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警示:这3类供品别上供!恐折损福报,离地狱之门越来越近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地藏王菩萨,这位"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菩萨,在佛门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了无数关于供养与果报的殊胜开示,可世人往往只知供养能积福德,却不知供养若有差池,非但不能增益福报,反而会折损功德,甚至种下恶因。

佛陀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时,特意嘱托地藏菩萨照拂南阎浮提的众生。为何?因这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举手投足无不是罪。就连看似虔诚的供养,若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可能种下恶果。

那么,究竟哪些供品万万不可上供?为何说错误的供养会让人离地狱之门越来越近?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因果玄机?



一、血肉之供的果报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中有位富商名叫钱广德,家财万贯却膝下无子。听闻地藏菩萨有求必应,便在家中设坛供养。这钱广德心想,既要供养就当用最好的,于是每逢初一十五,必宰杀三牲——猪头、鸡鸭、鱼肉,摆满供桌。

钱广德的妻子王氏是个善人,见丈夫如此,心中不安,多次劝阻:"相公,佛门戒杀生,咱们这般杀生祭供,怕是不妥。"

钱广德却不以为意,摆摆手道:"妇道人家懂什么!这些牲畜本就是天生给人吃的,我用来供佛菩萨,岂不是更显虔诚?你看隔壁张家,供的不过是几样素果,人家连个女儿都生不出,咱们定能求得贵子!"

王氏无奈,只得作罢。就这样,钱家的血肉供养持续了三年。

这一年中秋,钱广德突然得了一场怪病。夜里总是梦见无数牛羊猪鸡围着他哀号,醒来时浑身冷汗,腹中绞痛。请了城中名医,吃遍名贵药材,却不见好转。反而病情日重,几个月下来,人瘦得脱了形。

有一日,终南山下来了位云游僧人,正是当时颇有名望的道绰法师。法师路过钱家,见宅中黑气笼罩,便上前询问。王氏将丈夫病情细说,又提及这三年供养之事。

道绰法师听罢,长叹一声:"罪过,罪过!菩萨慈悲,戒杀护生,你家却以杀生之物供养,这不是敬佛,这是在造孽啊!"

钱广德听闻,还强撑着辩解:"大师此言差矣,我这是诚心供养,怎会有罪?"

法师摇头道:"《地藏经》中明言,若有众生以杀生之物供养佛菩萨,非但无功德,反而增罪业。为何?因你每宰一命,那众生的怨恨之气便附着在肉身之上。你以此供养,等于让菩萨为你的杀业背负因果。菩萨虽不会怪罪于你,但那些被杀众生的怨气,终究会回到你身上。"

"这..."钱广德这才明白过来,冷汗直冒,"那我该如何是好?"

"忏悔,放生,戒杀。"法师答得斩钉截铁,"从今往后,不可再以血肉供养,要以清净素食代之。还须放生还债,诵经回向,或许还有转机。"

钱广德当即跪下,痛哭流涕:"弟子愚昧,犯下大错,还请法师慈悲,教我如何忏悔!"

道绰法师便教他诵《地藏经》,每日放生,并在地藏菩萨像前磕头忏悔。如此行持半年,钱广德的病竟真的好了。更奇的是,第二年王氏便怀了身孕,十月后生下一个白胖小子。

从此,钱广德再不敢以血肉供养,逢人便说这段经历,劝人切莫杀生祭供。

这段公案在当时的长安城传得沸沸扬扬。要知道,民间供养神佛,最常见的便是三牲五畜。许多人以为,越是贵重的牲畜,越显诚心。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佛门最基本的戒律——不杀生。

佛陀在世时,就曾明确开示:杀生之罪,是五戒之首。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你杀它取肉,它心中的怨恨会深深记在阿赖耶识中。这怨气不散,便形成恶缘。也许这一世它是畜生,下一世因缘际会,你我身份对调,它若得了人身,你堕入畜生道,这业报便要受了。

《地藏经》中有言:"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为何如此?就是因为众生不明因果,不知道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行为举止,都在种因。

以血肉供养,看似虔诚,实则是在造恶业。那些被宰杀的众生,它们在被杀时的恐惧、痛苦、怨恨,全都凝结在血肉之中。你把这些摆在佛菩萨面前,非但不能积累功德,反而让这些怨气在佛堂中盘旋不散。

更有甚者,有人为了供养,特意去市场买活物,亲手宰杀。这杀业更重。为何?因为你不是为了果腹,而是为了所谓的"供养"。这一念之差,罪业加倍。

佛门讲究"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所施之物,都要清净。你以杀生之物供养,这供品本身就不清净,如何能得清净的功德?

二、不义之财的供养

说完杀生之供,再说说另一类不可供养之物——不义之财。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城有个举人叫李文卿,此人虽有功名,却不务正业,专靠放高利贷盘剥百姓为生。凡是向他借钱的,都要还十倍利息。若还不上,他便强占人家田地房产,甚至逼得人家妻离子散。

李文卿深知自己做的是缺德事,心中害怕,便想着多做善事来弥补。听说供养地藏菩萨能消业障,他便在家中供了一尊地藏菩萨像,每月初一十五都要上供。

他的供品倒是讲究,都是上好的素果糕点,不犯杀戒。可这些东西,全是用盘剥来的不义之财买的。



李文卿有个远房侄子叫李明,在寺院中当知客僧。有次回家探望,见到叔父这般供养,便劝道:"叔父,侄儿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说便是。"李文卿正在摆供品,头也不抬。

"叔父这些年放贷,收的利息太重,害得多少人家破人亡。如今又想通过供养来消业障,怕是..."李明欲言又止。

李文卿听了,不悦道:"我不偷不抢,那些人借钱是你情我愿,关我何事?我如今虔诚供养菩萨,自然能消业障,你一个小和尚,懂什么因果?"

李明叹了口气:"叔父有所不知,佛门讲究'如法布施'。所谓如法,就是你布施或供养的钱财,必须来路清白,是正当得来的。若是用巧取豪夺、盘剥他人的钱财来供养,这不叫功德,叫罪上加罪。"

"何出此言?"李文卿停下手中动作。

"叔父想想,那些被您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家,他们的痛苦怨恨,全都附着在您的钱财上。您用这些钱买供品,等于把他们的血泪也供到了菩萨面前。菩萨悲悯众生,看到这般情景,心中只有悲悯,如何会降福给您?"

李文卿听了,脸色一变。

李明接着说:"更何况,《地藏经》中讲得明白,布施供养,要'三轮体空',要'清净布施'。您这钱财来路不正,供养出去,非但没有功德,反而让您的罪业更重。为何?因您是明知故犯,一边剥削众生,一边供养菩萨,这是在亵渎佛法!"

这番话说得李文卿冷汗直冒。他想起这些年,自己逼死了多少人,拆散了多少家庭,心中一阵阵发寒。

"那...那我该怎么办?"李文卿终于慌了。

"首先,要停止放高利贷。其次,要把这些年不义得来的钱财,如数还给受害者。若人已不在,便用这钱财去做真正的善事——修桥补路,救济贫苦。如此才能减轻罪业。"李明正色道,"至于供养,等您彻底改过,用清白的钱财,怀着真诚的心去供养,那时才有功德可言。"

李文卿听罢,如梦初醒。他当即跪在地藏菩萨像前,痛哭流涕,发誓痛改前非。

后来,李文卿真的洗心革面,不但停了高利贷生意,还把能找到的受害人家一一补偿。实在找不到的,便捐给寺院和养济院。如此行善数年,晚年安详而逝。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供养的功德,不仅看你供养什么,更看你用什么供养。

佛门讲"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可这个前提是,你布施的东西必须来路正当。若是不义之财,那就不是布施,是在转移罪业。

试想,一个贪官用受贿的钱财去修寺建庙,这算功德吗?一个商人用欺诈得来的钱去放生供僧,这能消业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些钱财上,附着了太多人的怨气、血泪、痛苦。你用这样的钱去供养,等于把这些负能量也供了上去。佛菩萨虽然慈悲,不会怪罪你,但因果法则却不会饶过你。

《地藏经》中讲:"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为何?就是因为众生不明因果,总想着走捷径。做了坏事,以为供养一下佛菩萨就能抵消,这是对因果法则最大的误解。

因果法则是宇宙间最公平的法则,不会因为你供养了就网开一面。你造的业,终究要自己承受。供养只能积累新的善因,却不能消除旧的恶果,除非你真心忏悔,彻底改过。

所以,不义之财不可供养,这是第二条警示。

三、偷盗之物的果报

第三类不可供养之物,是偷盗而来的东西。

清朝康熙年间,北京城外有座小庙,供奉着地藏菩萨。庙里的住持是位老和尚,法名慧通,德高望重。

有一年冬天,来了个香客,是个中年妇人,姓赵。这赵氏每月都来上香,供品也很丰盛,有时是新鲜水果,有时是精美糕点,有时还有绫罗绸缎。

慧通老和尚起初没在意,只当是虔诚的施主。可时间久了,他发现不对劲。这赵氏虽穿着体面,但举止间透着一股鬼祟之气,每次上供都是趁着人少的时候偷偷来。

有一日,慧通老和尚忍不住问道:"女施主,老衲观你供养虽丰,但神色间似有忧虑,可是有何心事?"

赵氏听了,眼圈一红,欲言又止。

"佛门清净之地,有何话不妨直说,老衲或许能帮上忙。"慧通老和尚温和地说。

赵氏这才道出实情。原来她是某官宦人家的陪房丫鬟,伺候主母多年。主母待她不薄,可她却起了贪念。这些年来,她偷偷拿走主母的首饰、衣物、贵重摆件,拿去卖了换钱。她知道自己做的是亏心事,便想着用这些钱供养地藏菩萨,希望能消除罪业。

慧通老和尚听了,脸色变得严肃:"女施主,你这是大错特错!"

"大师,我...我不是诚心供养吗?"赵氏慌了。

"供养本是好事,可你这供养,非但无功德,反而罪业深重!"慧通老和尚沉声道,"你偷盗主母的东西,已犯盗戒,这是五戒之一,罪业不轻。你现在又拿这些赃物变卖后来供养菩萨,这是在做什么?这是在让菩萨为你的盗窃行为背书!"

赵氏听了,脸色煞白。

"你想想,那些被你偷走的东西,原本属于你主母,她发现丢失,心中必定焦虑怀疑。这份不安和怨气,全都记在了因果账上。你拿这些东西去供养,等于把你主母的不安也供了上去。菩萨看到这般情景,只会悲悯你的愚痴,如何会给你功德?"

赵氏扑通一声跪下:"大师救我!我...我该怎么办?"

慧通老和尚叹道:"唯有如实忏悔,归还赃物,请求主母原谅。若主母已经不追究,你还要诚心忏悔,发誓今后再不偷盗。如此,罪业方能渐渐消除。"

赵氏听了,心中挣扎良久,最终还是决定按照老和尚说的去做。她回到主家,跪在主母面前,将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和盘托出,并变卖了自己的妆奁,尽力赔偿。

主母原本大怒,要将她送官。可见她如此诚恳,又念及多年情分,最终饶了她,只是让她离开府邸。赵氏感激涕零,从此改过自新,再不敢行不义之事。



这三类供品——血肉之供、不义之财、偷盗之物,为何万万不可上供?其中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因果法则?

慧通老和尚在赵氏离开后,对寺中的小沙弥说了一段话。他说,世人总以为供养越多越好,供品越贵越显诚心,殊不知佛门中的供养,讲究的不是数量和价值,而是...

这番话中蕴含的道理,正是《地藏经》中反复强调的核心要义。而地藏菩萨对于供养的开示,更是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错误的供养,不仅不能积累福报,反而会让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