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大案,科举“南北榜案”,朱元璋为何要搞平衡处理?

分享至

草根到皇帝:朱元璋的逆袭之路》-46

【南北榜案】

老朱一生办了无数大案,洪武三十年(1397年),他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个大案:南北榜案。

说是大案,其实没杀几个人,但重要性直接影响了后世数百年,因为它涉及到的是大明的根基——科举。

对待教育,老朱是认真的,从洪武初期开始,他就开始扶持教育,培养贫苦人家的子弟读书,培养出来的生员,中上等的直接送京师国子监,次等的送中都(凤阳)国子监。

国子监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直接听命于皇帝,老朱这么干的目的,除了重视教育,还要和里甲制连起来看。

国子监培养出来的官员能做到不被其他政治力量左右,对皇帝忠诚度极高。等到里甲制开始推行的时候,老朱从中央派出与地方粮长对接的人选居然是国子监的学生。

这招出乎所有人意料,它把中间庞大的官僚阶层都给绕开了,中央派下去的人能直接与基层对接。




牛不牛?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皇权下基层。简简单单一手,既节省了国家巨量行政支出,又能把控基层,能想出这样的办法,老朱确实是有点天才的。

大明的科举在洪武三年第一次举行过一次,第二次举行要到洪武十五年,中间停摆达十年之久。不是老朱不重视科举,是他让觉得选出来的人才缺少实际才能,他需要时间为自己的计划做准备。

直到洪武十五年,科举才得到恢复,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公布《科举成式》,基本制定了明朝此后二百五十多年的科举成文法规。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大明又迎来了其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在主考官的选择上,朱元璋经反复斟酌,圈定了85岁高龄,德高望重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录取名单一出,舆论顿时一片大哗,北方人几乎闹翻了天——因为所录五十一人全都是南方人,这一榜因此被称为“南榜”。

南方经济文化都比北方发达是事实,可这么多次科举下来,从没出现过北方人一个也没录取的情况,这也太夸张了。几天后,落第的北方举人便联名上疏,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而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