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铜仁10月24日消息(记者任振国)近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管护人员在开展野外巡护工作时,发现一种背部具土黄色斑点的有尾两栖动物。经鉴定,该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两栖动物——贵州拟小鲵(Pseudohynobiusguizhouensis)。
![]()
在梵净山发现的贵州拟小鲵(央广网发张金发摄)
据悉,这是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首次记录到该物种。至此,梵净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记录增至81种,物种多样性保护名录再次刷新。
贵州拟小鲵,隶属小鲵科(Hynobiidae)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其主要鉴别特征如下:雄鲵全长176.0~184.0mm,雌鲵全长157.1~203.4mm;肋沟12~13条;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重叠;犁骨齿列长,每侧有齿12~17枚;尾长小于头体长;生活时整个背面紫褐色,有不规则的橘红色或土黄色近圆形斑,身体腹面具有分散细小白点,体背及四肢背面无小白点。该种常生活于海拔1400~1700m的较高山区。成体在非繁殖期远离水域,多生活在植被茂密、枯枝落叶层厚、湿度较高的阴湿环境中,幼体则常见于山溪回水区域。由于其生活习性隐蔽,成体在野外极难被发现。
![]()
在梵净山发现的贵州拟小鲵(央广网发张金发摄)
根据国家林草局与农业农村部2021年联合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告第3号),贵州拟小鲵已正式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外,由于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该物种亦被收录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受危等级评定为“濒危(EN)”。
本次在梵净山发现贵州拟小鲵,不仅是区域生物多样性记录的重要更新,更是对这一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完整性与原真性的有力印证。作为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的两栖类物种,贵州拟小鲵的稳定栖息,如同一面生态明镜,映射出梵净山作为物种基因库和生态屏障的独特价值。
(来源:央广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