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抱朴子》老子》《庄子》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道家修真之法,千门万户,法门无量。
可在众多修炼法诀当中,有那么三个字,被历代真人视作修道之根本,性命双修之枢纽。
这三个字看似平常,却暗合天地造化之机,通贯阴阳变化之妙。
古往今来,多少修道之人穷尽一生,只为参透这三字玄机。
得此诀者,可以却病延年,祛邪避凶,福禄自至,寿元增添。
失此诀者,纵然苦修百年,也不过是盲修瞎练,终难登堂入室。
![]()
《抱朴子》中记载:"欲求长生,当守其真。真在何处?不离三宝。"这三宝究竟为何物?又当如何守之、炼之、用之?东晋年间,有一位真人悟透此理,留下的法诀至今仍被道门传承。这段往事,还要从一个雨夜说起。
东晋永和年间,句容茅山脚下,住着一位叫陶弘景的少年。这陶弘景自幼聪慧,十岁便能读《老子》《庄子》,对道家学说颇有领悟。可他生性倔强,读书虽勤,却总觉得书中道理玄之又玄,难以捉摸。
那年他十六岁,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一日傍晚,天色阴沉,陶弘景独自在山间采药,不想半路遇上暴雨。他慌忙寻找避雨之处,远远望见山腰处有一座破旧的道观,便快步奔去。
推开道观的木门,里面竟坐着一位老道士。那道士须发皆白,身穿洗得发白的道袍,正闭目打坐。听到门响,老道睁开眼,目光清澈如同山泉。
"小友遇雨,可来此暂避。"老道的声音平和温润。
陶弘景行礼道谢,在一旁坐下。雨势越来越大,打在屋顶的瓦片上啪啪作响。他偷眼打量这位老道,见对方虽然衣衫朴素,可神色安详,周身似有一股说不出的气度。
"老丈在此修行?"陶弘景忍不住问道。
老道微微一笑:"修行二字,谈何容易。老道在此住了三十年,也不过是刚刚摸到点门道。"
三十年才摸到门道?陶弘景心中一惊。他素来自负,觉得自己读遍道家经典,对修道之理已有所得。可这位老道修行三十年,居然还说只是刚入门?
见他神色有异,老道笑道:"小友可是觉得老道妄自菲薄?"
陶弘景连忙摇头:"不敢,只是晚辈读过《道德经》《庄子》,自认对道有些领悟,不知修行为何如此艰难?"
"你说说看,道是什么?"老道问。
"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陶弘景背诵着经文。
老道摇摇头:"你只是记住了文字。我问你,此刻外面风雨交加,你坐在这里,可曾感受到道?"
陶弘景一时语塞。
老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漆黑的夜空:"道不在书上,在天地之间,在你我身中。你看这雨,从天而降,滋润万物,这是道;你听这风,穿林过岗,生生不息,这也是道。可你要真正感受它,体悟它,就不能只靠读书。"
![]()
"那要如何?"陶弘景虚心求教。
"守住根本。"老道转过身,"天地万物,皆有其根本。人身亦然。你可知人身根本在何处?"
陶弘景想了想:"在心?"
"不全对。"老道走回蒲团坐下,"心只是其一。人之生也,禀天地之气而成,负阴抱阳而立。真正的根本,在三个字上。这三个字,是生命的源头,是修道的基石,是沟通天地的桥梁。"
陶弘景心头一动,追问道:"是哪三个字?"
老道却不急着回答,反而问他:"你读过《黄庭经》吗?"
"读过,但不甚理解。"
"《黄庭经》中说:'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明堂,后有幽门。'这些部位,都是修炼要处。可要明白为什么要守这些部位,就必须先懂那三个字。"
老道顿了顿,接着说:"当年我师父传我道法时,也是先讲这三个字。他说,这三字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守住这三样,人就能却病延年;炼化这三样,人就能超凡入圣;若能与天地之三相合,便可沟通神明,得享福禄。"
陶弘景听得入神,身体不自觉地前倾。
外面的雨渐渐小了,老道却陷入了回忆。他讲起自己当年学道的经历。
那时他还不到二十岁,拜在华山一位真人门下。那位真人法号清虚,是当世有名的高道。清虚真人收徒极严,他在门下三年,真人只是让他砍柴挑水,从不传授法诀。
"我那时心急,觉得自己天天干这些粗活,什么时候才能学到真本事。"老道笑着说,"有一天忍不住问师父,您何时传我道法?"
"师父怎么说?"
"他反问我:你每天挑水,可曾留意过水的重量?你每天砍柴,可曾注意过斧头的力道?"
老道说到这里,神色变得凝重:"我当时不明白,只觉得师父在敷衍我。直到有一天,师父带我去山顶观日出。那天正是冬至,天还没亮,山上寒风刺骨。我们在山顶等了一个时辰,终于看到太阳从群山中升起。"
"就在那一刻,师父对我说:你看太阳升起,从黑暗到光明,从寒冷到温暖,这就是阴阳变化。你再感受你的身体,挑水时用力,身体发热,这是阳气升腾;休息时放松,身体安静,这是阴气归藏。人身小天地,与外界大天地同一道理。"
陶弘景若有所思。
"那天师父告诉我,修道不是修别的,是修自己这副身体。身体是道的载体,你要明白身体的根本,才能明白道的根本。"
老道站起身,在观中来回踱步:"师父说,人身有三宝,这三宝藏在身中,平日里你看不见摸不着,可它们时时刻刻在运转,维持着你的生命。普通人不知这三宝,所以生老病死,无可奈何。修道之人若能认识这三宝,守住这三宝,炼化这三宝,就能改变命运。"
"后来师父传我口诀,就是那三个字。他说,这三个字虽简单,可要真正做到,需要一辈子的功夫。"
陶弘景听到这里,已经完全被吸引。他问道:"您修炼了三十年,可有所得?"
老道点点头:"有一些体会。这三十年来,我每日静坐,守着这三字诀,身体确实有了变化。以前我体弱多病,动不动就感风寒,如今身轻体健,几十年没生过病。更奇妙的是,有时打坐入定,能感受到身体里有一股暖流在循环,那种感觉难以言说,就好像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
"那岂不是已经得道?"
"得道?"老道摇头,"离得远呢。师父当年说过,守住三宝只是筑基,要在这基础上继续修炼,才能有更高的境界。可惜我资质愚钝,这么多年也只是勉强做到固守而已。"
说到这里,老道走到陶弘景面前,认真地看着他:"不过今日见到你,我倒觉得你是个可造之材。你虽年轻,可眼神清澈,心性纯正,若能得此诀法,日后必有大成就。"
陶弘景心中激动,正要开口,老道却摆摆手:"时候不早了,雨也停了,你该回去了。"
"可是那三字诀......"
"有缘自会再见。"老道微笑道,"今日就当是结个缘分。你回去后好好想想今天说的话,若真有心修道,自然会明白。"
陶弘景还想再问,老道已经闭上眼睛,显然不愿再多说。他只好行礼告辞,走出道观。
回到家中,陶弘景辗转反侧,一夜无眠。老道的话在他脑海中回荡。他想起《道德经》中的句子,想起《庄子》里的故事,可越想越觉得自己以前理解得太浅薄。
第二天一早,他就往山上跑,想要再见那位老道。可当他赶到那座道观时,却发现门已上锁,里面空无一人。他在附近打听,村里人说那道观荒废多年,从没见过有人住。
陶弘景不信,他守在道观外,等了三天三夜。终于在第三天傍晚,又见那位老道施施然走来。
"我就知道你会来。"老道看见他,笑着说,"既然诚心如此,我便把师父传我的法诀传给你。"
老道领他进观,关上门。屋内点起油灯,跳动的火光映在两人脸上。
"我师父传我法诀时说,这三字诀不可轻传,要看弟子的德行和慧根。"老道严肃地说,"你既有此机缘,我便传你。但你要记住,得此诀后,当行善积德,切不可用于害人。"
"弟子谨记。"陶弘景恭敬地跪下。
老道让他坐好,然后开始讲解:"这三个字,说起来并不神秘,就是......
老道的声音在昏暗的灯光中显得格外庄重。他缓缓道来,每个字都清晰有力,仿佛要刻进陶弘景的心里。
陶弘景凝神静听,只觉得这三个字虽然简单,可包含的道理却深不可测。老道讲完字面意思后,又开始讲如何守、如何炼、如何用。
![]()
"守,是基础;炼,是提升;用,是神通。这三个层次,对应着筑基、炼气、化神三个境界。
你若能做到第一层,便可却病延年;做到第二层,便可福禄自至;若能做到第三层......"
老道说到这里停住了,目光变得深邃:"第三层的境界,我也只是听师父说过,从未亲身体验。
听说做到这个境地的人,可以沟通天地神明,预知祸福,甚至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