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阳人阴间所见:地府阎王,阳间人做这三件事,能为亡者减轻罪业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地藏经》《法苑珠林》《冥报记》《梁皇宝忏》《水忏》《大悲忏》《盂兰盆经》等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生死之间,有一道不可见的界限。阳世之人为亡者所做之事,真能影响其在阴间的处境吗?

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各种还阳人的传说。这些人据说曾游历阴间,又重返阳世,带回了地府的消息。在佛家典籍中,也记载着不少类似的事迹。《法苑珠林》《冥报记》等文献中,都详细记述了往生者与阳世亲人之间那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联系。

佛陀在世时,曾为弟子们开示过关于生死轮回的真相。《地藏经》中说:"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这段经文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阳间亲人为亡者所做的功德,确实能够利益到他们,虽然所得有限,但却真实不虚。

那么,究竟哪些事情能够真正帮到已故的亲人呢?在浩瀚的佛教典籍中,在历代高僧的开示里,在那些还阳人的见闻中,都藏着同样的答案。



唐代有个叫崔参军的人,此人在史书上并无显赫功名,只是长安城里一个普通的武官。贞观年间某日,崔参军突然暴病身亡,家人悲痛欲绝,正准备后事时,三日后他竟然又活了过来。

苏醒后的崔参军神情恍惚,好几日才缓过神来。待到能够说话,他便向家人讲述了自己在阴间的所见所闻。这段经历后来被记录在《冥报记》中,流传至今。

崔参军说,当他魂魄离体之时,只觉得眼前一黑,待到睁开眼睛,已身处一个阴暗的大殿之中。殿堂威严肃穆,两旁站立着高大的鬼卒,正中端坐着一位面目威严的王者,正是传说中的阎罗王。

"崔某,你平生为官,可曾滥用职权,欺压百姓?"阎王威严地问道。

崔参军跪在地上,战战兢兢答道:"小人只是小小参军,不敢妄为。"

阎王翻看着一本厚重的簿册,那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崔参军一生的所作所为。过了片刻,阎王点了点头:"你一生虽无大功,但也未作恶事,本该投生善处。只是你阳寿未尽,提前到此,乃是误差。"

崔参军听闻此言,心中稍安。正要叩谢,却听阎王又道:"既然你来到此处,便让你见识一番阴间之事,日后还阳,也好劝化世人。"

随即,阎王命鬼卒带崔参军游历地府各处。崔参军看到了刀山剑树的惨状,看到了油锅沸腾的恐怖,看到了无数罪魂在各种刑罚中哀号。每一处都让他心惊胆战,冷汗直流。

他看到一个魂魄被绑在铜柱上,烈火焚烧,那魂魄痛苦地嚎叫着。鬼卒告诉他,此人生前贪婪成性,克扣百姓税款,以致许多人家破人亡,所以受此火烧铜柱之刑。

又走了一段路,看到一处寒冰地狱,无数魂魄冻得瑟瑟发抖,身体已经僵硬。鬼卒说,这些人生前对父母不孝,对兄弟不睦,心肠冰冷,故受此寒冰之苦。

崔参军看得心惊肉跳,暗自庆幸自己一生未作大恶。正走着,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处光明之地,与周围的阴暗形成鲜明对比。他好奇地问鬼卒,那是什么地方。

鬼卒道:"那是等待投生善处的魂魄所在。这些人或在生时修善积德,或是得了阳间亲人的超度,罪业已消,福德渐增,故能暂居此处,等待善缘成熟,投生人天。"

崔参军心中疑惑:"那些已经去世的人,阳间亲人所做之事,真能帮到他们吗?"

鬼卒笑了笑:"你这就不懂了。阴阳虽隔两界,但因缘相连。阳间亲人若真心为亡者做功德,确实能够减轻他们的罪业,增长他们的福报。"

说话间,他们来到一处大殿。殿中有数十个魂魄正在听一位僧人讲经。这位僧人法相庄严,口中念诵的正是《地藏经》。那些魂魄们听得极为专注,有的面露喜色,有的泪流满面。

"这些魂魄,便是得了阳间超度的。"鬼卒指着那些魂魄说,"你看那个穿青衣的,他生前是个屠户,杀生无数,本该堕入畜生道。但他的儿子为他请僧人做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法会,念诵了无数遍《地藏经》,如今他的罪业已减轻大半,再过些时日,便可投生为人。"

崔参军仔细看去,那青衣魂魄原本满身血光,如今已淡去许多,面容也不似刚才见到的那些罪魂般狰狞,反而带着几分祥和。



又看到一个老妇人的魂魄,身上散发着淡淡的光明。鬼卒说:"这位老人生前虽是普通人家,但心地善良,常行布施。她过世后,子女们为她放生、斋僧、印经,功德回向给她,现在她已经可以投生到忉利天享福了。"

崔参军越看越惊,原来阳间所做之事,确实能影响亡者的去处。他忍不住问道:"那到底做什么事,最能帮助亡者呢?"

鬼卒正要回答,忽然听到一声召唤,是阎王要他们回去。二人急忙返回大殿,崔参军再次跪在阎王面前。

阎王看着他,缓缓开口:"崔某,你今日所见,可记在心中?"

"小人铭记于心,不敢忘怀。"

"你既然来到此处,我便告诉你一些世间之人不知的道理。"阎王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世人总以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殊不知生死轮回,因果不虚。阳间亲人为亡者所做之事,确实能够利益到他们,但并非所有事都有同等功效。"

崔参军恭敬地听着,不敢有丝毫懈怠。

"有三件事,若阳间亲人能够真心实意去做,最能为亡者减轻罪业,增长福德。"阎王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给崔参军消化的时间。

崔参军急切地想知道答案,但又不敢催促,只能强压住心中的好奇,静静等待。

阎王看着崔参军急切的神情,微微颔首,似乎对他的态度颇为满意。大殿中一片寂静,只听得到铜炉中香烟袅袅上升的细微声响。

"第一件事......"阎王的声音响起,却在关键时刻停住了。

殿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似乎有新的魂魄被带进地府。阎王挥了挥手,示意鬼卒去处理。崔参军心中焦急万分,却又不敢催问。他知道,这三件事关系重大,不仅能救度亡者,也能让阳间之人知晓如何真正利益逝去的亲人。

这三件事究竟是什么?为何阎王特意要告诉他?在所有的善行中,为何偏偏是这三件最为殊胜?

待殿外安静下来,阎王这才继续说道:"第一件事,便是为亡者斋僧供养三宝。"

崔参军心中一动,这斋僧供养他自然知晓,但为何排在第一位呢?

仿佛看出他的疑惑,阎王解释道:"佛法僧三宝,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僧人持戒清净,是佛法的住世者,是众生的依怙。阳间亲人若能以亡者名义供养三宝,这份功德最为真实。"

"《盂兰盆经》中记载,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堕入饿鬼道,受尽饥饿之苦。目犍连虽有神通第一,却无法救度母亲。佛陀告诉他,要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仗此功德,才能救拔母亲脱离苦海。目犍连依教奉行,他的母亲果然得以超生。"

阎王顿了顿,接着说:"你在地府所见那些等待超度的魂魄,有许多便是因为阳间亲人为他们斋僧,才得以减轻罪业。但这斋僧也有讲究,不能随意敷衍。要选择持戒清净的僧团,要准备上好的斋食,更重要的是要怀着至诚恭敬之心。若是形式上走过场,心不诚敬,那功德便会大打折扣。"

"而且,斋僧最好能够持续去做,不是一次两次就算完事。生者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或是百日、周年忌日,持续为亡者斋僧,这份功德会不断累积,帮助亡者一点点洗清罪业,积累福报。"

崔参军恭敬地点头,将这些话牢牢记在心中。



"第二件事,"阎王继续说道,"便是为亡者诵经礼忏,尤其是诵《地藏菩萨本愿经》。"

说到《地藏经》,阎王的神情变得格外郑重:"地藏菩萨发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悲愿宏深,专门救度地狱众生。凡有阳间亲人为亡者诵《地藏经》,地藏菩萨必定慈悲护念,帮助亡者减轻罪业。"

"你可知道,为何在所有经典中,《地藏经》对超度亡者最为有效?"阎王问道。

崔参军摇头,表示不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