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悲华经》《楞严经》《维摩诘经》《普贤行愿品》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农历九月十九,正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的日子。这一天,多少在家众发心持素,立愿修行。可你知道吗?观音菩萨当年也是在家人,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她从深宫走向香山,从公主成为比丘尼,那条路走得艰难曲折。
《悲华经》中记载,观音菩萨在无量劫前本是转轮圣王的太子,名为不眗。他目睹众生苦难,发下宏愿:"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大愿何其殊胜,可要完成这愿心,需要经历多少磨难?
今天发心吃素修行的在家众何尝不是如此?当你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立下誓愿,你可知道前方会遇到什么?有三个关口,每一个都足以让人动摇。可若能度过,便是脱胎换骨。这三个转折点,藏在哪里?佛经中早有开示。
![]()
第一个转折点:身体的反抗
说起在家修行,最先要面对的就是这副臭皮囊。
《楞严经》里讲:"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道理一下子能明白,可习气业障却要一点点清除。你发心吃素,身体第一个不答应。
唐代有位居士叫庞蕴,出身富贵之家。他听闻马祖道一禅师的开示,当下发心修行。第一件事就是戒荤持素。家里的厨娘不解:"老爷,您从小就爱吃那红烧肉,怎么说不吃就不吃了?"
庞居士笑道:"这身子被肉养大的,现在要让它换个活法,能容易吗?"
头三个月,他每晚都做梦,梦里全是各种美味。醒来口水都流到枕头上。白天看见别人吃肉,肚子就咕咕叫。有一次路过酒楼,闻到羊肉的香味,脚就挪不动了。
他的妻子灵照看在眼里,问道:"夫君,要不要……"
"不要。"庞居士摇头,"马祖师父说过,这是身体的执著在作怪。它习惯了荤腥,突然断了,就像婴儿断奶,当然要哭闹。可若是顺着它,这一辈子都别想有长进。"
灵照又问:"那该如何是好?"
庞居士想了想:"《维摩诘经》里讲,'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这身体本是四大假合,哪有什么喜好?都是妄念在作祟。我要做的,就是看住这些念头。"
说着容易,做着难。有一天,庞居士去市集办事,正好碰上有人在卖鱼。那鱼刚从江里捞上来,活蹦乱跳。鱼贩吆喝:"新鲜的鲈鱼咧!清蒸红烧都好吃!"
庞居士站在那里,闻着鱼腥味,脑子里竟然冒出各种做法来。他猛地一惊,心想:我这是怎么了?都发心修行了,怎么还这样?
正纠结着,忽然看见鱼贩挥刀,一条鱼被剖开,内脏流了一地。那场面血淋淋的,让人作呕。
庞居士恍然大悟。他想起《楞伽经》中佛陀的话:"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
眼前这条鱼,前世说不定就是自己的亲人。自己贪图口腹之欲,让它送命,这跟杀人有什么两样?
想到这里,他浑身发冷。从那以后,再看到荤腥,心里就涌起悲悯。不是忍着不吃,而是真的不想吃了。
可身体的反抗不止于此。持素三个月后,他开始浑身无力,面色发黄。家里人都担心:"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
庞居士也疑惑:难道吃素真的不行?可僧人们都吃素,为什么能身强体健?
他去请教马祖。马祖听了,哈哈大笑:"你只知道戒荤,不知道如何养身。素食也有素食的门道。"
马祖告诉他,吃素要懂得搭配。豆类、谷物、蔬菜、果实,每样都不能少。《黄帝内经》中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虽然是讲杂食,可素食也要五色俱全。青入肝、红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吃对了,比肉还补。
再者,要懂得用豆制品替代肉类。豆腐、豆干、豆皮,这些都是好东西。古人说"青菜豆腐保平安",不是没有道理。
最重要的是心态。你若带着匮乏的心态吃素,觉得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身体自然虚弱。可若是带着感恩心、慈悲心,知道每一口素食都在培养善根,身体反而会越来越好。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多时,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誓断一切恶不善法,修诸善法,守护正法。"持戒不是束缚,而是护持。护持众生,也护持自己。
庞居士听了,豁然开朗。他回家后调整了饮食,又配合打坐练气,三个月后,气色竟比吃荤时还好。
身边很多人看见了,都来问:"你这素吃得,怎么脸色这么好?"
庞居士笑道:"荤腥是在养这副臭皮囊,素食是在养慧命。前者只能活一世,后者却能利生生世世。"
第二个转折点:心理的动摇
身体的关过了,心理的关才真正难熬。
持素修行半年后,最容易遇到的就是懈怠。刚开始的热情退去,每天的功课变成了负担。早上要早起做早课,晚上要打坐,还要持咒念佛,一天天重复,没有新鲜感,也看不到什么效果。
庞居士也经历过这个阶段。那段时间,他常常想:我这样做有什么用?每天念经打坐,生活还不是老样子?做生意该赔还是赔,家里该吵还是吵,我到底图什么?
有一天,他忍不住去问马祖:"师父,我每天用功,可怎么一点感应都没有?"
马祖反问:"你要什么感应?"
"总要有点变化吧?比如梦到菩萨,或者身体发光,或者……"
话没说完,马祖一巴掌打过来,庞居士躲闪不及,被打了个正着。
![]()
"你求感应,不是修行,是做买卖!"马祖喝道,"你布施了就要福报,持戒了就要神通,这跟市井小民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
庞居士被打蒙了,愣在那里。
马祖缓和了语气:"《金刚经》怎么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若有所求,就是住相。住相就是执著,执著就是障碍。你以为修行是为了得到什么,错了!修行是为了放下,放下执著,放下妄念,放下这个总想要回报的心。"
庞居士若有所悟,可还是不甘心:"那我这样修下去,到底会有什么结果?"
"结果?"马祖笑了,"种子种下去,难道第二天就要它开花结果?你见过哪个农夫天天挖开土,看种子发芽了没有?它自然会长。你只管耕耘,莫问收获。《法华经》中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念一声佛号,已经种下成佛的因,至于什么时候成佛,那是因缘的事。"
这番话,让庞居士想起《华严经》中的一个故事。
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每次都以为自己开悟了,结果下一位善知识又给他新的开示。一路走来,他没有一刻停下,也没有一刻怀疑。为什么?因为他明白,修行本身就是目的,不是为了到达某个终点。
就像观音菩萨,他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可还是示现菩萨身,倒驾慈航,救度众生。这是为什么?因为修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涅槃,而是为了利益众生。
想通这一层,庞居士心里的疑惑散了大半。
可没过多久,新的考验又来了。
有一次,他的一个老朋友来访。这位朋友也是商人,家财万贯。两人聊天时,朋友无意中说:"听说你现在吃素修行?何苦呢?你看我,该吃吃该喝喝,不也活得好好的?你守着那么多规矩,快乐吗?"
这话像一根刺,扎进庞居士心里。是啊,我快乐吗?
那段时间,他常常自问。以前吃肉喝酒,呼朋唤友,多痛快!现在守戒律,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是不是太压抑了?
他又去找马祖。马祖看出他的心思,问:"你觉得以前快乐?"
"嗯,至少自在。"
"自在?"马祖冷笑,"你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看见好吃的就想吃,看见美色就动心,看见利益就争夺,这叫自在?这叫被束缚!真正的自在,是不被外物所转。你现在持戒修行,看似有很多约束,可你的心是不是比以前清净?"
庞居士想了想,还真是。以前脑子里乱七八糟的念头多,晚上常常失眠。现在虽然每天早起做功课,睡眠反而好了,心里也踏实了。
马祖又说:"《涅槃经》中讲,'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持戒不是束缚,是解脱的基础。你看僧团里的比丘,守那么多戒律,可他们快乐不快乐?他们内心的宁静和喜悦,是世间任何享乐都比不了的。"
"可是,"庞居士还是不解,"凡夫俗子追求快乐有什么错?"
"错在你追求的是暂时的快乐。"马祖说,"吃肉那一刻快乐,可动物被杀时的痛苦,你感受到了吗?你造下恶业,将来要承受果报,那时还快乐吗?真正的快乐,是离苦得乐,是究竟的解脱,不是感官的刺激。"
他顿了顿,又说:"《八大人觉经》第一条就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你以为的快乐,都是无常的,靠不住的。只有修行得来的法喜,才是真正的快乐,是不会失去的。"
庞居士听着,心里慢慢明朗起来。对啊,以前那些所谓的快乐,哪一样长久?美食吃完就没了,还留下一身病;财富再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连亲人,也终有离散的一天。只有通过修行得来的智慧和解脱,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从那以后,他不再羡慕别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怀疑自己的选择。持戒修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第三个转折点:境界的考验
都说修行越往后越难,这话不假。
庞居士修行三年后,遇到了最大的考验。
那一年,他家生意出了问题。本来谈好的一笔大买卖,对方突然反悔,还倒打一耙,说庞家以次充好。官司打了半年,不但没赢,还赔了一大笔钱。
祸不单行。他的儿子在外地读书,突然病倒。家里派人去接,路上遇到山贼,护送的人被打伤,儿子受了惊吓,病情加重。
庞居士咬牙应对这些变故,可心里说不难受是假的。他想不通:我持戒修善,为什么还要遭这些罪?
有一天晚上,他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发呆。妻子灵照过来,轻声说:"夫君,是不是在想,我们是不是做错了?"
庞居士点点头,又摇摇头:"不是做错了,是想不通。佛经上说善有善报,可我们行善这么久,为什么还要遭这些难?"
灵照沉默了一会儿,说:"明天我陪你去见马祖师父吧。"
第二天,两人来到寺里。马祖听完他们的遭遇,问:"你知道《金刚经》里,须菩提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心修行,会有魔障吗?"
庞居士摇头。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此经受持读诵,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意思?你过去生造的恶业,本来要堕落恶道受苦,可因为你这一世修行,那些业障提前现前,让你在人间轻受,重罪轻报。这是好事!"
庞居士一怔:"重罪轻报?"
"对。"马祖说,"你想想,如果不修行,这些业障会在什么时候报?可能要等到你堕入恶道,那时候受的苦,比现在大多了。现在你修行了,菩萨慈悲,让你在人间就把这些业报了,这是在帮你!"
![]()
灵照听了,眼睛一亮:"师父,您的意思是,我们遇到的这些困难,都是在消业?"
"不只是消业。"马祖站起身,走到窗前,"更是在考验你们的道心。"
他回过头,看着庞居士夫妇:"修行路上,顺境时要警惕,逆境时更要警醒。顺境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却能让人看清自己的发心是不是真的。你们现在遇到挫折,如果退转了,说明你们的修行不过是为了求福报,不是真正想解脱。可如果能坚持下去,那才是真修行。"
庞居士心中一动:"师父,那该如何面对这些考验?"
马祖微微一笑:"你们想知道,观音菩萨当年是如何度过这些难关的吗?想知道,真正的在家修行者,如何在红尘中修得解脱?这里面有三层境界,你们且听我说来……"
话说到这里,庞居士夫妇屏息凝神,等待马祖开示那关键的三层境界。这三层境界,正是在家修行者必经的三个关口,也是从凡夫到圣者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