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时我被过继给大伯,后来大伯去世老房拆迁,大伯母选择这样做

分享至

一笔巨额的拆迁款,像块巨石,压在老宅每一个人的心上。

两个堂姐死死地盯着大伯母,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期待和贪婪。

而我,这个名义上的“儿子”,成了她们眼中最大的障碍。

终于,一直沉默的大伯母抬起了头,浑浊的眼睛扫过我们每一个人。

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就是这个动作,却让两个堂姐瞬间脸色煞白,像见了鬼一样。整个屋子,死一般寂静,只剩下越来越重的呼吸声。

01

我叫周楠,今年二十九岁。

我有一份不好不坏的工作,在城市里过着一种不好不坏的生活。

每天挤着地铁上下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为了三餐奔波,像一颗被拧紧的螺丝钉,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直到那天下午,我妈的一个电话,把我从按部就班的生活里,硬生生地拽了出来。

电话那头,我妈的声音有些疲惫,还夹杂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沉重。

“楠楠,你大伯……怕是不行了。”

我握着手机,愣在了原地,窗外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阳光,晃得我有些睁不开眼。

大伯。

这个称呼于我而言,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在乡下老家,我有一个大伯。

说陌生,是因为我和他之间的关系,远比普通的叔侄要复杂得多。

我九岁那年,被过继给了他。

我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了二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天。

知了在窗外声嘶力竭地叫着,搅得人心烦意乱。

我爸蹲在我面前,给我整理着新衣服的衣领。

他的表情很严肃,和平日里判若两人。

“楠楠,等会儿到了乡下,要听话,要叫大伯‘爸’。”

我那时候还小,不懂“过继”这两个字背后沉重的含义。

我只知道,我们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去见一些很陌生的人。

大伯家那座老宅,是我对乡下唯一的印象。

青灰色的砖瓦,斑驳的木门,院子里混合着泥土和鸡粪的味道。

那天,屋子里坐满了人,都是些我不认识的亲戚长辈。

他们用一种我看不懂的眼神打量着我,像是在审视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

大伯,周国栋,就坐在堂屋的正中央。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褂子,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一双粗糙的大手局促地放在膝盖上。

他看着我,眼神里有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渴望和期待。

我妈把我往前轻轻推了一把。

“快,叫人。”

我怯生生地,对着那个陌生的男人,蚊子哼一般地叫了一声。

“爸。”

话音落下的瞬间,大伯黝黑的脸上,绽开了一个无比灿烂的笑容,那笑容甚至让他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红纸包,塞进我的手里。

红包很沉,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金钱的重量。

大伯母,李秀兰,就站在大伯旁边。

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身材瘦小,皮肤蜡黄,总是低着头,仿佛永远有干不完的活。

她看着我,只是扯了扯嘴角,那笑容比哭还难看。

仪式很简单,没有繁琐的流程,只是在几个族中长辈的见证下,我爸将我的名字,从他那一房的户口本上划去,郑重地写进了大伯的名下。



从那一刻起,在族谱上,我,周楠,便成了周国栋的儿子。

可这终究只是一场满足传统思想的形式。

仪式结束后,我依旧跟着我爸妈回了城里。

我继续上我的学,过我的生活,那个乡下的“家”,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遥远的符号。

我和大伯一家的联系,仅限于每年春节回去吃一顿年夜饭,或者偶尔通一通电话。

电话也总是由我妈代劳。

“喂,哥啊,我是周伟家的。”

“楠楠挺好的,上学呢,成绩不错。”

“家里都好,你们也保重身体。”

而我,最多也就是在旁边接过电话,规规矩矩地叫一声“爸,妈”,然后便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

大伯总是在电话那头,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问我。

“楠楠啊,钱够不够花?”

“在城里要好好念书,以后有出息。”

除了这些,他似乎也不知道该和我说些什么。

他有两个女儿,我的两个堂姐,在我过继的时候,她们就已经出嫁了。

她们对我这个凭空冒出来的“弟弟”,态度也很微妙。

说不上讨厌,但也绝对谈不上亲近。

见面了,会客气地点点头,叫一声“楠楠回来了”,然后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我们之间,隔着城市与乡村的鸿沟,隔着二十年几乎空白的交集,更隔着一层血缘上的疏离。

这份“亲情”,就像那本束之高阁的族谱一样,庄重,但早已落满了灰尘。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这份尘封的关系,会因为生离死别,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利益,而掀起滔天巨浪。

而那时的我,对此一无所知。

我只知道,那个名义上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男人,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我挂掉电话,跟公司请了假,买了最早一班回老家的高铁票。

高铁在轨道上飞驰,窗外的景物飞速倒退,我的心也跟着一点点下沉。

我不知道自己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回去的。

是作为一个侄子?

还是作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儿子?

02

高铁站离老家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我爸妈已经提前回去了,是我二叔开车来接的我。

车子驶下高速,窗外的摩天大楼变成了低矮的平房,空气里也渐渐弥漫开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

这是我熟悉的,通往老家的路。

也是一条我每年只走一回,却永远无法真正融入的路。

越靠近村子,我的心就越是忐忑。

车子在老宅门口停下。

那扇斑驳的木门,似乎比我记忆中更加破败了。

院子里站着不少人,都是些沾亲带故的邻里乡亲。

他们看到我,纷纷让开一条路,眼神复杂。

我走进堂屋,一股浓重的中药味扑面而来,让我几欲作呕。

大伯就躺在里屋的床上。

不过短短半年未见,他整个人已经瘦到脱了相,高高凸起的颧骨让他的脸颊显得越发凹陷。

他闭着眼睛,呼吸微弱,像一盏即将燃尽的油灯。

我妈守在床边,眼睛红肿,看到我回来,对我招了招手。

大伯母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低着头,不停地用衣角擦着眼泪。

两个堂姐和姐夫也在,他们站在墙角,低声交谈着,脸上的表情凝重而焦虑。

似乎是听到了动静,大伯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他的眼神浑浊,费力地转动了好几下,才最终将焦点落在了我的身上。

“楠……楠楠……回来了……”

他的声音嘶哑干涩,几乎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

我快步走到床前,蹲下身,握住了他那只枯瘦如柴的手。

他的手冰冷而粗糙,布满了老茧,像一块饱经风霜的树皮。

“爸,我回来了。”

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

听到我这一声“爸”,大伯的脸上竟然浮现出一丝光彩。

他费力地抬起手,似乎想摸摸我的脸,但最终还是无力地垂了下去。

他的嘴唇翕动着,含糊不清地吐出几个字。

“家里……以后……就……就靠你了……”

我只当这是他病中的胡话,连声安抚道。

“您放心,会好起来的。”

大伯却只是摇了摇头,浑浊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我看不懂的,复杂的意味。

大伯母在一旁,哭得更凶了。

两个堂姐也走了过来,大姐红着眼圈说。

“医生说……让准备后事了。”

姐夫们则在一旁讨论着医药费还差多少,谁家该出多少,声音不大,但在这压抑的房间里,却显得格外刺耳。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亲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和无力。

大伯最终还是没能熬过去。

三天后的一个凌晨,他在睡梦中,安静地走了。

按照村里的规矩,葬礼办得很隆重。

作为大伯唯一的“儿子”,我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长子的责任。

穿孝服,摔瓦罐,捧遗像,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

唢呐声凄厉地划破了乡村宁静的清晨。

我机械地做着每一个流程,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

我对大伯的感情是复杂的。



没有多少深厚的感情基础,但那一声“爸”,毕竟也叫了二十年。

血缘上,他是我的亲大伯。

法律上,他又是我的父亲。

这份双重的身份,让我感到一种撕裂般的茫然。

我看着黑白遗像上,他那张憨厚而陌生的脸,心里五味杂陈。

下葬那天,天阴沉沉的,下起了毛毛细雨。

冰冷的雨丝打在脸上,让我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两个堂姐哭得撕心裂肺,几度昏厥。

大伯母更是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默默地流泪,整个人仿佛被抽干了精气神。

我站在墓碑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再见了,我名义上的父亲。

丧事过后,亲戚们陆续散去。

那座承载了我童年唯一乡土记忆的老宅,瞬间变得空空荡荡,只剩下我们一家人。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

桌上的菜肴很丰盛,但谁也没有动筷子的心思。

气氛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良久,大姐夫清了清嗓子,率先打破了沉默。

“妈,爸走了,以后您有什么打算?”

大伯母抬起头,眼神空洞地看着前方。

“我能有什么打算,守着这座老房子过呗。”

二姐夫接话道。

“这房子也住了几十年了,破得不成样子,要不您跟我们去城里住吧。”

大姐也附和着。

“是啊妈,我们两家轮流,总好过您一个人在这儿。”

听起来,是两个孝顺女儿在为母亲的晚年着想。

但我却从她们丈夫闪烁的眼神里,读出了一丝不一样的味道。

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扒拉着碗里的米饭。

我爸妈看看我,又看看大伯母,表情也有些尴尬。

这件事,他们作为外人,不好插嘴。

最终,这场关于大伯母养老问题的讨论,也不了了之。

吃完饭,我爸妈把我拉到一旁,悄声嘱咐我。

“楠楠,你大伯刚走,这边事儿多,你多待几天,多帮衬着点。”

我点了点头。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帮衬,更是一种责任的宣告。

从大伯去世的那一刻起,我与这个乡下的家,便被一条无形的纽带,更紧密地绑在了一起。

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条纽带的另一端,拴着的不是亲情,而是一笔足以让所有人都面目全非的巨额财富。

03

在大伯的“头七”过后,我爸妈就先回城里了。

我听了他们的嘱咐,多留了几天,想着陪陪大伯母。

那几天,大伯母的话很少,大部分时间,她都只是坐在院子里,对着那棵老槐树发呆。

老宅里,处处都留着大伯的印记。

堂屋墙上挂着的旧照片,院子角落里那把他亲手做的竹椅,甚至空气里,都仿佛还残留着他身上淡淡的旱烟味。

睹物思人,更添伤感。

两个堂姐隔三差五地也会回来,每次都拎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

她们陪着大伯母说说话,帮着干点活,看上去倒也其乐融融。

只是她们的丈夫,每次来都喜欢在院子内外转悠,时不时还用脚踢踢墙角,用手量量房梁,嘴里念念有词,不知道在盘算些什么。

我本以为,生活就会在这样平淡又略带伤感的氛围中继续下去。

直到半个月后,一纸拆迁通知,像一颗巨石,投进了这潭看似平静的深水之中。

通知是村委会的人送来的。

一张红头文件,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因为镇上要搞新农村建设规划,我们所在的这片区域,被划入了拆迁范围。

包括大伯家的这座老宅,以及后面那一大片宅基地。

村干部喝了口水,笑呵呵地对大伯母说。



“婶子,恭喜啊,您这回可要发大财了。”

他大概算了一下,按照初步的补偿标准,宅基地加上房子,所有款项加起来,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一个足以让任何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瞬间实现阶层跨越的天文数字。

送走了村干部,大伯母拿着那张轻飘飘的A4纸,手却在不停地颤抖。

她脸上的表情,说不清是喜是悲。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了整个家族。

最先有反应的,是我的两个堂姐。

通知下发的第二天,她们就和各自的丈夫,火急火燎地赶了回来。

这一次,她们连营养品都顾不上买了。

“妈,拆迁的事,是真的吗?”

大姐一进门就开门见山地问,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兴奋。

大伯母点了点头。

二姐夫立马凑了上来,脸上堆着笑。

“妈,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爸在天有灵,保佑我们家呢!”

那天,堂屋里挤满了人,两个堂姐一家,还有闻讯赶来的一些亲戚。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笔即将到来的巨款。

有人说,应该在城里买几套房子。

有人说,应该拿去做点生意。

他们畅想着美好的未来,仿佛那笔钱已经揣进了自己的口袋。

而我,从始至终,都像一个局外人,安静地坐在一旁,没有插话。

从内心讲,我对这笔钱没有任何想法。

这座老宅,这片土地,都是属于大伯和大伯母的。

我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儿子,二十多年来,并未对这个家有过任何实质性的贡献。

这笔钱,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来染指。

我以为,这笔钱的分配,应该是很清晰的。

大伯去世了,大伯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两个堂姐作为亲生女儿,理应也有份。

至于怎么分,那是她们母女之间的事情,与我无关。

然而,我很快就发现,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拆迁补偿的具体方案也渐渐明朗,最终确定的金额,比最初预估的还要多出一大截。

这笔巨款,像一面人性的照妖镜,照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欲望。

两个堂姐回来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她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陪着大伯母说说话,而是开始有意无意地,向大伯母灌输一些思想。

“妈,我和妹妹毕竟是嫁出去的女儿了,泼出去的水,以后给您养老送终,还得靠周楠。”

这是大姐说的话,听起来像是在为我着想。

“是啊妈,周楠是咱们家的儿子,这笔钱,理应由他来继承大头,以后我们两家,也能跟着沾点光。”

这是二姐说的话,说得更是冠冕堂皇。

她们一唱一和,表面上是把所有权益都推到了我的身上,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却是要把大伯母排除在外。

更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她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孤立我。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她们会有意地用方言交谈,讨论一些我听不懂的话题。

有时,她们会把大伯母拉进房间里,关上门,窃窃私语很久。

我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正在这个家里慢慢滋生,发酵。

而所有的矛盾,都指向了那笔尚未到手的拆迁款。

也指向了我这个,名义上的,“儿子”。

一天晚上,我接到了我妈打来的电话。

她在电话里,有些欲言又止。

“楠楠,你大伯母那边……还好吧?”

我把最近发生的事情,简单跟她说了说。

电话那头,我妈沉默了很久,最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楠楠,这件事,你别掺和。”

“那是你大伯家的事,钱怎么分,让他们自己商量,你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

我苦笑了一下。

“妈,我知道,我从没想过要那笔钱。”

“可现在的情况是,他们都把我当成了核心,我根本就摘不出去。”

我妈又叹了口气。

“人心啊……在钱面前,最经不起考验。”

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漆黑的夜,心里一阵烦躁。

我开始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早点回城里。

为什么要把自己卷入这潭浑水之中。

我甚至开始有些怨恨我爸妈,当初为什么要做那个荒唐的决定,让我的人生,平白多出了这么一档子复杂的亲戚关系。

就在我纠结万分,准备找个机会跟所有人摊牌,然后离开这是非之地的时候,最终的审判日,到来了。

拆迁款,正式打到了村集体的账户上。

村委会通知各家各户,带上户口本和相关证明,去办理领款手续。

而我们家的户口本上,户主那一栏,赫然写着的名字,是周国栋。

而在他去世之后,第一顺位继承人,便成了他的配偶,李秀兰。

以及,他的儿子。

周楠。

04

领钱的那天,是个周末。

大伯母一大早就给我打了个电话,让我哪儿也别去,在家里等着。

她说,她把两个女儿和女婿,也都叫回来了。

关于这笔钱到底该怎么分,今天,必须要做个了断。

我预感到,一场家庭风暴,即将来临。

那天上午,阳光很好,透过老宅的窗棂,在满是灰尘的空气中,切割出一条条明亮的光柱。

可屋子里的气氛,却比数九寒冬还要冰冷。

大姐一家和二姐一家,都到齐了。

他们坐在堂屋两侧的椅子上,表情严肃,谁也不说话。

两个堂姐的眼神,像淬了毒的刀子,时不时地就往我身上剜一下,充满了戒备和审视。

她们的丈夫,则低着头,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整个屋子都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烟味。

我坐在一个角落里,如坐针毡。

大伯母坐在堂屋正中央的那张太师椅上。

那是大伯生前最喜欢坐的位置。

她的腰杆挺得笔直,目光平静地从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扫过。

那眼神里,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掌握着生杀大权的威严。

良久,她缓缓地开了口,声音不大,但在死一般寂静的屋子里,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今天把大家叫回来,是为了什么事,我想我不用多说,你们心里也都清楚。”

她顿了顿,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水。

“你们爸,辛劳了一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到老了,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大一笔家业。”

“这笔钱,是他的卖命钱,也是这座老房子的卖命钱。”

她把茶杯重重地放在桌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让所有人的心都跟着颤了一下。

然而,大伯母接下来的话,却像一盆冰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