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方便面是中国人生活里的“硬通货”。
加班到深夜的办公室、绿皮火车的漫长旅途、宿舍里的解馋时刻。
开水一冲,几分钟就能得到一碗热乎饭。
![]()
但如今,这个陪伴了几代人的国民速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方便面销量仅422亿包,相比2020年的巅峰期少卖了41亿包。
销量已连续四年下滑。
![]()
![]()
十年前“方便面巨头被外卖平台偷家”的预言,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在外卖、高铁、健康消费理念的多重冲击下,方便面行业一度陷入至暗时刻。
![]()
为了自救,统一、康师傅等巨头纷纷踏上转型之路,涨价、高端化、口味创新成为行业关键词。
但这场转型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权宜之计?当下,方便面的路又在何方?
![]()
衰退背后的多重冲击
方便面的衰退,从来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而是一场由消费场景、消费理念和市场竞争共同引发的“集体性退场”。
最直接的冲击来自外卖的降维打击。
![]()
十年前,外卖平台还未普及,方便面凭借“方便快捷”的核心优势,牢牢占据速食市场。
但如今,轻点手机就能下单,从两荤一素的“拼好饭”到各地特色美食。
半小时内就能送到手边,价格最低甚至只需6元。
![]()
2024年,中国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9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3.4%。
外卖市场规模突破1.27万亿元。
![]()
对比之下,方便面的“方便”显得苍白无力。
口感单一的短板也被无限放大,逐渐从“首选速食”沦为“无奈之选”。
出行方式的变革则直接掐断了方便面的重要消费场景。
![]()
过去,绿皮火车的漫长旅途是方便面的“黄金市场”。
如今高铁普及,全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4.8万公里,朝发夕至成为常态。
更重要的是,高铁不仅推出了健康便捷的新型餐饮服务,部分车厢还明确提示“勿食方便面”。
![]()
广州东站甚至直接下架泡面,曾经“火车+泡面”的经典组合正在加速消失。
研究数据显示,高铁营运里程每增长1%,方便面消费量就会减少0.3191%。
这个数字背后,是传统消费场景的彻底瓦解。
![]()
健康意识的觉醒则给方便面贴上了“不受欢迎”的标签。
虽然大多数方便面无需添加防腐剂,保质期长的关键在于脱水工艺。
但它高油高盐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硬伤。
![]()
一包普通泡面的含盐量通常超过每日推荐量上限,脂肪含量也接近每日推荐值的八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早已从“吃饱就行”转向“吃得健康”。
低卡、低盐、零添加成为新的消费追求,方便面的“不健康”标签让越来越多人望而却步。
![]()
除此之外,新兴速食产品的围剿让方便面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自热火锅、预制菜、螺蛳粉、方便米线等品类异军突起。
![]()
它们在保留便捷性的同时,更注重口感和营养,分流了大量年轻消费者。
这些新玩家正在不断瓜分原本属于方便面的市场份额。
![]()
涨价与高端化的尝试
面对销量断崖式下滑,方便面行业没有坐以待毙,涨价和高端化成为巨头们的首要自救手段。
其实,方便面的涨价早有端倪。
![]()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5年。
一袋110克的方便面均价从2.5元一路涨到超过3元,期间经历了两轮明显的提价周期。
2016到2017年,面对外卖冲击导致的四年少卖77亿包的低谷。
![]()
统一推出20元的满汉宴,白象推出35.8元的骨汤煮面,用高价单品对冲销量下滑。
2021年至今,受小麦、棕榈油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康师傅、统一再次集体提价。
桶装面从4元涨到5元,袋装面从2元涨到3元,直接开启了行业的高端化转型大潮。
![]()
这场涨价潮带来了短期的成效。
以康师傅为例,2025年上半年虽然方便面业务营收同比下降2.5%,但净利润却逆势增长20.5%。
靠着涨价成功抵御了成本波动,维持了利润水平。
![]()
统一的高端子品牌汤达人也表现亮眼,不仅推出了韩式辣牛肉、兰州拉面等多种新口味。
还将品类拓展到米线,成为支撑企业营收的重要力量。
![]()
康师傅更是推出了均价超十元的“速达面馆”,甚至联合罗永浩推广研发九年的高端泡面。
直播间单价达到13.3元,几乎是经典红烧牛肉面的两倍。
![]()
与此同时,一批主打“好吃不贵”的快煮类产品也悄然崛起。
拉面说、蔡林记热干面、各类螺蛳粉等产品。
![]()
虽然需要10到15分钟的煮制时间,牺牲了部分“方便性”。
但口感接近堂食,价格又远低于外卖和堂食,精准击中了追求品质又预算有限的消费者。
这种“放弃方便、强化好吃”的路线,成为方便面行业转型的另一种探索。
![]()
然而,高端化转型并非坦途。
一方面,消费者对方便面的“廉价”认知根深蒂固。
即便配料升级,“方便面=垃圾食品”的潜意识难以改变,高价产品往往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康师傅2024年财报显示,高价袋面销售额暴跌7.2%,成为拖累方便面板块的核心因素。
![]()
另一方面,涨价直接削弱了方便面的性价比优势。
在5元买一杯奶茶、10元能点一份外卖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涨价后的方便面接受度越来越低。
![]()
渠道的流失则让这场转型雪上加霜。
终端商家对价格更高的高端泡面缺乏兴趣。
康师傅的经销商数量从2024年底的6.7万家锐减到2025年6月底的6.36万家,半年内减少了3400多家。
![]()
直营零售商也减少了1500个。
从2021年至今,康师傅已经流失了超过1.7万个经销商和3.7万个零售终端,渠道缩水超过20%。
这意味着消费者能接触到产品的机会正在减少,长期来看将进一步影响销量。
![]()
转型破局的关键方向
涨价和高端化的尝试暴露出诸多问题。
想要真正摆脱困境,方便面行业需要找到更贴合市场需求的转型路径。
在便捷、健康与性价比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
健康化创新是突破“不健康”标签的核心。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在产品配方上做文章。
白象推出的荞麦方便面、网红品牌冷卡的羽衣甘蓝泡。
主打低卡、低盐、非油炸,精准对接健康消费需求。
![]()
康师傅的“速达面馆”采用低脂零油炸技术,试图扭转消费者的固有认知。
未来,只有持续在面饼工艺、配料搭配上深耕,减少油盐添加,增加营养成分。
才能真正撕掉“垃圾食品”的标签,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
如今的年轻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本身,更看重背后的文化和社交属性。
白象推出的香菜口味方便面,凭借“香菜爱好者的天堂”的精准定位成为网红产品。
![]()
“一乐拉面”通过与《火影忍者》动漫IP联名。
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驻足购买。
![]()
此外,融入地域特色的产品也表现亮眼,比如今麦郎的“寻味中华”系列。
涵盖重庆小面、兰州拉面等地域美食,统一的榴莲火鸡面则以新奇口味制造社交话题。
![]()
这些案例证明,将文化元素与口味创新结合,能有效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方便面的消费场景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依赖的工地、火车等场景逐渐萎缩。
而居家、露营、健身等新场景正在兴起。
![]()
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场景推出定制化产品。
比如为健身人群设计的高蛋白泡面、为露营场景打造的便携速食面、为家庭消费推出的大包装组合装。
![]()
同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细分。
比如为老年人推出的软烂型泡面、为儿童设计的营养搭配款,都能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
回归性价比初心也同样重要。
高端化并非唯一出路,过度涨价只会让消费者流失。
在速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性价比依然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
统一正是凭借坚持不涨价的策略,在2024年实现方便面业务同比增长1.9%。
反观康师傅的涨价策略,虽然短期提升了利润,却导致营收下滑,这足以说明性价比的重要性。
![]()
方便面行业的衰退,本质上是消费升级浪潮下的必然结果。
外卖、高铁、健康理念的冲击,让曾经的“方便”标准被重新定义。
人们想要的不再是“能快速吃饱”,而是“快速吃好、吃健康”。
![]()
如今的方便面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它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面临着时代变革的严峻考验。
![]()
未来,能否摆脱困境、重拾荣光。
取决于企业是否能真正跟上消费者的脚步,用创新回应时代的需求。
毕竟,没有永远的国民速食,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