红火,有没有想过投资点别的?"
老李是她的老客户,经常来店里给女儿买衣服。他在酒类批发行业混了十几年,人脉很广,消息也灵通。
"投资?"刘美华一边整理货架,一边漫不经心地问,"投资什么?"
"茅台。"老李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说,"国酒茅台,你懂的。"
刘美华停下手中的活,疑惑地看着他:"茅台?酒能投资吗?"
"你这就不懂了。"老李四处看了看,确认店里没有其他客人,才继续说道,"茅台不是普通的酒,那是国酒!国宴用酒!你想想,这种东西会贬值吗?"
"可是酒不就是用来喝的吗?"刘美华还是不太理解。
老李摇摇头:"美华,你格局小了。茅台这种东西,越陈越香,越放越值钱。现在一瓶1500,我敢保证,十年后最少涨到3000!"
刘美华心动了。她是做生意的,最敏感的就是"涨价"、"赚钱"这样的词汇。
"真的假的?"她半信半疑。
"我什么时候骗过你?"老李拍着胸脯,"我在这行干了十几年,什么酒能升值,什么酒是垃圾,我比谁都清楚。茅台这种国酒,产量有限,需求无限,不涨价才怪呢!"
老李越说越兴奋:"你看那些有钱人,哪个家里不存几箱好酒?这不是消费,这是投资!而且是稳赚不赔的投资!"
"那...需要多少钱?"刘美华试探性地问。
"看你想投多少。"老李掰着手指算给她听,"一箱12瓶,18000块。我建议你最少买50箱,这样成本低一些,我可以给你打折。"
50箱就是90万,刘美华倒吸了一口凉气。虽然店里生意不错,但90万对她来说还是一笔巨款。
"太多了,我没那么多钱。"她摇摇头。
"那买30箱?54万。"老李继续游说,"美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茅台的价格还在低位,再过两年肯定要涨。到时候你想买都买不到这个价了。"
老李见刘美华还在犹豫,又加了一把火:"我跟你说个内幕消息。茅台集团正在限产,以后每年的产量都要严格控制。你想想,东西越少越值钱,这是经济学常识。"
刘美华开始动摇了。她确实攒了一些钱,店里的流动资金加上银行存款,大概有40万左右。如果再贷点款...
"老李,你确定茅台真的会涨价?"她认真地问。
"我用人格担保!"老李拍着胸脯,"茅台是中国的国酒,象征意义重大。而且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有钱人越来越多,对高档酒的需求只会增不会减。"
他顿了顿,又说:"再说了,就算不涨价,也不会跌吧?茅台这个牌子摆在那里,最多就是不赚不赔。但如果涨了,那就是翻倍的利润啊!"
听到"翻倍的利润",刘美华彻底心动了。
"那...我买80箱。"她咬咬牙,"60万,我想办法凑。"
老李喜出望外:"好!美华,你这个决定绝对不会后悔的!我这就去给你联系货源。"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刘美华疯狂地筹钱。她把店里的流动资金全部抽出来,又向银行申请了20万的经营贷款。为了凑够60万,她甚至把自己的一个金镯子都当了。
当货车拉着80箱茅台停在家门口时,整个小区都轰动了。
"刘家这是干什么?开酒厂吗?"邻居们纷纷围观。
"80箱茅台,这得多少钱啊?"
"听说一箱就要一万多,80箱那就是..."
刘美华硬着头皮指挥工人把茅台搬进地下室。每一箱都很重,她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看着那些整齐码放的酒箱,她忽然有点后悔了。
60万,那可是她大半辈子的积蓄啊。
"美华,你这是疯了吗?"老公张建华下班回家看到这一幕,脸都绿了,"60万买酒?你脑子进水了?"
"建华,你听我解释..."刘美华试图平息老公的怒火。
"解释什么?60万啊!"张建华指着地下室里的茅台,"这些破酒能当饭吃吗?能当房子住吗?你知道我一年才赚多少钱吗?"
"这不是破酒,这是投资。"刘美华据理力争,"茅台是国酒,会升值的。"
"升值?"张建华气得直跳脚,"谁跟你说会升值的?万一跌价了怎么办?万一过期了怎么办?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
就在这时,婆婆也下楼了。看到地下室里的情况,老太太差点没晕过去。
"败家娘们!败家娘们啊!"婆婆拍着大腿直哭,"60万买酒,够我们一家人吃十年的!美华你这是造孽啊!"
"妈,您别激动。"刘美华想要扶婆婆,却被推开了。
"我不要你扶!"婆婆指着茅台骂道,"60万就这么糟蹋了!你对得起建华吗?对得起小雨吗?"
紧接着,弟弟刘建国也赶来了。他是听邻居说姐姐家出了"大事",急忙赶过来看情况。
当他看到地下室里的80箱茅台时,也惊呆了。
"姐,你这是干啥?"刘建国瞪大了眼睛,"买这么多酒干什么用?"
"投资。"刘美华有些底气不足地回答。
"投资?"刘建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姐,你听谁忽悠的?茅台能投资?那不如去买茅台的股票,起码还有分红。"
"股票风险大,实物投资更稳妥。"刘美华还在坚持。
"稳妥?"刘建国指着那些酒箱,"这叫稳妥?60万买酒叫稳妥?姐,你脑子真的没问题吗?"
面对全家人的质疑和责骂,刘美华感觉委屈极了。她用颤抖的声音为自己辩护:"你们懂什么?这叫投资眼光!十年后你们就知道我是对的!"
"十年后?"张建华冷笑,"十年后这些酒还能喝吗?"
"越陈越香!"刘美华几乎是喊出来的,"茅台是越放越值钱的!"
可是面对家人怀疑的目光,她自己心里也开始打鼓。万一老李说错了怎么办?万一茅台真的不升值怎么办?
那天夜里,刘美华失眠了。她躺在床上,脑子里反复回想着老李的话。茅台真的会升值吗?她真的做对了吗?
60万,那是她大半辈子的积蓄。如果亏了,她拿什么给女儿交学费?拿什么还银行的贷款?
可是事已至此,后悔也没用了。她只能祈祷老李没有骗她,祈祷茅台真的能升值。
从那以后,那80箱茅台就静静地躺在地下室里。
04
广州古玩城三楼,"鉴宝轩"拍卖行。
刘美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跟在工作人员身后走进了估价室。她身后跟着两个搬运工,推着装满茅台的手推车。
"就放这里吧。"估价师老王头也不抬地指了指桌子,正在忙着整理其他藏品的资料。
老王五十多岁,戴着一副老花镜,看起来很专业的样子。他是这家拍卖行的首席估价师,在酒类收藏界颇有名气。
"王师傅,麻烦您看看这些茅台。"刘美华小心翼翼地说道。
"茅台?"老王抬起头,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现在来估价茅台的人太多了,大部分都是新酒,没什么收藏价值。"
他站起身,走到手推车前,随手拿起一瓶茅台看了看:"2011年的?"
"对,2011年的飞天茅台。"刘美华紧张地回答,"一共80箱,960瓶。"
"80箱?"老王终于认真了一些,"你这是当年囤的货?"
"是的,放了12年了。"
老王点点头,开始仔细检查。他拿起放大镜,对着瓶身的防伪标识仔细观察。
"包装很完整,没有破损。"他喃喃自语,"胶帽也没有变形,保存得不错。"
刘美华屏住呼吸,生怕打扰到老王的鉴定。她的手心已经开始冒汗了。
老王又拿起几瓶,对着灯光查看酒体的透明度:"酒体清澈,没有浑浊,也没有沉淀。存放环境应该很好。"
"我一直放在地下室里,温度恒定,也很干燥。"刘美华小声补充道。
老王没有回应,继续专注地检查着。他的表情从最初的漫不经心,渐渐变得认真起来。
"这批酒的品相确实不错。"老王放下放大镜,"你当年是从哪里买的?"
"从酒商老李那里买的,他说是正品行货。"
"有发票或者购买凭证吗?"
刘美华从包里掏出一沓发票:"都在这里,60万的购货发票。"
老王接过发票,仔细查看了购买日期和出货单位:"德庆茅台经销商,这家公司我知道,是正规渠道。"
他又回到茅台前,这次更加仔细地检查起来。不仅看包装,还用专业的紫外线灯照射防伪标识。
"咦?"老王忽然停下动作,拿起一瓶茅台凑近了看。
"怎么了?"刘美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老王没有回答,而是又拿起几瓶,逐一对比着什么。他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严肃,眉头也皱了起来。
"有问题吗?"刘美华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不是有问题。"老王深吸了一口气,"是有惊喜。"
他放下手中的茅台,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本厚厚的茅台收藏指南,快速翻阅着。
"2011年...2011年..."他一边翻一边念叨,"找到了!"
老王指着书上的一页给刘美华看:"你看这里,2011年的飞天茅台有两个批次。一个是普通批次,一个是特殊纪念批次。"
"有什么区别吗?"刘美华不太懂。
"区别大了去了。"老王的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特殊纪念批次的产量很少,现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了。而你这批酒..."
他又仔细看了看瓶身的编号:"竟然全都是特殊纪念批次的!"
刘美华听得云里雾里:"这意味着什么?"
老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翻阅资料。他找出了近年来茅台拍卖的成交记录,一边看一边计算着什么。
就在这时,刘美华的手机响了。是医院打来的。
"刘女士,请您尽快到医院来。"护士的声音很急促,"您父亲的情况有些变化,医生需要和您谈话。"
刘美华的脸一下子白了:"是不是病情恶化了?"
"您还是赶紧过来吧。"护士没有正面回答。
挂了电话,刘美华转向老王:"王师傅,麻烦您快点估价吧,我急需用钱救命。"
老王看出了她的焦急,也加快了速度。他重新检查了几瓶茅台,又查阅了最新的市场行情资料。
"你这批酒保存得很好,而且都是特殊纪念版。"老王边说边计算,"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
他在纸上写着什么,刘美华探头想看,却看不清楚。
老王计算了很久,期间还打了几个电话咨询同行的意见。刘美华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手心里的汗越来越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对刘美华来说都是煎熬。父亲还在医院等着救命钱,而她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批茅台上。
终于,老王放下了计算器,摘下老花镜,深吸一口气,说道:"刘女士,你这批茅台的估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