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及美国可能向乌克兰援助“战斧”导弹时,一反常态地表示“并不担心”,并透露俄罗斯已获得新型秘密武器,很快将正式亮相。
![]()
就在一周后,一架中国空军运20大型战略运输机突然降落在莫斯科契卡洛夫斯基空军基地。
美国《军事观察杂志》随即发声,猜测这架运输机搭载的物资可能与普京提及的“秘密武器”存在关联,并认为俄乌战场态势可能因此发生根本性转折。
10月中旬,一架中国空军运20大型战略运输机突然出现在莫斯科契卡洛夫斯基空军基地的跑道上。
契卡洛夫斯基空军基地作为俄罗斯重要的军事航空枢纽,此前虽常有国际航班起降,但中国空军运20直抵莫斯科的情况并不多见。
公开航空信息显示,该型运输机最大载重超过66吨,可搭载大型装备、物资或人员。
此次航程选择与降落时机的特殊性,让西方媒体迅速将其与普京提及的“秘密武器”关联。
普京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美国可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时,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淡定态度。
他明确表示“并不担心”,并透露俄罗斯已获得新型秘密武器,很快将正式亮相。
普京的淡定态度实则源于“战斧”导弹的技术局限性。
BGM-109“战斧”导弹自1972年启动研制,虽历经多次改进,但作为亚音速巡航导弹,其最大飞行速度仅0.72马赫,且弹道相对固定。
这与乌军现役的苏制9K79“圆点U”导弹性能差距有限,甚至不及英法援助的“风暴阴影”导弹。
实战数据也印证了俄军的自信。乌军库存的数百枚“圆点U”导弹与西方援助的上百枚“风暴阴影”导弹,均未扭转战场颓势。
俄军现有S-400、“铠甲-SM”等防空系统已形成多层次拦截网络,2024年下半年的数据显示,俄军对亚音速巡航导弹的拦截率稳定在85%以上。
相比“战斧”导弹,真正让俄军陷入被动的是乌军的无人机战术。
乌克兰凭借西方援助的零部件与技术,构建起规模化的无人机作战体系,从小型消费级无人机到“柳叶刀”巡飞弹,各类“低慢小”目标遍布战场。
这些无人机成本低廉、操作灵活,可执行侦察、校射、自杀式攻击等多重任务,对俄军装甲车辆、后勤节点甚至单兵构成持续威胁。
受苏联时期电子工业基础薄弱的影响,俄罗斯现有防空系统的探测设备多针对高速战机与导弹设计,对低速、小型、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存在“探测盲区”。
前线俄军甚至被迫采用“土办法”反制:让雅克-52螺旋桨教练机搭载步兵,在低空用步枪射击无人机。
这种方式虽能偶尔奏效,却存在效率低下、风险极高的弊端,无法形成规模化防御能力。
美国《军事观察杂志》在报道中直指,运20搭载的极有可能是中国“寂静猎手3000”反无人机系统。
该媒体分析称,当前俄乌战场的核心矛盾之一是无人机攻防失衡,而中国在反无人机领域的技术积累恰好切中俄罗斯的战场痛点。
“寂静猎手”激光防御系统以其卓越的实战表现引人瞩目。
2022年,沙特使用该系统摧毁了13架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成为全球首个有实战成果的激光武器。
2025年,巴基斯坦也用它成功拦截了大量印度无人机,命中率达到95%。
“寂静猎手”系统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它的低成本:每次发射的费用仅为1美元,相比之下,传统的“爱国者”导弹每次发射就要花费400多万美元。
这种“用矿泉水瓶打苍蝇”的极致成本控制,使它在对抗低成本无人机时显得特别经济高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