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耕汽车圈多年的博主,从雷军喊出 “为小米汽车而战” 那天起,我就一直在跟踪小米造车的每一步。2023 年 SU7 横空出世时,21.59 万起的定价、“年轻人第一辆豪车” 的口号,再加上小米生态的加持,确实让整个行业眼前一亮 —— 首月订单破 5 万,一度被捧为 “特斯拉杀手”。
可短短一年多过去,小米汽车却逐渐显露出疲态:SU7 销量环比下滑、老车主因降价维权、SU5 迟迟不见踪影、智能驾驶落地慢于竞品…… 表面看是细节问题,实则暴露了雷军在造车这件事上,踩中了 3 个足以影响全局的重大战略失误。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小米造车到底输在了哪里?
![]()
失误一:定位 “左右摇摆”,从 “年轻人豪车” 到 “降价求生”,用户信任碎了
小米造车初期的定位非常明确:瞄准 20-30 万级新能源市场,主打 “性能 + 性价比”,喊出 “年轻人的第一辆豪车”。这个定位本没问题 —— 毕竟小米手机就是靠 “高端配置 + 亲民价” 起家,用户天然有期待。
可问题出在定位执行的摇摆不定:
2023 年 SU7 上市时,21.59 万的起售价虽比 Model 3 低,但对比同级别比亚迪海豹(18.98 万起)、深蓝 SL03(14.99 万起),性价比优势并不突出;
2024 年初,为了冲销量,小米突然将 SU7 起售价降到 19.99 万,部分配置版直降 2 万。这波操作看似拉低了门槛,却直接伤了老车主的心 —— 首批车主提车才几个月,车价就跌了近 10%,不少人拉横幅维权,“小米不保值” 的标签就此贴上;
![]()
更关键的是,降价后小米没说清 “新定位”:是继续做 “年轻人的豪车”,还是沦为 “性价比代步车”?潜在用户开始观望 —— 怕买了再降价,也怕 “降价减配”;老用户则觉得 “被割韭菜”,品牌信任度直线下降。
反观竞品,比亚迪海豹始终锚定 “运动轿跑”,特斯拉 Model 3 聚焦 “科技通勤”,定位清晰且稳定,哪怕降价也有 “成本下降” 的合理说辞,用户接受度远高于小米的 “突然跳水”。
失误二:技术路线 “严重偏科”,押注纯电丢了混动,智能驾驶慢半拍
雷军曾说 “小米造车要 all in 智能电动”,可从现在看,这条技术路线走得太 “偏执”,反而丢了更大的市场:
1. 只盯纯电,错失混动 “下沉市场”
2024 年的新能源市场,早已不是 “纯电一家独大”—— 比亚迪靠 DM-i 混动拿下千万销量,吉利雷神混动、长城 DHT 混动也在三四线城市卖得火热。这些混动车型解决了 “续航焦虑”,价格还比纯电低 3-5 万,正是下沉市场的刚需。
可小米从头到尾只做纯电 SU7,完全放弃了混动赛道。要知道,20-30 万纯电市场竞争有多激烈?特斯拉、比亚迪、极氪、小鹏都在抢,小米没品牌积淀,只能靠 “降价” 突围;而 10-20 万混动市场几乎是 “蓝海”,小米若能推出混动车型,既能快速走量,又能积累用户,可雷军偏偏没做这个布局。
![]()
2. 800V 平台 “慢人一步”,补能优势荡然无存
SU7 上市时,小米宣传 “支持 800V 高压快充”,可实际交付时,只有顶配版搭载 800V 平台,中低配还是 400V;更尴尬的是,小米自建的超充站直到 2024 年中才陆续落地,数量不足特斯拉超充站的 1/10。
反观竞品,小鹏 G6、极氪 007 全系标配 800V,华为问界 M9 更是直接上了 1000V 平台,再加上 “超充站 + 换电站” 的组合,补能体验远超小米。用户买纯电,“快充 + 补能方便” 是核心需求,小米在这方面的滞后,直接让 SU7 的 “快充优势” 成了空话。
3. 智能驾驶 “雷声大雨点小”,落地速度落后竞品
雷军曾承诺 “小米智能驾驶要对标特斯拉 FSD”,可 SU7 交付后,智能驾驶功能却屡屡跳票:城市 NOA 直到 2024 年 Q2 才在少数城市试点,而小鹏、问界早在 2023 年就实现了全国城市 NOA 落地;更关键的是,小米的智能驾驶依赖百度 Apollo,自主研发的 “小米智驾” 还没影子,核心技术握在别人手里,谈何竞争力?
![]()
失误三:市场节奏 “掉链子”,产能爬坡慢 + 车型断层,错失窗口期
新能源市场的 “窗口期” 有多短?可能就半年 ——2023 年 SU7 爆火时,正是小米抢占市场的最佳时机,可雷军却在 “节奏” 上犯了大错:
1. 产能爬坡 “慢得离谱”,订单等成 “退单”
SU7 首月订单破 5 万,可小米的产能却跟不上 ——2023 年 Q4 每月只产 3000 台,用户订车要等 3-6 个月。不少人等不及,转头买了有现车的 Model 3 或比亚迪海豹,5 万订单最后实际交付不足 2 万,白白浪费了热度。
要知道,特斯拉 Model 3 产能爬坡时,从月产 1 万到 3 万只用了 2 个月;比亚迪更是靠 “垂直整合” 实现了产能快速提升。小米作为造车 “新人”,产能慢可以理解,但慢到让用户 “退单”,就是战略预判不足 —— 没提前和供应链绑定,也没做好产能规划,把 “热度” 变成了 “吐槽点”。
![]()
2. 后续车型 “断层”,SU5 迟迟不发布
SU7 上市后,小米本该乘胜追击,推出 SU5(传闻中的中型 SUV)覆盖不同细分市场,可直到 2024 年中,SU5 还只停留在 “谍照阶段”。而竞品呢?比亚迪一年推出 5-6 款新车,特斯拉 Model 2 即将上市,极氪 007、小鹏 G9 改款接连登场,用户的注意力早就被分散了。
汽车市场讲究 “产品矩阵”,单靠一款 SU7 撑不起品牌 —— 想买 SUV 的用户找不到小米的车,想买更便宜车型的用户也没选择,SU7 成了 “孤品”,销量自然难以为继。2024 年 Q1,SU7 月销从 1.5 万跌到 8000 台,就是最好的证明。
![]()
最后说句实在话:小米造车没输在 “产品”,但输在了 “战略”
平心而论,SU7 的产品力并不差 —— 溜背设计、流畅的车机、不错的操控,放在 20 万级市场算中上水平。可雷军作为 “造车新人”,还是低估了汽车行业的复杂性:
手机行业靠 “单点突破 + 性价比” 就能成功,但汽车行业需要 “定位、技术、产能、渠道” 的全链条协同。小米的 3 个战略失误,本质上是 “用手机思维造汽车”—— 想靠一款爆品打开市场,却忽视了汽车行业的 “慢变量”:定位要稳、技术要全、节奏要准。
![]()
如今,小米汽车已经走到了 “关键节点”:如果能尽快补上混动车型、加速 800V 超充布局、推进 SU5 上市,或许还有机会挽回局面;但如果继续在战略上 “摇摆”,恐怕会从 “网红车” 彻底沦为 “边缘化品牌”。
作为汽车博主,我还是希望小米能站起来 —— 毕竟有竞争,消费者才能买到更好的车。你们觉得,小米造车还有逆袭的机会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