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的人生目标是早日实现财务自由,然后辞职躺平,放飞自我
财务自由后想到的第一个计划,就是环球旅行
不过李诞曾说过,环球旅行普遍是个失望的梦,大部分就是瞎溜达
为啥是“瞎溜达”呢?
因为现在网上到处都是所谓环球旅行博主在po美图,以打卡多少个国家为荣, 只追求数量而非深度体验,所以 目的地选择也很随意,容易跟着网红走
这和“消费主义”一样,更像是社会和商家通过潜移默化的 洗脑 宣传,强加给每个个体的所谓“人生意义”,让人沉浸在盲目跟风的炫耀性旅行带来的快乐幻觉中,却无法和世界建立真实联系
李诞并非反对旅行,而是强调旅行不该流于形式,而应基于个人真实兴趣,能产生内生快乐体验
作为正身体力行环球旅行计划的人,我只能说,李诞这货说得对~
每次力哥写旅行贴,总有荔枝直言不爱旅游,妥妥体力活,比躺家里累多了,并不觉得是享受
据我观察,人群中总有一定比例的人,特别爱旅行,也总有一定比例的人,对旅行无感
So,旅行从来不是人生必选项,很多人言必称“环球旅行梦”,的确是 “消费主义”挖的坑
但上一篇中,我不是刚强调过,在无法拉伸长度的生命租赁期里,尽可能拓展生命宽度,才最“划算”吗?
旅行,不就是拓展生命宽度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吗?
没错,是手段
但,只是“之一”
看书、看电影,打游戏,都能拓展生命宽度,帮你看到更大的世界,且成本更低,不像旅行,费钱又 费力
推而广之,唱歌、跳舞、弹琴、摄影、画画、烹饪、缝纫、插花、运动、收藏、拼乐高、买包包……甚至沉迷创业,都能让人沉浸在“心流”的愉悦状态,拓展生命宽度
所以常有荔枝说,我不爱旅游,但爱看力哥写游记~
说明互联网时代,想获取信息,早就不是什么难事
网上看专业摄影机拍摄的高清风景视频,或跟专业旅行博主深入体验各地特色,没准比你的打卡式旅行,能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那,旅行的意义,又在哪里?
首先,是满足一个人对世界的好奇心
网上看人家编辑的旅行视频,不能说不真实,但肯定不全面,镜头之外很多没那么精彩的内容都删了,这和你肉身飞到当地,全天候体验当地遇见的一切,还是不一样
很多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再高清的视频也无法取代
比如小红书上到处都是吐槽埃及宰客的帖子,但你知道埃及坑多,与亲自和卢克索马车夫为了2美元小费,各自用蹩脚英语似懂非懂争执半天,感觉完全不同,世界的真实面貌,一下子就从书本里的文字,活了过来
再如阿姆斯特丹红灯区,根本不让拍照,你在网上看到的介绍和实地走访感受,肯定很不一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只要对世界的好奇心不减,环球旅行带来的乐趣,就能一直维持下去
那这世界到底有多大呢?
我做过一个旅行规划:
计划2035年之前,榜单中100个中国景点,走访95%+,400个世界景点,走访85%+
但这也仅是我目前有限认知下的计划,很可能走着走着,又会发现更多值得一看的地方~
更何况,世界每天都在变化,同一个城市,20年前去和20年后去,感觉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理论上说,想把世界完全走遍,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所谓环球旅行,只是把世界主要国家和最知名景点大体走一遍,对全人类文明和最具特色的地球自然样貌,有个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
但很多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早已随年龄增长,消磨殆尽
常年奔波于工作和家庭琐事中,把精力集中在专业领域的一亩三分地,久而久之,内心的好奇宝宝就睡着了,对与自身切身利益无关的“无用之学”,再难提起兴趣
其次,看你和谁一起旅行,中途又遭遇哪些意料之外的体验
好奇心的对象,是世界本身,相对于观察和体验的我们而言,是客体
就像李诞说的,无论你在踏足过的那个客体停留几小时、几天还是几周,终究不可能有多么深入的联系,像你对家乡的感情那么深沉
全面客观的上帝视角是很牛逼,但说到底,我们每个人不过是 平凡渺小、 有限有死的主体,地球少了谁都会继续转
旅行不是要把我们变成物我两忘、无情无欲的神佛,而是在一个独特环境下,形成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记忆,以及和所爱之人的共同羁绊
这些记忆和这些人,证明我们也曾精彩活过,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电影《寻梦环游记》的世界观设定是: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当你被活着的人彻底遗忘时,才会真正消失
年轻时,只觉得设定感人而已
年纪越大越发现,世界那么大,我却那么小,就算财务自由又如何?就算粉丝遍天下又如何?就算登上权力顶峰,能呼风唤雨又如何?
最宝贵的,恰恰是被爱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记住啊~
谁最爱我?我最爱谁?
这个问题,我一直这样教导儿子——
最爱你和你最爱的人,应该,也必须是你自己
只有你自己冷了会穿衣,饿了会找食,屁股痒了伸手去抓,这是都是爱的表现
人对自己的爱是无需教育的本能,如果有人要求你任何时候都不爱自己,先爱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套理论,说这话的一定是坏,信这话的一定是蠢
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冷了不会穿衣,饿了不会吃饭,甚至还会自残……无法想象这种人能有同理心,去爱其他人
其次爱你的,是那位至高造物主
祂的爱创造世间万物,从麦克斯韦方程式到狭义相对论,从小猫小狗到我们万物之灵
至于你是否把对祂的爱排第二位,你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意志,自己看了办~
再往后,就要问你自己
比如眼下最爱你的人,第三是妈妈,第四是爸爸,奶奶、外公、外婆并列第五~
为啥妈妈比爸爸高呢?
毕竟,一个不过亲身的,一个是亲自生的~
但你最爱的人,未来可能还会加上你的妻子和孩子——尽管他一再强调过以后不婚不育的主张~
我除了给自己制定了50岁前环游世界的计划,也给儿子制定了到15岁的环球旅行计划,不仅是扩展孩子视野,激发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是借机增进亲子感情,形成独特且牢不可破的共同记忆
比如,他非要坐在维加斯赌场的老虎机前面啪啪乱按过过瘾(澳门赌场压根不让孩子进),一再被黑人保安赶走,我只能一脸尴尬,不停say sorry
比如,在大阪世博会意大利馆门口坐着小板凳排了5个小时队,期间轮流上厕所买吃的,他妈则趁机看了好几个提前约好的展馆
比如,在大峡谷南缘度假酒店,他和我在包场的游泳池里比赛,累了就换到边上的按摩温泉池,一边看星星,一边一起吐槽老妈~
比如,在盐湖城的世界第一家肯德基,他眼中有光, 第一次 露出了旅途中能名正言顺吃垃圾食品的傲娇表情
比如,他在马尔代夫水屋躺到无聊,整天拉着我去岛上唯一的运动酒吧打乒乓,从而引爆了他对乒乓球的热爱
比如,在版纳的热爱雨林徒步时,他看我敢生吃富含蛋白质的爆浆小虫,也硬着头皮吃了一个
比如,在禾木的日落草原派对上,遇到一条比他还高大的狗,他既想撸又害怕,在我再三鼓励下,他才勇敢走到狗狗边上
![]()
比如,在尼罗河畔的露天餐厅,他为了能玩我手机,对我各种拜拜跪舔~
![]()
到了阿布辛贝神庙,又换成我对他崇拜进贡
![]()
回想我们小时候,谁还记得白天上了哪些课?每晚写了哪些作业?
最难忘的记忆,可不就是春秋游、过生日等独特体验,因为每个场景都不一样
旅途中的一个个独特场景,就像一颗颗记忆珍珠,在我们之间串联起牢固羁绊,证明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爱的人
一个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一定会喜欢世博会
有人质疑,都互联网时代了,再搞这种大规模的线下博览会,还有必要吗?
当然有
理由和网上到处都是介绍各国风土人情的文章、照片、视频,我们还需要实地旅行一样,为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身临其境带来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在我看来, 大阪世博会的展馆,可分四类
一类叫酱油馆
主要是那些联合馆里的 几十个 小国家,狭小的展馆只够用文字、图片和少量实物介绍我是谁、我在哪、我有啥特产,欢迎来玩,只能算最普通的旅游推介会
![]()
一类叫应试馆
场馆造得大些,展示手段多些,再按本届世博会的命题作文要求,意思意思搞点本国与主办国日本的历史交往介绍
有条件的,再加点绿色可持续健康长寿等主题的展示,甚至连莫桑比克馆都专门介绍了他们是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应对新冠的,都把我看傻了……
最典型的还属美国馆,感觉好像花里胡哨看了点什么,但除了那块月壤,又好像啥都没讲……这感觉, 和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像极了~
![]()
记忆最深刻的,不是最后火箭升空的壮观画面,而是特朗普在欢迎致辞中,说美国在我的领导下,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盛世……直接把我听懵了~
![]()
一类叫装逼馆
除了加点与日本的历史交往和绿色环保等主题,重点介绍祖上如何牛逼和现在更加牛逼
中国馆,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都喜欢这么玩
而意大利、法国、科威特等大热场馆则采用更有创意的布展方式,水平比上面这些高了一大截,但核心依然是对本国文化的展示,还是很装逼
其中比较典型的反面案例,是中国馆
![]()
美国馆是华而不实,中国馆则相反,想说的太多,导致杂乱堆砌,毫无主题,和漂亮的展馆外形也没任何联动,策展方恨不能把中国文化从甲骨文到孔孟,从探月到蛟龙,甚至连李子柒、黑神话、哪吒2都不放过
搞笑的是还拿粗制滥造的文物复制品来忽悠小日子,我身边的小日子一个个看了还“ 斯国一”喊个不停……
![]()
更搞笑的是,早在2011年,国博就把镇馆之宝“司母戊大方鼎”正式改名“ 后母戊大方鼎”,结果你不但放个山寨货,还给小日子介绍说这叫“司母戊鼎”,布展人员是有多不用心啊?
![]()
真想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看这么小个展馆没啥鸟用,想对中国进行面面俱到的展示,搞得像党群活动中心一样,结果只能是人家看完啥都记不住,还不如法国人用整一屋子LV皮箱视觉轰炸有效
![]()
第四类,我称为启发馆
世博会最初是用来做高精尖技术展示的,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展示的主要是蒸汽机、水利印刷机、纺织机、收割机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产物
后来,更多是展示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从而具备吸引普通游客的旅游价值
但这些在互联网时代都很容易被线上展示代替
依然无法被代替的,是结合尖端技术与大开脑洞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发观众对未来世界无限遐想的展览
上海世博会时,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恰恰是日本馆,还有以色列馆和德国馆
这次大阪世博会,小日子自己搞的一众主题馆和企业馆,参观价值碾压绝大多数国家馆,不得不叫人佩服
包括日本馆、生命未来馆、大阪健康馆、NTT馆、电力馆、住友馆、阿童木馆、null2馆,都给我留下难忘印象
其中引发我最多思考的,是生命未来馆
![]()
展馆没有沦为国内常见的机器人秀肌肉,而是发出提问:
50年后,科技进步会引发社会思潮怎样的变化?
1000年后,脱离了碳基生命捆绑,以意识主导的新世界,又会是怎样的?
最感人的,是一则发生在2075年的故事
小女孩的奶奶得了重病,生命仅剩数月,医院提供了 “记忆上传”方案,把奶奶一生记忆储存到芯片里,再输入人形机器人,从而以这种数字形式,继续陪伴在所爱的亲人身边
小女孩很接受这种新技术,希望奶奶能上传记忆,但思想保守的奶奶却有很多顾虑
最后医生问奶奶:是选择自然死亡,彻底结束此生,还是将记忆留存于机器人?
奶奶反问:那还是我吗?
医生回答:TA会无限接近你
影片以开放式结局收尾,暗示机器人可能以奶奶的记忆形态回归,却留下了很严肃的伦理命题——
奶奶肉身消失了,但记忆却永久存在于碳基的机器人内存中,那是否意味着人类可以变相永生?
可一生的记忆,是否等于意识本身?
脱离了肉体的意识,又能否视为生命?
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死亡?
进一步深入思考,如果植入记忆的AI不仅能和逝者共享生前记忆,还能和他的亲人共创新的记忆,作为人类,又该如何对待这种存在, 我们还能否区分真实与虚拟的亲情?
万一在生前,记忆被偷偷移植,出现两个“奶奶”,一个奶奶本奶,一个拥有奶奶全部记忆乃至性格脾气的AI仿生机器人,他们又该如何相处?
已拥有拟人情感的机器人,是否该被视为生命,是否该享有人权?还是只配拥有类似宠物的法律地位?
![]()
什么叫“拓展生命宽度”?
不仅横向看到今日广阔的大千世界,也不仅看到过往悠久的人类文明,还包括畅享未来的世界,可能是什么面貌
![]()
世博会往往畅享未来最美好的可能性,现实却可能很骨感
正如上海世博会时,财大气粗的万科还建了畅享2049年的新潮展馆,谁能想到,距离2049年才过了1/3时间,自己就先撑不住了~
![]()
而看到、听到、联想、思考这一切,恰恰是旅行带来的契机,助我们触景生情,重新审视个人与心灵、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或许也是旅行的意义吧
PS:大阪健康馆对我体检后画出了 我 2050年时的样貌, 请诸位品鉴,是不是还挺帅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