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丹牛我发现:如果你想改变命运,就必须走“极端路线”

分享至

如果你没刷过 Dan Koe 的管子频道,大概会错过当代最 “离经叛道” 的改命方法论:他不教你 “稳健理财”,反而劝你 “把所有精力砸进一个没人看好的小众领域”。

他不推崇 “多任务并行”,偏要你 “一天只干一件事,干到能让同行闭嘴”。

他甚至反对 “先攒够钱再创业”,主张 “先靠极端细分技能赚第一笔快钱,再滚雪球”。

用他自己的话说:“普通人改命的唯一机会,就是在‘大多数人不敢碰的极端地带’,建立自己的小王国 ,因为那里没有竞争,只有你说了算。”

接下来我拉详解Dan Koe的智慧,为了让大家把标题更容易理解,所以我标题翻译成了丹牛。



一、“朝九晚五的稳健,是把你绑在生存线上的枷锁”

Dan Koe 在 2019 年之前,跟我们大多数人没两样:在多伦多一家营销公司做执行,每天 9 点打卡、5 点下班,工资够付房租和外卖,偶尔能攒点钱去周边旅行。

但他有个 “怪毛病”,总盯着同事的电脑屏幕发呆:“我发现身边 80% 的人,每天工作 8 小时,有 6 小时在摸鱼、开会、处理无关紧要的琐事,可他们宁愿耗着,也不敢辞职。”

真正让他 “走极端” 的导火索,是一次晋升机会。

当时公司要提拔一个 “全能型营销主管”,Dan Koe 和另一个同事竞争。

对方每天加班到深夜,什么活都接,从写文案到做 PPT,从跑客户到盯数据,活像个旋转的陀螺。

Dan Koe 却反着来:他只盯着 “社交媒体冷启动” 这一件事,花了两周时间,把公司一个没人管的产品账号,从 0 做到 1 万粉丝,还带来了 50 个精准客户。

结果领导却选了那个 “啥都会” 的同事,理由是 “他更全面,更稳”。

那天 Dan Koe 在咖啡馆坐了一下午,敲下了辞职信,不是一时冲动,是他突然想通了:“‘稳健’在今天的职场里,根本不是优点,是缺点。

它让你变成一个‘可替代的螺丝钉’,老板随时能找个新人,用更低的工资替代你。

真正不可替代的,是那些把一件事做到极端的人,就像你不会找‘啥菜都做的厨子’做寿司,只会找‘一辈子只做寿司的师傅’。”

辞职后的 Dan Koe,没急着找下一份工作,反而做了件更 “极端” 的事:他把自己关在公寓里,花三个月研究 “数字游民如何靠小众技能赚钱”。

别人都在做 “全品类自由职业指南”,他偏只盯 “远程冷邮件撰写”,不是教你写普通的推销邮件,是教 B2B 企业写 “能让客户主动回复的冷邮件”。

他分析了 500 封高回复率邮件,总结出 “痛点前置 + 数据佐证 + 低门槛行动指令” 的公式,然后在平台上接单。

一开始没人信他, 一个没名气的自由职业者,敢只做 “冷邮件” 这一件事?但他咬着牙坚持,接的第一个单子,是帮一家小软件公司写开发信,结果帮客户拿到了 3 个合作意向。

客户把他推荐给朋友,慢慢的,“Dan Koe = 冷邮件大神” 的标签传了开去。

半年后,他靠写冷邮件赚的钱,比之前上班一年还多,还成了第一个靠 “冷邮件专项服务” 实现地理自由的人,带着电脑去巴厘岛,一边看海一边工作。



你看,Dan Koe 戳破了一个真相:现在的 “稳健”,早就不是 “铁饭碗”,是 “温水煮青蛙”。

它让你在 “饿不死也赚不多” 的状态里,慢慢失去竞争力,最后被时代淘汰。

而那些敢 “走极端” 的人,比如 Dan Koe 自己,放弃 “全面发展” 的职场陷阱,专注一个小众技能,反而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挖出属于自己的金矿。

二、Dan Koe 的 “极端法则”:不是瞎折腾,是 “1% 细分领域垄断”

肯定有人会说:“我也试过走极端啊,辞职做自媒体,结果粉丝没涨几个,钱还亏了不少!” 别急,Dan Koe 早就说过:“90% 的人所谓的‘走极端’,其实是‘没脑子的瞎折腾’。真正的极端,是找到‘1% 的细分领域’,然后把自己打造成这个领域的‘唯一选项’,这不是冒险,是精准狙击。”

Dan Koe 在做管频道的时候,就犯过 “瞎折腾” 的错。

一开始他想做 “数字游民全攻略”,今天拍 “如何申请远程工作”,明天讲 “东南亚数字游民聚集地”,后天又聊 “自由职业者税务问题”。

结果做了三个月,视频播放量平均只有几百,粉丝也只有不到一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