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本是来问政策,没想到倒把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周六上午,走出北京市大兴区高米店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的老周,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这场原本围绕“应届毕业生认定”的政务咨询,最终变成了一场化解家庭焦虑的“暖心对话”——而这样的“意外收获”,正是北京市大兴区高米店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情感关怀”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
清晨9点,高米店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的周末延时服务刚启动,衣着整洁、两鬓斑白的老周便推门而入。他眉宇间藏着难掩的焦虑:“您好,请问大学毕业几年内还算应届毕业生?我儿子毕业两年,考研没成,现在找工作没方向,他还要继续考研。”
工作人员察觉到老周语气中的疲惫,没有简单给出“毕业两年内可按应届毕业生报考部分岗位”的政策答复,而是主动多问了一句:“您儿子现在状态咋样呀?”正是这句关切,让老周打开了话匣子。他坦言,儿子是211名校毕业生,连续两年考研失利后,变得不愿出门、不愿社交,连买件面试正装都要和自己争执。“我在单位管几百号人都顺顺当当,到儿子这儿,真是又急又无奈,整夜睡不着。”作为国企高管的老周声音里满是挫败。
循着老周的倾诉,工作人员渐渐理清症结:这位习惯了职场“高效决策”的高管,无意中将管理思维带回了家,却忽略了儿子考研失利后的心理压力。“您管理下属靠‘赋能’,对待成年的儿子,或许更需要‘理解’。”工作人员轻声建议,“您不妨试着跟他沟通‘无论你选就业还是再考,爸妈都能托底’,有时候‘不催’比‘急问’更管用。”
这句话让老周眼睛一亮。他坦言,当天正是和儿子吵完架,心烦意乱中才走到街道政务大厅,“本来只想问个政策,没想到跟你们聊完,心里像卸了块石头。”临走时,老周反复道谢,背影比来时舒展了不少。
这场“超出预期”的服务,在高米店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并非偶然。“我们的‘便民’,从来不止于办件效率、延时服务这些‘硬指标’,更要关注居民没说出口的‘软需求’。”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街道在政务服务中推行“首问负责+主动倾听”机制,要求工作人员在办理社保、民政、就业等业务时,对居民流露出的焦虑、困惑主动关怀,“能帮着解心结,也是政务服务的一部分。”
此前,有居民咨询退休手续时无意间提了句“子女不在身边,看病没人陪”,工作人员当即对接社区“银龄互助”志愿者,帮老人匹配了陪诊伙伴;有大学生来办创业补贴时吐槽“家里不支持”,工作人员又以“政策解读+心理疏导”的方式,帮他整理出说服家人的思路。“很多时候,居民来办事带的‘情绪’,比‘事项’本身更需要被重视。”中心窗口工作人员说。
目送老周离去的背影,工作人员在工作日志上写下:“最好的管理是赋能,最暖的亲情是理解。政务服务的终点,从来不是盖完一个章、答完一个政策,而是让居民带着问题来,揣着安心走。”
如今,在高米店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政策咨询台”旁悄悄多了个“暖心角”,桌上放着解压手册和社区心理服务热线卡片。这场从“办事务”到“暖人心”的服务延伸,不仅让政务大厅多了温度,更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在了倾听每一句倾诉、化解每一个烦恼的细节里。正如老周所说:“没想到街道大厅不仅能办正事,还能解‘心事’,这样的服务,比任何宣传都让人觉得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