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法华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千百年来,观音菩萨的道场香火鼎盛,信众络绎不绝。
人们带着金银财宝、鲜花香烛,虔诚跪拜,祈求菩萨保佑平安顺遂。
可观音菩萨真正想要的,真的是这些外在的供养吗?
《法华经》中记载,观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大慈大悲,寻声救苦。
菩萨既已证得无上智慧,超脱三界轮回,又岂会贪图世间的香火供养?
那些金碧辉煌的庙宇、日夜不熄的香火,真的是菩萨所求吗?
![]()
民国年间,一位参访四大名山的居士,在普陀山遇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僧。这位老僧的一番话,道破了供养的真谛,令这位居士当场落泪,从此改变了修行的方向。这位高僧究竟说了什么?观音菩萨最想要的供养,又到底是什么呢?
民国二十三年初春,一位名叫陈慧明的居士从上海乘船前往普陀山。陈居士家境殷实,是当地有名的商人,皈依佛门已有十余年。这些年来,他每逢初一十五必去寺院上香,每年还要拿出不少银两供养寺庙,修建佛像。
这次来普陀山,陈居士准备了厚礼,打算在观音菩萨道场好好供养一番。他带了一尊纯金打造的观音像,还有上等的沉香、龙涎香,以及为寺院准备的千两银子。船行至半途,陈居士站在船头,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普陀山,心中颇为得意。
"这么多年的供养,菩萨一定会保佑我生意兴隆,家宅平安。"他暗自盘算着。
上岸后,陈居士径直前往普济寺。寺院知客僧见他一身绸缎,随从众多,行李沉重,立刻热情地招呼起来。陈居士说明来意,要见方丈供养,知客僧连忙去通报。
等了许久,方丈室的门才缓缓打开。出来的不是方丈,而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僧。这位老僧身穿补丁僧衣,脚踏草鞋,面容清瘦,双目却炯炯有神。
"方丈正在禅堂入定,不便见客。老衲代为接待。"老僧声音平和。
陈居士心中略有不悦,觉得自己带着如此厚礼前来,方丈竟不亲自相见,未免有些怠慢。他勉强压下心中不快,命随从将金佛像、香料和银票都呈上。
"这是在下的一点心意,供养观音菩萨。"陈居士双手合十,言语中带着几分骄傲。
老僧看了看那些供品,脸上没有任何欣喜之色,反而淡淡地说:"居士带来的东西,老衲收下了。可是,你知道观音菩萨真正想要的供养是什么吗?"
陈居士一愣:"自然是香火供养,修建庙宇,塑造金身。在下这些年来,已经为十几座寺院捐了款,难道还不够虔诚?"
老僧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你在外面稍候,老衲带你去一个地方。"
![]()
老僧带着陈居士来到寺院后山的一处茅棚。茅棚简陋至极,四壁透风,仅有一张破床和一个蒲团。床上躺着一位年轻的僧人,面色蜡黄,骨瘦如柴,显然病得不轻。
"这是谁?"陈居士问道。
"他叫明慧,是我们寺里的一位比丘,三年前来此参学。"老僧说,"半年前患了重病,一直躺在这里。寺里僧众多,米粮勉强够吃,却没有余钱为他请大夫买药。"
陈居士看着那位病僧,心中涌起一丝同情:"那为何不去找施主化缘呢?"
"明慧性情清高,不肯麻烦别人。他说自己业障深重,今生受此果报,理当承受。"老僧说着,从怀里掏出几枚铜钱,"这是老衲积攒了三个月的,本想为他买点药,可这点钱..."
陈居士听到这里,心中突然一震。
他看着眼前这位老僧,破旧的僧衣上打着密密麻麻的补丁,那双草鞋的鞋底都快磨穿了。老僧省吃俭用三个月,也只攒下这么几枚铜钱。
再看看自己带来的那些供品——金光闪闪的佛像、价值千金的香料、厚厚一沓银票。
"老师父,您为何不把这件事告诉来访的施主呢?"陈居士问道。
老僧平静地说:"老衲不是不想说,只是来寺里的施主,大多只愿意供养佛像、添置香火。若说要给一个生病的普通僧人看病,他们便觉得这不是供养三宝,不能得到功德。"
这番话让陈居士脸上一阵燥热。他想起自己刚才的心思,确实只想着要在观音菩萨面前风光一番,从未想过寺里还有这样需要帮助的人。
老僧接着说:"居士,你可知《地藏经》中如何说供养之事?"
陈居士摇头。
"经中说,供养恭敬一个得证圣果的圣人,不如慈悲布施一个贫苦众生。"老僧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敲在陈居士心上,"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菩萨要的不是金银珠宝,不是香火鼎盛,而是众生能行菩萨之道,见他人苦难而生悲悯之心,有能力时伸出援手。"
陈居士站在那间茅棚前,久久说不出话来。
老僧继续说:"居士想想,你供养一尊金佛,真的是为了菩萨吗?还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你的虔诚,为了求菩萨保佑你生意兴隆?"
这句话如同一记闷棍,砸在陈居士头上。他仔细想来,自己这些年的供养,何尝不是带着功利心?每次捐款之后,他都会在心中默默祈求:"菩萨,我供养了您,您要保佑我啊。"他把供养当成了一种交易,一种投资。
"可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老僧看穿了陈居士的心思,"菩萨的慈悲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你供养得多就多救你一分,供养得少就少救你一分。真正的供养,是要学习菩萨的慈悲心,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陈居士想起《普门品》中观音菩萨的形象——千处祈求千处应,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菩萨救度的,往往是那些最苦难的众生。而自己呢?只想着在菩萨面前堆金砌银,却对身边真正受苦的人视而不见。
老僧继续说:"前些年,有位大施主来山上供养,一掷千金。他对老衲说,他要为观音菩萨修建一座最豪华的大殿。老衲问他,你见过观音菩萨的真身吗?他说没有。老衲便说,每一个受苦的众生,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你若真想供养菩萨,何不去看看那些食不果腹、无家可归的人?"
"那位施主后来怎么样了?"陈居士问。
"他听了老衲的话,把准备修大殿的钱,拿去开了一家粥棚,专门施粥给穷苦之人。"老僧说,"三年下来,救济了不知多少挨饿的人。后来他对老衲说,这三年心里的踏实,比过去十几年烧再多香、拜再多佛都要踏实。"
陈居士听到这里,眼眶渐渐湿润。他想起自己这些年,一边大把花钱供养寺庙,一边对伙计们苛刻至极。有伙计家里遇到困难,他不是推脱就是只给一点点,生怕别人占他便宜。他觉得钱花在供养上能得功德,花在帮助身边人上就是吃亏。
"老师父,您说得对..."陈居士声音哽咽,"在下这些年,真是着相了。"
老僧看着陈居士,点了点头,似乎对他的醒悟感到欣慰。就在这时,茅棚里的病僧突然轻声呻吟起来,显然是病情加重了。
陈居士连忙说:"老师父,这位师父的病不能再拖了,在下这就去镇上请大夫来!"
老僧摆了摆手:"且慢。老衲还有话要对你说。"
"观音菩萨真正想要的供养,不仅仅是帮助眼前这一个人这么简单。"老僧的声音变得更加严肃,"老衲方才说的,只是供养的表相。菩萨真正想要的,是更深层的东西。"
陈居士一愣:"还有更深的意思?"
老僧神色凝重地说:"这个道理,历代高僧大德都曾开示过,却很少有人真正领悟。当年达摩祖师西来,梁武帝问他,朕建了那么多寺庙,度了那么多僧人,有多少功德?
![]()
达摩祖师给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答案..."
"那答案是什么?"陈居士急切地问。
老僧却停住了话头,看着远处的天空。
缓缓说道:"这个答案,关系到所有修行人对供养的根本认识。
若不明白这个道理,再多的供养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